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法理分析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法理分析

论文摘要

自认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在西方国家早已得到确认,并为维护诉讼程序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自认制度的发展似乎举步维艰,自认制度的规定还多散见于司法解释中,效力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构建完善的自认制度是我国民诉法转型的必要体现和必经途径。虽然对于自认制度的理论研究已经持续了多年,并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但笔者认为,构建一种制度的前提不仅仅在于深入了解该制度的根源与理论,更重要的在于分析该制度扎根于我国所需的法律理念与环境土壤。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发展正处于由职权主义模式向当事人主义模式转型时期,我国的诉讼模式、审判理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还不能为自认制度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需的法理基础与诉讼模式。因此,本文在研究自认制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研究了自认制度生存所需的法理基础,并辩证分析了我国当前的诉讼模式与审判理念。最后,借鉴国外自认制度的先进理念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法理基础、自认具体制度构建和相关诉讼程序支撑等全面论证了我国自认制度的完善,以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构建真正的自认制度。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认制度的内容分析。主要致力于对于自认制度的涵义、构成要件、效力及程序价值的考察。作为一项古老的证据规则,自认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发展至近代民事诉讼理论中呈现出大陆与英美两大法系两种不同的理论。因此,笔者在第一部分中对于大陆与英美法系自认制度的涵义、效力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于自认的构成要件和程序价值理论做了全面论述。第二部分是自认的法理基础及诉讼模式环境解析。任何诉讼制度的构建都不能脱离它内含的法理基础及存在的诉讼模式,自认制度也不例外。辩论主义原则是自认制度的法理基础,当事人的处分权为自认提供了保障,而诚实信用原则从道德规范角度促生了自认制度。而自认制度作为当事人诉讼模式下的重要制度,无法在职权主义模式中构建。第三部分是我国自认制度的现状和缺陷分析。我国目前的自认制度还只能散见于司法解释中,并且法条之间存在着混乱和矛盾现象,还需要立法系统规范。同时我国目前职权主义模式下的辩论主义原则“空洞化”、事实探知权绝对化和法律诚信的丧失使自认的发展丧失了所必需的法理基础。第四部分是我国自认制度完善的论证。笔者将从自认制度本身的构建、诉讼理念的转换和配套诉讼制度的建立三个方面分别从制度立法、法理基础、相关程序支撑角度完善我国的自认制度。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自认制度的内容分析
  • (一) 自认制度的起源及涵义
  • 1. 自认制度的涵义
  • 2. 自认的属性
  • (二) 自认的构成要件
  • 1. 自认的主体应为当事人、法定代表人及委托代理人
  • 2. 自认必须发生在诉讼的过程中
  • 3. 自认的对象应为于己不利的主要事实
  • (三) 自认的效力
  • 1. 自认对法院的效力
  • 2. 自认对当事人的约束力
  • (四) 自认的程序价值
  • 1. 自认制度有利于兼顾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统一
  • 2. 自认制度有利于寻求公正、效率和效益价值的平衡
  • 二、自认的法理基础和诉讼模式环境解析
  • (一) 自认的法理基础
  • 1. 辩论原则是自认制度的法理基础
  • 2. 当事人的处分权是自认的保障
  • 3. 诚实信用原则是自认的道德规范
  • (二) 自认制度的诉讼模式
  • 1. 法官的消极中立是自认制度设计的前提
  • 2. 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是自认制度的核心
  • 三、我国自认制度的现状和缺陷分析
  • (一) 我国关于自认的现行法律规定
  • (二) 我国自认的制度性缺陷
  • 1. 立法混乱,司法解释间存在冲突
  • 2. 与自认相关的诉答程序缺失
  • (三) 我国自认制度的基础性缺陷
  • 1. 辩论主义"空洞化"使自认缺乏对法官的约束力
  • 2. 自认制度无法在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中扎根生长
  • 3. 真实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误解
  • 4. 法律诚信缺失使自认制度被不法利用
  • 四、我国自认制度完善的论证
  • (一) 转变诉讼理念为自认制度奠定法理基础
  • 1. 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减少对处分权的限制
  • 2. 限制法官事实探知权的过度使用
  • 3. 重构我国的辩论原则
  • (二) 完善立法为自认构建制度体系
  • 1. 明确自认制度的成立要件及法律效力
  • 2. 严格规范自认撤回程序
  • 3. 拟制自认及追复
  • (三) 设立相关程序为自认制度提供支撑
  • 1. 建立以文书诉辩为特征的答辩程序
  • 2. 设立证据开示制度
  • 3. 正确适用法官释明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虚假民事诉讼的识别与控制机制[J]. 人民司法 2019(20)
    • [2].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及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36)
    • [3].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认定的困境与出路[J]. 区域治理 2019(46)
    • [4].民事诉讼生成权利规制探析——以“人脸识别第一案”为切入点[J]. 法学杂志 2020(03)
    • [5].仲裁送达对民事诉讼送达的借鉴作用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20(05)
    • [6].我国民事诉讼释明规范问题研究[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7].构建我国民事诉讼诉答规范的设想[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8].民事诉讼线上作证方式的完善[J]. 法制博览 2020(17)
    • [9].民事诉讼中远程庭审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20(22)
    • [10].虚假民事诉讼法律问题探究[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9)
    • [11].涉罪财产责令退赔与民事诉讼关系之反思与抉择[J]. 环球法律评论 2020(05)
    • [12].民事诉讼中证据搜集的法律适用研究[J]. 法制博览 2018(35)
    • [13].民事诉讼执行难问题的理论与实务分析[J]. 法制博览 2018(36)
    • [14].从执行角度看民事诉讼调解及其完善策略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19(03)
    • [15].责令退赔后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问题研究[J]. 法制与经济 2019(04)
    • [16].论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的应用[J]. 河北农机 2019(09)
    • [17].我国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缺席规制研究[J]. 法制博览 2019(30)
    • [18].虚假民事诉讼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S2)
    • [19].判决既判力问题的反思——以国际民事诉讼为视角[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06)
    • [20].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之重构[J]. 法制与经济 2017(07)
    • [21].民事诉讼中对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J]. 中国检察官 2017(13)
    • [22].论我国民事诉讼协议管辖的发展与完善[J]. 法制博览 2017(24)
    • [23].论我国民事诉讼转型中的诚信原则[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4].论民事诉讼中虚假证据之理性规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10)
    • [25].浅析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规则[J]. 商 2016(01)
    • [26].清代民事诉讼规则概述[J]. 商 2016(08)
    • [27].遏制民事诉讼中规避管辖问题的建议[J]. 商 2016(11)
    • [28].民事诉讼目的视阈下程序性制裁考察[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9].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民事诉讼率——转型期中国民事诉讼率实证研究[J]. 学术论坛 2014(10)
    • [30].论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社会组织的原告资格——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为视角[J]. 法制博览 2015(04)

    标签:;  ;  ;  ;  ;  

    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法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