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高山林线复合群落优势植物的光合特性以及对模拟升温的响应

亚高山林线复合群落优势植物的光合特性以及对模拟升温的响应

论文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而高山林线是气候变化反映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被认为是研究植被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理想场所。本文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复合群落优势植物的光合特性,采用类似国际冻原计划(ITEX),建立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OTC)的研究方法,探索高山林线植物的生理生态对模拟增温(2.9±0.5)℃的响应,并揭示亚高山林线优势植物的光合特性、叶氮含量和比叶重对温度升高的适应。结果表明:(1)在自然条件下的亚高山林线植物光合能力较低,但有较高的光合潜力。当达到CO2浓度和光照饱和条件时,植物表现出较高的光合能力;受低温、低气压等不利环境因素影响,加之强辐射下植物出现光合作用光抑制现象,植物的光量子产量(AQY)偏低。(2)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增加,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先迅速增加再缓慢降低,气孔导度(Cond)和水汽压亏缺(VPD)增大,水分利用效率(WUE)先增大再降低;随着CO2浓度增加,Pn缓慢增加,Cond和气孔限制值(Ls)降低,WUE增大。(3)植物的羧化速率(CE)和暗呼吸速率(Rd)均较低,叶片中活化的Rubisco酶数量较少,叶肉细胞光合活性低;在饱和光强下,CO2浓度增加导致植物净光合速率减缓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4)植物叶片含氮量(Nmass)和最大净光合能力(Pmass)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由于物种间的差别,植物的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差异显著,且草本植物的PNUE比乔灌木高。(5)温度升高情况下,植物普遍表现为光合能力(Pn)增强,光照过强导致糙皮桦产生光抑制,同时植物AQY、Rd和光呼吸速率(Rp)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φi减小;温度升高,植物的Cond降低,Ls增大,Tr降低,WUE增大。(6)温度升高使叶Nmass平均提高了9.6%,PNUE升高;相同环境植物的Nmass具有相似性;升温使植物的比叶重(LMA)平均增加8.9%。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 1.2 气候变暖对我国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 1.3 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1 温度上升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2 温度上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1.3.3 温度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1.3.4 高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 光合特性研究方法简述
  • 1.5 N素营养的生理研究
  • 1.6 高山林线复合群落的研究概况
  • 1.6.1 高山林线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 1.6.2 高山林线研究概述
  • 1.6.3 国内高山林线研究现状
  • 2 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思路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 研究区概况
  • 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5.1 研究内容
  • 5.2 研究方法
  • 5.2.1 环境因子的测定
  • 5.2.2 OTC增温及试验设计
  • n-PAR、Cond-PAR、Tr-PAR、WUE-PAR向应曲线测定'>5.2.3 Pn-PAR、Cond-PAR、Tr-PAR、WUE-PAR向应曲线测定
  • n-Ci、Cond-Ci、Tr-Ci、WUE-Ci响应曲线测定'>5.2.4 Pn-Ci、Cond-Ci、Tr-Ci、WUE-Ci响应曲线测定
  • 5.2.5 叶比叶重测定
  • 5.2.6 叶片氮的测定
  • 5.2.7 数据统计和分析
  • 6 结果与分析
  • 6.1 光合作用的光响应特性
  • n)对光合有效辐射(PAR)响应'>6.1.1 净光合速率(Pn)对光合有效辐射(PAR)响应
  • 6.1.2 气孔导度(Cond)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
  • 6.1.3 水分利用效率(WUE)、蒸腾速率(Tr)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
  • 2浓度响应特性'>6.2 光合作用的CO2浓度响应特性
  • 2浓度(Ci)响应'>6.2.1 气孔导度(Cond)对胞间CO2浓度(Ci)响应
  • n)对胞间CO2浓度(Ci)响应'>6.2.2 净光合速率(Pn)对胞间CO2浓度(Ci)响应
  • 2浓度(Ci)的响应'>6.2.3 水分利用效率(WUE)、蒸腾速率(Tr)对胞间CO2浓度(Ci)的响应
  • MAX与氮含量(NMASS)和比叶重(LMA)的关系'>6.3 光合能力(PMAX与氮含量(NMASS)和比叶重(LMA)的关系
  • 6.4 光合作用对模拟升温的响应
  • 6.4.1 光响应过程对温度升高的响应
  • 2响应过程对温度升高的响应'>6.4.2 CO2响应过程对温度升高的响应
  • 6.5 比叶重(LMA)对温度升高的适应
  • 6.6 氮元素(N)对温度升高的适应
  • mass)对温度升高的适应'>6.6.1 叶氮含量(Nmass)对温度升高的适应
  • area)对温度升高的适应'>6.6.2 单位叶氮含量(Narea)对温度升高的适应
  • 6.6.3 氮利用效率(PNUE)对温度升高的适应
  • 7 结论与讨论
  • 7.1 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
  • 2响应过程'>7.2 光合作用CO2响应过程
  • 7.3 水分利用效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
  • 7.4 叶片氮含量和单位叶面积
  • 8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参与项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喜马拉雅地区林线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0(04)
    • [2].贡嘎山高山林线动态与生理形成机制[J]. 山地学报 2017(05)
    • [3].高山林线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9)
    • [4].地形对贺兰山高山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5].“林线”试题考查分析及其教学启示[J]. 教学考试 2020(45)
    • [6].有关林线高低问题[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11)
    • [7].浅析中国林线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 考试周刊 2016(38)
    • [8].阈值温度和积温对川西高原林线岷江冷杉径向生长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9(03)
    • [9].关于“林线”的试题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2(03)
    • [10].高山林线变化的更新受限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7(09)
    • [11].天山北坡高山林线分布的生态地理特征[J]. 中国沙漠 2012(01)
    • [12].高山林线形成机制及假说的探讨[J]. 生态学杂志 2009(11)
    • [13].中国高山林线树木径向生长研究进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14].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域“假林线”时空变化特征[J]. 热带地理 2018(03)
    • [15].高山林线形成机理及植物相关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8(11)
    • [16].植物群落类型和围栏封育对高山林线岷江冷杉幼苗成活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20(02)
    • [17].欧亚大陆高山林线温度的差异性分析[J]. 生态学报 2018(01)
    • [18].三江并流区高山林线的遥感识别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 资源科学 2014(02)
    • [19].白龙江沙滩林场高山林线主要森林群落结构与数量分布[J]. 防护林科技 2019(08)
    • [20].长白山北坡林线气温日较差变化特征及对岳桦林线形成的影响[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06)
    • [21].川西高山林线三种灌木凋落叶分解中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J]. 生态学报 2016(17)
    • [22].长白山北坡积雪覆盖下林线日均温变化特征分析[J]. 教育现代化 2016(34)
    • [23].长白山西坡林线景观动态对农业布局的启示[J]. 农业与技术 2016(01)
    • [24].山体效应对北半球林线分布的影响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11)
    • [25].长白山林线北坡和西坡气温日较差年内变化的对比分析及对岳桦林线动态的差异性影响[J]. 明日风尚 2016(06)
    • [26].亚洲中部干旱区高山林线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展望[J]. 干旱区地理 2011(06)
    • [27].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不同种群扩张态势与气温变化的对比关系[J]. 吉林农业 2018(04)
    • [28].甘南白龙江上游高山林线过渡区地被物及土壤水文特性[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2)
    • [29].藏东南高山林线冷杉原始林土壤热通量[J]. 山地学报 2008(04)
    • [30].模拟增温对青藏高原东缘林线交错带高山柳构型和叶形态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6(02)

    标签:;  ;  ;  ;  ;  

    亚高山林线复合群落优势植物的光合特性以及对模拟升温的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