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的耗水特性及其与根系时空分布的关系

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的耗水特性及其与根系时空分布的关系

论文摘要

小麦间作(∥)玉米是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一熟灌区普遍应用的高产种植模式,但是受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该区间作应用面临重大挑战,间作节水理论和技术研究亟待深入。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结合微型蒸渗仪(Micro-Lysimeters,MLS)测定棵间蒸发和根系分隔方法,研究了隔根对绿洲灌区小麦∥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根系时空分布和耗水特性的影响,并对根系时空分布与耗水特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与单作相比,小麦∥玉米具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隔根影响间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不隔根小麦间作玉米(W∥C)、塑料布隔根小麦间作玉米(PW∥C)和尼龙网隔根小麦间作玉米(NW∥C)的土地当量比分别达到了1.46、1.20%和1.39。W∥C、PW∥C、NW∥C与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76.2%、46.2%、67.9%和25.4%、4.1%、19.5%,隔根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玉米。塑料布隔根显著降低了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PW∥C与W∥C、NW∥C相比,产量分别下降了20.5%、14.8%,说明根间作用对小麦∥玉米的贡献份额为17.0%,而通过根系的空间交错产生的贡献份额为4.7%。W∥C、PW∥C、NW∥C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小麦、单作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加权平均值高51.90%、25.94%、43.04%,W∥C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PW∥C、NW∥C高17.1%和5.8%。隔根降低了间作的水分利用效率,根间作用对小麦∥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贡献份额为17.1%,而通过根系交错产生的贡献份额为5.8%。2、种植模式影响小麦、玉米全生育期的耗水量,隔根对小麦∥玉米总耗水量影响较小、对棵间蒸发量的影响较大与单作耗水量的加权平均相比,W∥C、PW∥C、NW∥C的耗水量分别增大了3.24%、3.00%、1.81%,三个间作之间耗水量差异不显著。W∥C、PW∥C、NW∥C的总棵间蒸发分别比单作总棵间蒸发加权平均值高44.1%、31.3%、41.0%,W∥C棵间蒸发PW∥C和NW∥C分别高8.9%和2.2%,根间作用对小麦∥玉米总棵间蒸发量的影响为8.9%,而通过根系交错产生的影响为2.2%。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及三个间作处理总棵间蒸发量占耗水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8.2%、12.2%、22.0%、20.0%、21.2%,即间作增大了棵间蒸发所占份额。3、间作影响小麦、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并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对土壤空间的叠加利用小麦、玉米共生期内,W∥C中的小麦根系垂直分布范围小于单作小麦,W和W∥C小麦根重密度(g/500cm3土壤)为0.02的等值线分别在70cm和60cm左右;PW∥C、NW∥C中的小麦根重密度为0.02的等值线分别在80cm和75cm,高于单作。W∥C横向分布占据并利用两间作作物地下部的大部分空间,根重密度为0.02的根系侧向进入玉米根区20-40cm,而玉米根系只利用其根系范围较小的空间。当玉米进入灌浆期(小麦收获后)W∥C玉米则占据并利用两间作作物的大部分地下部空间,在纵向和横向扩大了根系养分吸收的有效空间,其根系在横向占据了小麦根区的整个剖面。隔根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玉米的根重密度以及下扎深度,不隔根处理的小麦根重密度高于隔根处理的,而在两个隔根处理之间尼龙网隔根的根重密度要高于塑料布隔根,根间作用对小麦∥玉米根系干重的贡献份额为36.6%,而通过根系交错产生的贡献份额为28.5%。根系干重与WUE呈显著正相关。小麦20-40cm根系干重与产量成显著正相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间套作复合群体水分利用研究进展
  • 1.2 农田蒸散与作物产量和产量形成的关系
  • 1.3 间作作物根系分布与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区概况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2.4 试验设计
  • 2.5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三章 隔根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 3.1 不同处理的产量表现
  • 3.2 隔根对间作作物组分产量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
  • 3.4 不同处理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差异
  • 第四章 不同处理作物的棵间蒸发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 4.1 不同处理作物的棵间蒸发
  • 4.2 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变化及叶面积指数动态
  • 4.3 棵间蒸发量与土壤含水量、作物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 4.4 棵间蒸发与耗水量的关系
  • 4.5 估算棵间土壤蒸发的数学模型
  • 第五章 根系空间分布及其与产量和WUE间的关系
  • 5.1 田间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 5.2 根系干重与产量、棵间蒸发、耗水量和WUE间的关系
  • 5.3 不同因子与作物WUE间的相关关系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聊城市小麦间作辣椒栽培技术[J]. 蔬菜 2019(02)
    • [2].间作制度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生态、经济效益[J]. 磷肥与复肥 2009(04)
    • [3].间作防控作物土传病害的机理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1)
    • [4].间作条件下作物对铁的吸收利用和病害控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1)
    • [5].玉米花生间作在山东地区推广的现状与对策[J]. 山东农业科学 2015(03)
    • [6].间作芳香植物对烤烟农艺和经济性状的影响初探[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4(01)
    • [7].林棉间作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棉花 2013(02)
    • [8].小麦间作瓜蒌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5(05)
    • [9].间作对桑树和谷子生长和光合日变化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7)
    • [10].塞北阴阳棚反季节菇菜同作新技术[J]. 食用菌 2009(05)
    • [11].大麦间作豌豆的种间竞争力及产量对施氮量的响应[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03)
    • [12].地膜豇豆间作魔芋种芋的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园艺文摘 2010(08)
    • [13].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的蒸腾量和蒸腾效率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05)
    • [14].枣麦间作高产高效的实践分析[J]. 现代园艺 2014(13)
    • [15].间作群体生态生理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11(04)
    • [16].玉米不同品种间作的增产效果研究[J]. 玉米科学 2008(02)
    • [17].间作对果园害虫及天敌生态调控技术研究新进展[J]. 中国果业信息 2011(05)
    • [18].利用间作方式控制麦蚜的研究进展[J]. 河北农业科学 2015(06)
    • [19].玉米通透高产栽培技术[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5(03)
    • [20].桃麦间作条件下对小麦进行分区的研究[J]. 耕作与栽培 2015(05)
    • [21].石屏县牛街镇玉米间种黑籽南瓜模式推广现状及其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7)
    • [22].不同隔根方式下间作小麦玉米的竞争力及产量响应[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01)
    • [23].间作对鲁西北地区高蛋白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6)
    • [24].间作系统根-土互作与连作障碍缓解机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29)
    • [25].核桃与粮间作最佳树形研究[J]. 河北果树 2014(03)
    • [26].玉米/辣椒间作对玉米和辣椒光合特征、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
    • [27].棉花甜瓜间作棵间蒸发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J]. 农学学报 2012(08)
    • [28].中药材与其他植物间作的效益及机理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19(03)
    • [29].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种植密度优化效应研究[J].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8(01)
    • [30].间作蚕豆对马铃薯干物质、氮和磷积累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03)

    标签:;  ;  ;  ;  ;  ;  ;  

    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的耗水特性及其与根系时空分布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