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问政”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

中国“网络问政”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

论文摘要

“网络问政”是21世纪初以来,随着网络沟通手段的不断丰富而兴起的一种政治现象。它是指各级党和政府运用互联网积极与网民沟通互动,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为其制定政策、作出决策、解决问题提供群众基础和科学指导,是新时期一种新型的执政方式,体现了党和政府崭新的执政理念。近年来,多省市政府也积极运用网络听取网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实现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或实名登录论坛或开设微博,积极参与到网络问政工作中。在一些地方也逐步建立起网络问政平台,有效地推动了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尽管网络问政发展迅速,但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噬待完善之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章从网络问政产生的背景、特征及发展模式入手,介绍网络问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其面临的挑战。然后以广东省开展的网络问政为例,总结广东省网络问政中的经验和成就,分析网络问政的意义,最后通过“官、网、民”三个维度和视角对网络问政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希望为政府部门网络问政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提供途径,以期对中国网络问政的发展提供可借鉴性政策建议。网络政治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网络问政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政治事物,是一种特殊的网络政治形式,既具有网络政治的基本特征,又体现作为公共管理创新载体的特殊形态。因此,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借鉴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网络问政相关实践进行制度分析,对现存网络问政模式进行探讨,并通过解析网络问政的“广东经验”的实证分析,总结网络问政平台的流程设计和制度化建设。并采用系统分析与评价,深入研究网络问政建设和发展的规律。通过运用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以及新闻传播学的一些理论和范式对中国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为推动问政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提出发展路径。力争在理论分析范式上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网络政治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公共管理分析的视角来分析,论证中国网络问政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本文力求阐述清楚的核心问题是:在网络问政如火如茶发展的大环境中,如何正确地理解政府借助于网络问政于民,官民互动的新内容,以及如何认识和解决公共管理现代化中遇到的新问题。然而,一方面由于网络问政作为一种出现在中国网络政治和公共管理领域的新事物,对其研究在学术界还处于一种迅速发展中的崭新的研究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思路仍然较少。对于它的特点、本质和规律,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认识清楚;另一方面,关于网络问政的发展研究在国内可以检索到的资料中甚少,大部分是以报纸短论的形式出现,而专门研究网络问政的学位论文更是没有。由于本人的能力所限及资料检索的困难,所进行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网络政治文献综述
  • 1.2.2 网络问政文献综述
  • 1.2.3 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 1.3 选题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 1.4 选题的创新之处
  • 2 网络问政的发展概况分析
  • 2.1 网络问政日益兴起的背景
  • 2.1.1 技术背景:web2.0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 2.1.2 社会背景:网络民意空前膨胀
  • 2.1.3 政治背景:执政环境的变化
  • 2.2 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
  • 2.2.1 国外网络问政发展现状
  • 2.2.2 国内网络问政发展
  • 3 网络问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网络民意表达的非普遍性和虚假性
  • 3.1.1 网民结构与民意权利表达的非普遍性
  • 3.1.2 网络信息不对称与舆论操纵
  • 3.1.3 网络群体极化与民意虚假
  • 3.1.4 网络非理性与网络暴力
  • 3.2 对网络问政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
  • 3.3 缺乏长效的网络问政机制
  • 3.4 管理创新模式个性化色彩浓厚
  • 4 网络问政的"广东样本"
  • 4.1 问——答——办——督:广东网络问政四进程
  • 4.2 技术平台:奥一网搭建了全国第一个系统的网络问政平台
  • 4.3 网民论坛:网络问政大型线下活动的尝试和创新
  • 4.4 民间智库:网络问政的高级形式及核心内涵
  • 5 加快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 5.1 提高党政干部网络问政技巧
  • 5.1.1 端正态度,转变观念
  • 5.1.2 提高党和政府执网能力
  • 5.1.3 掌握应对网络问政的语言艺术
  • 5.2 增强网民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
  • 5.2.1 科学引导网民参政行为
  • 5.2.2 加快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立法进程
  • 5.2.3 强化网络文化建设
  • 5.3 加快网络问政的技术建设
  • 5.3.1 加快统一网络问政平台的实施
  • 5.3.2 创新网络问政服务载体
  • 5.3.3 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 5.4 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建设
  • 5.4.1 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 5.4.2 建立限时问题办结制度
  • 5.4.3 建立网络问政监督问责制度
  • 5.4.4 建立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考核制度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数字时代单位治理现代化成果惠及非网民的路径选择[J]. 领导科学 2020(04)
    • [2].网络不良行为的法律规制[J]. 区域治理 2019(48)
    • [3].四川在线:强化互动,纾解网民情绪助战“疫”[J]. 中国记者 2020(03)
    • [4].新时代高校好网民培育路径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07)
    • [5].重大疫情信息传播中“部分青年网民”的缺位风险及应对策略[J]. 理论研究 2020(04)
    • [6].网民的时间都去哪了[J]. 支部建设 2019(09)
    • [7].论新时代网民自律的培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6)
    • [8].网民生活方式探讨[J]. 互联网天地 2019(06)
    • [9].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研究综述[J]. 传播与版权 2017(10)
    • [10].移动网民新闻阅读的特征、使用习惯和动机分析[J]. 传媒论坛 2018(05)
    • [11].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网民”概念[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5)
    • [12].李彪:中国网民“动嘴”趋势增长[J]. 新闻论坛 2016(06)
    • [13].里约奥运会网民观众关注点发生变化的动机解析[J]. 视听 2017(07)
    • [14].“掌声”“嘘声”与“无声”——从快播审判看如何引领网民情绪的表达[J]. 传媒观察 2017(07)
    • [15].移动中的网民[J]. 中国科技信息 2017(14)
    • [16].中国网民向“高低两端”延伸[J]. 新闻论坛 2017(04)
    • [17].中国网民的进化[J].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7(10)
    • [18].依法治网视域下维护我国网民尊严探析[J].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6(01)
    • [19].独家数据:年轻网民如何看待2015年“两会”?[J]. 南风窗 2015(07)
    • [20].H5页面“用户使用说明”[J].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6(Z1)
    • [21].青少年网民素质提升的价值和途径研究[J]. 延边党校学报 2015(02)
    • [22].中国网民爱国主义的实证研究[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23].网民参与政府治理的创新实践[J]. 网络传播 2020(05)
    • [24].田丽:网络文化内容既来自平台也来自网民[J]. 文化月刊 2020(07)
    • [25].为“云”站岗的人:剑指乱象,守护网民[J]. 网络传播 2020(07)
    • [26].增强六个意识 做新时代中国好网民[J]. 网络传播 2018(02)
    • [27].中国好网民: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基石[J]. 网络传播 2018(02)
    • [28].把警察和凶犯弄反这个网民咋想的?[J]. 当代工人 2018(13)
    • [29].7.51亿网民上网都干啥?[J]. 视界观 2017(06)
    • [30].中国网民大数据[J]. 新民周刊 2015(50)

    标签:;  ;  ;  ;  

    中国“网络问政”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