变应性鼻炎综合诊治研究

变应性鼻炎综合诊治研究

论文摘要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也是常见的上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发病率有全球性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发病率在10%~25%左右。变应性鼻炎本身虽不是严重疾病,但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学习、工作、社交和文娱活动)、增加经济负担,并可诱发或并发支气管哮喘、鼻-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和变应性结膜炎等疾病,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得我国西部地区(重庆市、四川成都市、新疆乌鲁木齐市、广西南宁市)变应性鼻炎自然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及鼻变态反应专科门诊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表现特点、伴发疾病情况、经济支出、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等流行病学资料。本课题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亦在体外研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蛋白(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CFP)对变应性鼻炎患者Th1和Th2失衡的影响,有可能为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第一部分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目的:抽样调查我国西部部分地区(重庆市、四川成都市、新疆乌鲁木齐市、广西南宁市)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05年9~12月,采用多阶段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家庭为调查单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小学生及其父母、中学生及其父母、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变应性鼻炎诊断依据ARIA标准,采用SAS 9.13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有效调查问卷为26 197份,总患病率为34.31%,重庆、成都、乌鲁木齐、南宁患病率分别为32.30%、34.33%、37.90%、30.32%,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6.35%,女性为35.68%,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根据ARIA分类标准,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占30.47%,持续性的占69.53%;轻度的占8.77%,中-重度的占91.23%。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诊断标准,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占14.43%。西部地区变应性鼻炎发病月份在9、3、8月较高,诱发因素以感冒、天气变化、灰尘和刺激性气体为主。结论: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变应性鼻炎患病率较高,其中以中-重度持续性和常年性为主。第二部分我国西部四省市变应性鼻炎门诊患者情况调查目的:获得我国西部四省市(重庆市、四川成都市、新疆乌鲁木齐市、广西南宁市)鼻变态反应专科门诊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表现特点、伴发疾病情况、变应原谱、肺功能改变、经济支出、生活质量等流行病学资料。方法:于2005年3月~2006年12月,采用问卷调查、鼻腔专科检查、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肺功能检查等对我国西部四省市变应性鼻炎门诊患者进行相关调查。采用SAS 9.13完成统计分析。结果:共完成有效调查2267人次,变应性鼻炎患者打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的发生率分别为88%、89.19%、85.58%、83.58%。被调查人群中43.80%患者有家族过敏史,其中25.50%有家族性变应性鼻炎史,13.45%有家族性哮喘史。被调查人群中46.98%患者有个人过敏史,合并哮喘的占10.50%。分型分析表明,除新疆乌鲁木齐市以季节性和轻度间歇性为主外,其他地区以常年性和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为主。变应性鼻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为,约50%的患者出现反复吸鼻子、总感到不舒服、总是需要携带纸巾,40%患者睡眠不好,近10%以上的人情绪受影响。统计重庆地区73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常见变应原,吸入组最多见的变应原依次为室尘(91.33%)、螨(83.88%)、早春花粉(68.97%)、晚春花粉(66.67%)、夏秋花粉(61.25%)、烟草(58.94%)、蟑螂(55.28%)。食入组变应原以海虾(62.47%)和螃蟹(60.43%)为主。对8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结果示变应性鼻炎组肺活量(VC)、一秒呼气/用力肺活量(FEV1%)、用力呼气量50%流速(V50)、用力呼气量75%流速(V75、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值相对降低,而呼吸总阻抗(Zrs)、总气道阻力(R5)、中心气道阻力(R20)、周边弹性阻力(X5)值相对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FEV1%、V75、Zrs、R5、X5改变明显。而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峰流速(PEF)、用力呼气量25%流速(V25)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获得了我国西部四省市变应性鼻炎门诊患者临床表现特点等流行病学资料,为变应性鼻炎标准化防治提供了科学参考。第三部分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个性特征分析目的:获得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资料,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个性特征及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门诊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艾森克人格测验(EP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将其所得分数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各个维度计分均有显著下降(p<0.05),在总体健康、生理角色、情感职能等维度生活质量下降最为明显。变应性鼻炎患者EPQ得分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SAS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显著性(p<0.001);SDS得分低于全国常模,患者总体上无明显抑郁情绪。结论:变应性鼻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症状,但发病与人格没有必然关联。第四部分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研究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运用CZB型超声波鼻炎治疗仪,在鼻内镜下对38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部位分别为下鼻甲及鼻中隔前上部,用记分法分别评定治疗后1周和4周临床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4 (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HIFU治疗后1周和4周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分别为78.95%、89.48%。治疗前变应性鼻炎病人组IL-4、IL-5、IL-10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IFN-γ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IL-4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IL-5、IL-10含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IFN-γ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IFU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能调节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失平衡状态。第五部分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蛋白对变应性鼻炎患者Th1和Th2失衡的影响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蛋白(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CFP)对变应性鼻炎患者Th细胞因子mRNA产生及其表达的影响,初步了解其作用机制。方法:抽取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MTT法测定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最佳CFP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CFP干预前后PBMCs培养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4 (IL-4)、白细胞介素-5(IL-5)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及IL-4和IFN-γ的mRNA表达。结果:CFP干预前变应性鼻炎患者组PBMCs上清液中IL-4、IL-5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而IFN-γ含量显著减少;IL-4 mRNA平均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IFN-γmRNA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FP干预后变应性鼻炎患者组上清液IL-4、IL-5水平明显降低,而IFN-γ含量显著升高;IL-4 mRNA平均表达水平较干预前降低(p<0.05),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而IFN-γmRNA较干预前升高(p<0.05),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CFP可能在转录、转录后翻译或翻译调控机制的某一环节对细胞因子蛋白质进行调节,从而改变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失平衡状态,为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新的策略。

论文目录

  •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我国西部四省市变应性鼻炎门诊患者情况调查
  • 第一节 我国西部四省市变应性鼻炎门诊患者相关情况调查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重庆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谱分析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变应性鼻炎患者肺通气功能和呼吸阻力的改变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个性特征分析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蛋白对变应性鼻炎患者Th1/Th2失衡的影响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课题创新性
  • 文献综述:感染对变应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申请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变应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研究[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08(02)
    • [2].“治未病”与变应性鼻炎的防治初探[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0(02)
    • [3].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相关因素研究分析[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0(02)
    • [4].谢强教授用“治未病”思想防治变应性鼻炎[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08(04)
    • [5].温补肾阳治疗变应性鼻炎[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0(01)
    • [6].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真假寒热辨证的体会[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0(01)
    • [7].近几年研究变应性鼻炎最常用的几种客观指标[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1(03)
    • [8].以和利阳气为主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可行性探讨[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1(03)
    • [9].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治疗综述[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1(03)
    • [10].鼻内结构正常化手术配合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初探[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1(03)
    • [11].微波治疗仪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及对症状总积分影响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14)
    • [12].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药疗法临床研究进展[J]. 大众科技 2019(11)
    • [13].等离子技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远期随访观察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20(03)
    • [14].微信载体化亲情延续护理在儿童变应性鼻炎者中的应用分析[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03)
    • [15].孟鲁斯特钠联合吸入性皮质激素治疗老年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及价值分析[J]. 黑龙江医学 2020(04)
    • [16].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03)
    • [17].自拟通窍止鼽汤联合孟鲁司特钠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分析[J]. 当代医学 2020(12)
    • [18].“肺鼻同治”法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7)
    • [19].热敏灸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20(06)
    • [20].以浅刺法为对照的感传手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即刻疗效[J]. 上海针灸杂志 2020(05)
    • [21].通窍鼻炎颗粒联合糠酸莫米松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疗效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 2020(07)
    • [22].蜂房胶囊治疗变应性鼻炎[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16)
    • [23].扶正祛风汤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20(09)
    • [24].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时间与疗效相关性调查[J]. 东南国防医药 2019(01)
    • [25].变应性鼻炎未控制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9(01)
    • [26].复方鼻炎汤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05)
    • [27].上海某社区部分成年人变应性鼻炎防治现况和应对策略[J]. 上海医药 2019(08)
    • [28].不同儿童体重指数和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关系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9(04)
    • [29].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 北方药学 2019(07)
    • [30].局部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J]. 新医学 2019(07)

    标签:;  ;  ;  ;  ;  ;  ;  ;  ;  ;  ;  ;  ;  ;  

    变应性鼻炎综合诊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