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降水生产潜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候资源,生产潜力,旱作玉米,黑龙江
降水生产潜力论文文献综述
赵放,王锐,田宝星,赵慧颖,林伟楠[1](2019)在《黑龙江省旱作玉米生产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旱作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可反映降水对其产量的贡献,对作物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及玉米生育期和产量资料,运用EOF经验正交函数、小波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旱作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961—2017年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总体呈现阶段性微升态势,振幅为33~59 kg/(hm~2·mm),且依次存在28,15,5,8 a周期变化,1961—1979年和1992—1998年为上升阶段、1980—1991年和1999—2017年为下降阶段;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空间分布高值中心以黑河—齐齐哈尔东南部—大庆—哈尔滨—双鸭山—佳木斯—伊春为闭合区域,高值为黑河的五大连池,低值中心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北部地及牡丹江市的宁安一带,高值区域内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振幅变化稳定,其他区域以高值区域为中心向外侧逐渐递减;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齐齐哈尔东南部—大庆—哈尔滨闭合区域尚有30~50 kg/(hm~2·mm)潜力可以挖掘,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呼中以北地区可挖掘潜力不足10 kg/(hm~2·mm)。不同的玉米种植区域,可采取合理密植、保墒耕作、适时施肥等措施提高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姚筠,许莹,马晓群[2](2017)在《淮河流域降水变化对主要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限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淮河流域粮食主产区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的问题,本文基于淮河流域171站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及121站作物历年生育期资料,采用气候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模型计算了冬小麦、夏玉米和一季稻的气候生产潜力,着重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变化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淮河流域叁种主要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以一季稻最高,其次是夏玉米,冬小麦最低;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年际间变异系数均超过10%,其中冬小麦超过20%,但叁种作物均无显着的时间变化趋势。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占光温生产潜力的比例(简称气候比)以冬小麦最低,多年平均值仅为49.7%,且变异系数达到25.4%;夏玉米和一季稻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67.3%和66.4%,变异系数仅为12.9%和16.3%。降水变化对叁种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限制以冬小麦最大,其次是夏玉米,一季稻最小。冬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严重不足,且降水变异系数大,构成了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双重限制作用;夏玉米生长季内降水量的偏多偏少和变异系数均是限制夏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一季稻的气候比则仅与生长季降水量相关显着,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降水量多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赵小勇,田军仓[3](2015)在《宁夏中卫环香山地区压砂地西瓜降水生产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宁夏中卫环香山地区1961-2011年月份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资料,运用衰减法,估算了中卫压砂地区降水生产潜力。结果表明:中卫各地区热量条件较好,海原县降水生产潜力较高,沙坡头区次之,中宁县较低,水分条件是限制西瓜产量的主要因素,压砂地产量尚有较大提高空间,为当地压砂瓜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5年09期)
张艺萌,张雪松,郭婷婷,罗新兰[4](2015)在《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辽西北地区23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基于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其农业气候生产潜力,通过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该区域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50a来辽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28℃·10a-1(P<0.01),增温极显着,1987年气温发生突变;(2)50a来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线性变化趋势不显着,空间分布差异大,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的地区占82.6%;(3)辽西北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与降水量变化相似,其时间变化趋势不显着,气候生产潜力下降的区域占全区的43.5%;(4)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作用明显,并以降水的影响为主。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变化,可以解释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95%以上,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长最有利,冷干型气候对作物生长最不利;(5)50a来,粮食产量与气候生产潜力的相关性不明显,但两者的波动特点相似,其气候利用率逐年代增加,研究区未来仍存在作物可能增产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5年02期)
张璐阳,潘志华,孙彦坤[5](2013)在《不同降水年型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影响—以武川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田间试验数据,研究降水对武川县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分生产潜力的影响,为农牧交错带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由低到高11个不同肥力梯度处理,测量马铃薯每个生育期内耗水量及产量,应用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当地马铃薯水分生产潜力。研究表明:丰水年(2008)旱平地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值为48.3 kg/hm2.mm,而旱坡地只有36.8 kg/hm2.mm,平地水分利用效率是坡地的1.3倍。枯水年(2009)旱平地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33.3kg/hm.2mm,旱坡地平均为22.1kg/hm.2mm,平地水分利用效率是坡地的1.5倍。2008年马铃薯水分生产潜力为5079.8kg/hm(2干物质),2009年为4146.8kg/hm(2干物质)。丰水年旱平地马铃薯平均开发度为76%,旱坡地为46%。合理配合水肥及田间管理,会使武川县马铃薯生产具有一定的提高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2013年02期)
郑春莲,曹彩云,党红凯,李伟,马俊永[6](2012)在《黑龙港地区自然降水条件下粮食生产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港地区为河北省重要粮食产区,但水资源严重匮乏,其中粮食灌溉是第一用水大户,已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在大田条件下,以常规灌溉施肥为对照,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进行灌溉而只靠自然降水进行小麦和玉米生产时的水分生产潜力及其受肥力影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旱地小麦、玉米及周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719.8 kg/hm2、6404.3 kg/hm2和8124.1 kg/hm2,分别是补灌2水处理的22.45%、65.12%和46.44%;平均WUE分别为0.728 kg/m3、1.161 kg/m3和1.031 kg/m3,分别较补灌2水处理低66.44%、26.66%和42.56%。在旱地小麦和玉米生产中,水分是主要限制因素,仅靠自然降雨时肥料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对缺水的黑龙港地区来说,没有水就没有粮食安全。(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张旭晖,霍金兰,谢小萍[7](2011)在《极端降水对淮河流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08年淮河流域127个站点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历年气候生产潜力(TSPV),分析了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8a间,淮河流域TSPV值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于一致,尤其是起伏变化比较接近,其空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纬向递减特征。流域TSPV值与极端强降水量、强降水日数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与强降水强度、持续5d以上的降水次数呈显着的正相关;流域的西北部地区及东部沿海的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与年持续15d以上无雨次数呈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1年S1期)
李婷[8](2011)在《黄土塬区麦田降水生产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养分和水分一直是制约旱地农业生产,特别是黄土塬区雨养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两大关键性因子,所以对水肥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作物生长及产量进行研究,对于旱作地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黄土塬区农田特点,对该区农田蒸散特征和不同施肥试验下的作物生产状况等进行了研究,并结合DSSAT模型等方法对不同水肥条件下的作物生长、水分利用及生产潜力状况进行了模拟,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日均蒸散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抽穗期﹥拔节期﹥灌浆期﹥返青期﹥成熟期﹥越冬期,抽穗期和拔节期的农田蒸散量分别为5.69mm和4.52mm,灌浆期后受水分亏缺的影响,日均蒸散迅速下降到2.10mm/d。月蒸散量以4-6月相对较高,共399.78mm,分别占越冬期后总蒸散量的32.60%、24.42%、16.38%,为全生育期的“高蒸散期”。2.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对不同降水年型下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进行研究表明:1)不同试验条件下,与对照(CK)相比,高氮高磷处理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平水年和干旱年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68.37%和62.9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36.72%和31.21%; 2)不同降水年型下,氮磷配施处理对叶重、秸秆重、籽粒重和千粒重的影响基本呈现高氮处理>低氮处理>对照的趋势,对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言,5种处理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高氮高磷>高氮低磷>低氮低磷>低氮高磷>对照。3.利用潜力概算模型对长武试区冬小麦生产潜力进行概算,结果表明:试区冬小麦连续20年光温生产潜力值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小,介于6978.90kg/hm2-8999.08kg/hm2之间,相对变率为7.00%;20年逐年降水生产潜力值低于对应年份光温生产潜力284.23kg/hm2-1911.43kg/hm2,相对变率为8.91%。平水年光温及降水生产潜力值较干旱年潜力值分别高112.42kg/hm2和1724.99kg/hm2。冬小麦水分满足系数Wdm在平水年及干旱年型下分别为0. 91和0. 74。由于平水年型下降水量相对较大,作物供水量基本可满足作物所需水量,其水分亏缺率较小,为2.46%,产量减低率也较低为9.35%;而干旱年型下,由于降水量明显减少,水分亏缺率较高为7.29%,直接导致产量的大幅度降低,其当年产量减低率达到25.60%。4.利用DSSAT模型对冬小麦生长、土壤水分动态及其生产潜力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DSSAT模型对黄土塬区小麦生物产量、水分利用及生产潜力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不同处理下生物量及LAI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结果基本吻合,叁种N处理下LAI的RMSE分别为0.56、0.59和0.65;生物量RMSE值分别为1291.57、1681.64和1809.36,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不同N肥处理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差异较小,模拟相对误差介于0.0037-0.0051cm3/cm3,吻合度较高。对24年冬小麦生产潜力模拟值、概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研究指出,概算结果普遍偏高,在描述作物生产潜力上效果较差,DSSAT模型相对潜力概算模型计算结果表现出较好的模拟效果,与实测高产值更为接近。(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艾训儒,姚兰,易咏梅,王柏泉[9](2010)在《叁峡地区玉米降水生产潜力及适宜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叁峡地区玉米降水生产潜力及适宜开发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全生育期,自然降水总量的41.9%用于农田蒸散。坡地与平地相比,坡地地表径流量占降水总量的28.3%,平地地表径流量占降水总量的12.3%;耗水系数平均为0.136mm/(kg·hm2),比平地低0.007mm/(kg·hm2)。影响玉米降水生产潜力的主要障碍因子是施肥水平、降水量和土壤侵蚀。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降水生产潜力增大,且施肥水平对坡地降水生产潜力的影响比平地更加明显;水土流失增加,降水生产潜力降低,降水量对降水生产潜力的贡献值为-3.135kg/(mm·hm2),即每减少降水量1mm,坡地降水生产潜力平均下降3.135kg/hm2。在现有技术、土壤、投入水平及管理条件下,叁峡地区大田玉米降水生产潜力开发程度(MKD)较低,坡地约60%~65%,平地约65%~70%。坡地玉米降水生产潜力适宜开发度(SKD)可达80%,平地可达90%。可开发程度(KKD)坡地平均为17.5%、平地平均为17.9%,平地降水生产潜力可开发程度比坡地稍大。(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王璐,窦杰凤,崔文华[10](2010)在《内蒙古东部区小麦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2006年在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等四盟市进行了小麦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的专题调研。经过6年的调查研究,建立了小麦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模型,分析讨论了各地区7个示范旗县降水资源的利用现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科技》期刊2010年04期)
降水生产潜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淮河流域粮食主产区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的问题,本文基于淮河流域171站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及121站作物历年生育期资料,采用气候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模型计算了冬小麦、夏玉米和一季稻的气候生产潜力,着重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变化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淮河流域叁种主要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以一季稻最高,其次是夏玉米,冬小麦最低;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年际间变异系数均超过10%,其中冬小麦超过20%,但叁种作物均无显着的时间变化趋势。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占光温生产潜力的比例(简称气候比)以冬小麦最低,多年平均值仅为49.7%,且变异系数达到25.4%;夏玉米和一季稻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67.3%和66.4%,变异系数仅为12.9%和16.3%。降水变化对叁种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限制以冬小麦最大,其次是夏玉米,一季稻最小。冬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严重不足,且降水变异系数大,构成了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双重限制作用;夏玉米生长季内降水量的偏多偏少和变异系数均是限制夏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一季稻的气候比则仅与生长季降水量相关显着,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降水量多少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水生产潜力论文参考文献
[1].赵放,王锐,田宝星,赵慧颖,林伟楠.黑龙江省旱作玉米生产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演变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2].姚筠,许莹,马晓群.淮河流域降水变化对主要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限制[J].资源科学.2017
[3].赵小勇,田军仓.宁夏中卫环香山地区压砂地西瓜降水生产潜力研究[J].节水灌溉.2015
[4].张艺萌,张雪松,郭婷婷,罗新兰.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5
[5].张璐阳,潘志华,孙彦坤.不同降水年型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影响—以武川县为例[J].中国马铃薯.2013
[6].郑春莲,曹彩云,党红凯,李伟,马俊永.黑龙港地区自然降水条件下粮食生产潜力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
[7].张旭晖,霍金兰,谢小萍.极端降水对淮河流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1
[8].李婷.黄土塬区麦田降水生产潜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9].艾训儒,姚兰,易咏梅,王柏泉.叁峡地区玉米降水生产潜力及适宜开发研究[J].玉米科学.2010
[10].王璐,窦杰凤,崔文华.内蒙古东部区小麦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