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MA的移动自组织网络研究

基于CDMA的移动自组织网络研究

论文题目: 基于CDMA的移动自组织网络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作者: 王春江

导师: 刘元安

关键词: 自组织网络,马尔可夫链,用户识别检测器

文献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CDMA 自组织网络作为一种高保密性、高性能的无线网络,在军事、抢险及商业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CDMA 技术与自组织网络的结合仍然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本论文探讨了CDMA 自组织网络的理论性能及实际应用算法等多个相关主题,并对CDMA 自组织网络的研究工作做了初步的总结及扩展。本论文在前人工作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CDMA 自组织网络的理论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详细分析了CDMA 自组织网络的性能,并对主要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样在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论文对三种无线通信及网络新技术在CDMA 自组织网络中的理论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发现MMSE 多用户检测器可以有效抑制CDMA 系统的远近效应,进而降低CDMA 系统对功率控制的依赖。其次,重传分集技术利用多次重复传送相同的数据以提高其被成功接收的概率,可以显著提高CDMA 自组织网络中的远距离用户的通信能力。最后,地理路由算法是一种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算法,是自组织网络实现多跳通信的主要技术之一,可以显著提高网络性能。本论文对这三种新技术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正确认识CDMA 自组织网络的潜在性能及指导网络协议设计。本论文基于精确的马尔可夫链(MARKOV)的分析方法,构建了采用CDMA技术的多址接入协议的分析模型,首次在CDMA 自组织网络领域中分析了缓存队列长度、最大重传次数等重要系统参数。另外,本论文分析了采用变长数据格式的多址接入协议和TRBC 协议的性能,其中变长数据的研究主要针对多媒体数据在CDMA 自组织网络中的性能,TRBC 协议可以用于权衡接入协议的复杂度与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多址接入协议的性能,本论文最后提出了两种用户识别检测器(UID),分别适用于单载波CDMA 系统和多载波CDMA 系统。由于UID 检测器可以判断使用特定扩频序列的用户的状态,即处于发送还是空闲状态,因此,UID 检测器可以用于避免碰撞,其原理与用于无线局域网的载波监听技术是一致的。最后,本论文分析了采用UID 检测器的多址接入协议的性能,数值结果证明UID 检测器可以显著提高多址接入协议的性能。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自组织网络发展概述

1.2. CDMA 技术在自组织网络中的重要意义

1.3. 基于 CDMA 技术的自组织网络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CDMA 自组织网络的理论分析模型

2.1. 引言

2.2. 系统模型

2.2.1. 检测器

2.2.2. 接入协议

2.3. 性能分析

2.4. 参数优化

2.5.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CDMA 自组织网络的性能增强技术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MMSE 多用户检测器

3.3.1. 理论分析

3.3.2. 性能分析

3.3.3. 参数优化

3.3.4. 数值结果

3.3.5. 小结

3.4. 优化重传分集

3.4.1. 理论分析

3.4.2. 性能分析

3.4.3. 参数优化

3.4.4. 数值结果

3.4.5. 小结

3.5. 地理路由

3.5.1. 系统模型

3.5.2. 性能分析

3.5.3. 参数优化

3.5.4. 数值结果

3.5.5.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应用于CDMA 自组织网络的多址接入协议

4.1. 引言

4.2. 采用定长数据的SAC 协议

4.2.1. 系统模型

4.2.2. MARKOV 链模型

4.2.3. 性能分析

4.2.4. 数值结果

4.2.5. 小结

4.3. 采用变长数据的SAC 协议

4.3.1. 系统模型

4.3.2. MARKOV 链模型

4.3.3. 性能分析

4.3.4. 数值结果

4.3.5. 小结

4.4. TRBC 协议

4.4.1. 系统模型

4.4.2. 性能分析

4.4.3. 数值结果

4.4.4.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用户识别检测器及其在CDMA 自组织网络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基于子空间的用户识别检测器

5.2.1. 信号模型

5.2.2. 用户识别检测器

5.2.3. 性能分析

5.2.4. 仿真结果

5.2.5. 小结

5.3. 用于MC-CDMA 系统的用户识别检测器

5.3.1. 信号模型

5.3.2. 基于MEV 技术的用户识别检测器

5.3.3. 性能分析

5.3.4. 仿真结果

5.3.5. 小结

5.4. 双信道监听多址接入(DCMA)协议

5.4.1. 系统模型

5.4.2. 性能分析

5.4.3. 结果分析

5.4.4.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结束语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8-19

参考文献

  • [1].命名数据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中数据转发与存储机制的研究[D]. 崔波.内蒙古大学2017
  • [2].移动自组织网络信道接入与功率控制技术研究[D]. 顾燕.东南大学2006
  • [3].移动自组织网络关键安全问题的研究[D]. 李景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
  • [4].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QoS路由协议的研究[D]. 陈年生.武汉理工大学2007
  • [5].容迟/容断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技术研究[D]. 王欣.天津大学2010
  • [6].基于位置信息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 钱钊.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 [7].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拓扑控制及网络性能研究[D]. 官权升.华南理工大学2011
  • [8].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拓扑演进及路由策略研究[D]. 王英赫.北京邮电大学2013
  • [9].移动自组网路由安全研究[D]. 付才.华中科技大学2007
  • [10].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QoS路由协议研究[D]. 郑四海.武汉理工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无线Ad Hoc网络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张文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
  • [2].无线Ad Hoc网络MAC机制研究[D]. 李云.电子科技大学2004
  • [3].无线自组网络若干技术的研究[D]. 尹长青.复旦大学2004
  • [4].Ad Hoc网络中基于局部拓扑信息的MAC协议与路由算法研究[D]. 姚忠邦.清华大学2004
  • [5].智能天线DOA估计技术和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 程春悦.北京邮电大学2005
  • [6].OFDM系统中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及其性能分析[D]. 张中山.北京邮电大学2004
  • [7].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中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技术的研究[D]. 刘芳.北京邮电大学2005
  • [8].无线自组网中节能相关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张卿.复旦大学2005
  • [9].基于负载均衡的无线自组网关键技术与算法研究[D]. 郑相全.电子科技大学2005
  • [10].移动Ad Hoc网网络形成若干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D]. 朱西平.西南交通大学2005

标签:;  ;  ;  

基于CDMA的移动自组织网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