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甘肃省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贫困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显得尤为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贫困问题,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今,我国已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国的局部地区着贫困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我国的西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甚至成为了制约西部大开发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因此,我们仍有必要继续对我国西部农村贫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全面深刻的去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理论参考。甘肃省是我国西部的人口大省,区域差别大,农村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其中,部分山区贫困程度严重,贫困原因复杂,是集“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传统”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深度贫困。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甘肃省社会发展的头等难题,反贫困自然也就成为了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贫困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比较和探索,分析了导致贫困的原因,进而对农村反贫困理论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通过对甘肃省农村贫困现状的分析,归纳出了造成贫困的各类因素,这就为制定有效的治理农村贫困的战略提供了现实依据。对甘肃省多年的扶贫实践效率的历史考察,有利于对已有的反贫困理论和政策进行检验,这就为新的扶贫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贫困问题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分析了甘肃农村贫困的现实因素及扶贫历程的回顾及评价;第四部分新时期甘肃省农村反贫困面临的挑战及其选择;第五部分新时期甘肃省农村科教扶贫的有效途径;第6六部分为结语部分,主要对本研究做了概括总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思路、创新之处
  • (一) 研究的方法
  • (二) 研究的思路
  •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贫困理论与研究进展
  • 一、绝对贫困
  • 二、相对贫困
  • 三、贫困的衡量标准
  • (一) 贫困线
  • (二) 贫困线的确定
  • (三)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
  • 四、贫困的成因
  • (一) 环境因素
  • (二) 资源、交通因素
  • (三) 制度性因素
  • (四) 地方政府推动扶贫存在问题
  • (五) 以人口素质为核心的“软件”质量差
  • 第二章 甘肃农村贫困的现实因素分析及扶贫历程的回顾及评价
  • 一、甘肃省农村贫困的现实因素分析
  • (一) 贫困面积大,扶贫任务艰巨
  • (二) 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
  • (三) 经济总量小,扶贫能弱
  • (四) 生活水平低,劳动力素质差,发展压力大
  • (五) 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 二、20 世纪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
  • (一) 第一阶段,“两西”建设起步阶段(1983-1985 年)
  • (二) 第二阶段,全面持贫阶段(1985-1994 年)
  • (三) 第三阶段,实施“四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
  • (四) 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三、甘肃农村反贫困政策的评价
  • (一) 忽视了培育农民成为反贫困的主体
  • (二) 忽视了城市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
  • (三) 忽视了推动农业向纵向发展
  • 第三章 新时期甘肃省农村反贫困的面临的挑战及其选择
  • 一、反贫困的制度创新能力差
  •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 三、农民素质低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 四、剩余的绝对贫困人口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使反贫难度加大
  • 五、绝对贫困人口无法解决产业开发资金配套问题
  • 六、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单一,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增收难度大
  • 七、区域性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传统致贫成因没有根本改变
  • 八、科教扶贫是甘肃省反贫困的战略选择
  • 第四章 新时期甘肃农村反贫困的有效途径
  •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多元化反贫困机制
  • 二、物质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提高贫困农村人力资本素质
  • 三、增加扶贫投入与加强资金管理相结合,提高山区扶贫开发效益
  • 四、积极探索市场化反贫困模式,走产业化扶贫开发的道路
  • 五、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
  • 六、山区移民扶贫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七、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贫困问题探讨[J]. 南方论丛 2016(05)
    • [2].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对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启示[J]. 当代农村财经 2020(03)
    • [3].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设置与反贫实践的延续性[J]. 社会发展研究 2020(03)
    • [4].中国倡导的“精准扶贫”等理念明确写入联大决议[J]. 老区建设 2018(23)
    • [5].山西地区农村贫困问题分析[J]. 山西农经 2016(14)
    • [6].甘肃省农村贫困问题探究及应对策略[J]. 甘肃农业 2017(02)
    • [7].破解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J]. 中国市场 2016(47)
    • [8].山西农村贫困问题浅谈[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5(06)
    • [9].农村贫困问题成因及简要策略[J]. 时代报告 2019(01)
    • [10].新疆农村贫困问题调查[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04)
    • [11].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问题的相关性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12].浅析当前贵州农村贫困问题[J]. 农业与技术 2016(10)
    • [13].关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4(10)
    • [14].农村贫困问题及对策——四川省凉山州的实证分析[J]. 农村经济 2012(11)
    • [15].浅议中国农村贫困问题[J]. 北方经贸 2011(03)
    • [16].社会保障视角下农村贫困问题分析[J]. 才智 2011(16)
    • [17].西北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以福建省龙岩市的试点为例[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5)
    • [18].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之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原因探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9].新形势下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路[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 [20].对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再认识[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08(01)
    • [21].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及对策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08(30)
    • [22].青海农村贫困问题简析[J]. 青海统计 2009(01)
    • [23].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 现代国企研究 2017(14)
    • [24].创新社会扶贫机制 解决农村贫困难题[J]. 今日财富 2019(15)
    • [25].农村贫困与农村社会保障的关系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5)
    • [26].我国农村贫困问题[J]. 四川统一战线 2008(04)
    • [27].“后扶贫开发”时期农村贫困问题分析[J].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8(06)
    • [28].精确聚焦 精准发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J]. 奋斗 2017(13)
    • [29].基于财政角度的农村贫困问题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2)
    • [30].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问题解读[J]. 世界农业 2015(02)

    标签:;  ;  ;  ;  

    甘肃省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