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尿液中蝶呤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人体尿液中蝶呤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综述了当前临床上恶性肿瘤的诊断手段、肿瘤标志物的分类及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研究方向,并从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领域两大方面对蝶呤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建立了三种分析方法分别应用于健康人及癌症病人尿液中蝶呤类化合物的检测,为探讨蝶呤类化合物与癌症的关联性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简单介绍了恶性肿瘤的发病趋势,说明了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并对肿瘤病理诊断的新技术进行了归纳,进一步阐明了采用单项或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进行检查成为了早期肿瘤诊断的重要检测方法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还总结了用于临床诊断的肿瘤标志物的种类,并就目前国内外正在开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探索和找寻新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肿瘤标志物和探索多肿瘤标志物同时检测的方法,成为了各相关领域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同时蝶呤类化合物在临床上已有一定的研究,尤其以新蝶呤和生物蝶呤的研究较多,本章从检测方法和应用领域两大方面对蝶呤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2.建立了一种同时分离测定人尿中四种蝶呤类化合物(新蝶呤、异黄蝶呤、蝶呤和生物蝶呤)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采用SHIMADZU色谱柱Shim-pack:ODS(250×4.6 mm 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体积比为7:93),流速为1mL/min,荧光检测波长为Ex 350 nm,Em 440 nm,柱温为室温的色谱条件,尿液经0.45μm的一次性滤膜过滤后进行色谱分析。四种蝶呤类化合物在健康人尿样中三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新蝶呤(88.0%-106.2%),蝶呤(100.3%-102.6%),生物蝶呤(93.2%-96.9%),异黄蝶呤(93.3%-102.4%);四种蝶呤类化合物在癌症病人尿样中三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新蝶呤(81.6%-103%),蝶呤(98.0%-99.8%),生物蝶呤(94.8%-95.3%),异黄蝶呤(92.1%-103%)。将方法应用于健康人与癌症病人尿液中该四种蝶呤类化合物的检测,结果较好。3.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同步荧光扫描技术对人尿中黄蝶呤含量进行了测定。系统探讨了同步荧光扫描的最佳实验条件,考察了主成分回归法(PCR)、偏最小二乘法(PLS)、经典最小二乘法(CLS)和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RBF-ANN)等多元校正法对蝶呤类化合物复杂多组分体系的解析能力,最终以偏最小二乘法(PLS)的分析结果最好,其标准偏差为4.29%。该方法简便、快速,避免了较繁琐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应用于人尿中黄蝶呤分析,结果令人满意。4.研究了一种测定人尿中异黄蝶呤的同步荧光分析方法。在KH2PO4-NaOH缓冲溶液中(pH 7.8),波长差(Δλ)为65 nm的条件下进行同步荧光扫描,可有效排除尿液中其它物质对异黄蝶呤测定的干扰。异黄蝶呤添加到健康人和胃癌病人尿样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在102.9%-108.4%及85.6%-95.6%之间,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37%-1.25%及1.01%-2.25%。方法成功应用于人尿中异黄蝶呤含量的测定,并通过T检验发现,所检测的健康人与胃癌病人尿液中异黄蝶呤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肿瘤临床研究现状
  • 1.2 蝶呤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 1.2.1 蝶呤类化合物概况
  • 1.2.2 蝶呤类化合物分析方法
  • 1.2.3 蝶呤类化合物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性
  •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人尿中四种蝶呤类化合物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2 液相色谱条件
  • 2.2.3 标准储备液配制
  • 2.2.4 样品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荧光检测波长的选择
  • 2.3.2 流动相组成和比例的选择
  • 2.3.3 样品前处理条件选择
  • 2.3.4 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 2.3.5 干扰实验
  • 2.3.6 稳定性试验
  • 2.3.7 方法回收率及精密度
  • 2.3.8 样品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偏最小二乘—同步荧光法测定人尿中黄蝶呤
  • 3.1 引言
  • 3.2 化学计量学方法原理
  • 3.2.1 经典最小二乘法(Classical least squares)
  • 3.2.2 主成分回归(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
  • 3.2.3 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 3.2.4 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 3.3 实验部分
  • 3.3.1 仪器与试剂
  • 3.3.2 实验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荧光光谱特性分析
  • 3.4.2 同步荧光光谱及波长差Δλ的选择
  • 3.4.3 pH值对黄蝶呤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4 缓冲溶液用量选择
  • 3.4.5 稳定性实验
  • 3.4.6 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 3.4.7 干扰物质的影响
  • 3.4.8 合成样品的测定
  • 3.5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6 结论
  • 第四章 同步荧光法测定人尿中异黄蝶呤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及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同步荧光光谱及△λ的选择
  • 4.3.2 pH值对异黄蝶呤荧光强度的影响
  • 4.3.3 缓冲溶液用量选择
  • 4.3.4 稳定性实验
  • 4.3.5 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 4.3.6 干扰实验
  • 4.3.7 样品分析
  • 4.3.8 回收实验
  • 4.3.9 显著性检验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固相萃取-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法检测人体尿液中的异黄蝶呤[J]. 色谱 2010(04)
    • [2].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法同时测定人体尿液中黄蝶呤与异黄蝶呤[J]. 分析科学学报 2010(02)
    • [3].P扫描癌症筛查[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6(05)
    • [4].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同时测定人体尿液中黄蝶呤与异黄蝶呤[J]. 分析科学学报 2011(05)
    • [5].蝶呤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分析科学学报 2010(05)
    • [6].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多种蝶呤类化合物[J]. 分析试验室 2010(08)
    • [7].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大鼠尿液中的黄蝶呤、异黄蝶呤、酪氨酸和色氨酸[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14(03)
    • [8].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大鼠尿液中五种可能的癌症标志物[J]. 分析科学学报 2015(05)
    • [9].同步荧光法测定大鼠尿液中色氨酸、异黄蝶呤和黄蝶呤[J]. 分析科学学报 2014(01)

    标签:;  ;  ;  ;  ;  

    人体尿液中蝶呤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