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森林类型小气候特征研究

几种常见森林类型小气候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森林小气候的变化对森林的生态效益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林内温湿度的变化体现森林对局部小气候的调节作用,森林的这种气候调节作用直接影响小环境中人体舒适程度;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还会影响到森林内部可燃物含水率的大小。众所周知,森林可燃物含水率是引起森林火灾发生的重要因子,所以研究森林内部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人体舒适度和林内可燃物含水率等因子之间的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浙江临安和建德两地选择亚热带比较常见的杉木林、马尾松林、木荷防火林带,分别在林内中央地段选点放置纽扣式自动温湿度监测仪,定期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平均2个月采集一次。同时,收集实时天气状况,记录温湿度、风力、降水量等气象指标,与各样地数据采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并通过数据分析,建立气象数据与实际监测数据之间的线性关系。分别对夏季和冬季时间段的温湿度数据进行不同森林类型人体舒适度研究对比和林内可燃物含水率的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1)气象数据的年变化与实地监测数据变化趋势相同,曲线切合度很高。二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正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55和R2=0.7209,可以用气象数据来表示本地区温湿度变化规律。(2)4种类型的森林温度月均值年变化规律为倒“U”型曲线,即1月份和12月份温度最低,8月份达到最高值。林内相对湿度月均值年变化比较复杂。与空地相比,4种森林类型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日较差有明显的降低趋势。4种森林类型相比较,温度年平均日较差顺序为:杉木(9.9℃)>马尾松(9.5℃)>竹林(8.9℃)>木荷(7.4℃),相对湿度日较差顺序为:马尾松(18.19℃)>竹林(16.69℃)>杉木(15.31℃)>木荷(13.71℃)。总体来看,阔叶林的小气候调节能力大于针叶林。(3)夏季高温时段杉木林和木荷林的降温效果较为明显,低温时段竹林的降温效果最为显著;夏季高温时段杉木林的增湿效果较为明显,低温时段竹林的增湿效果较为突出,与降温效果差异相比4种林型的增湿效果差异相对较小;综合相关指数,本文认为杉木林和木荷林是夏季对人体较为适宜的森林类型。(4)冬季温度分别在凌晨6:30~7:00时14:00~14:30和处于一天之中的最低值和最高值;4种林型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不太显著,竹林的温度日变化区间最大为日平均值为6.83℃±55.20%,木荷其次,日平均值为8.06℃±37.62%,杉木次之,日平均值为7.9℃±31.34%,马尾松最小,日平均值为7.93℃±30.24%;与温度变化不同,相对湿度分别在凌晨7:30时和14:00时和处于一天之中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对湿度日变化范围最大是的竹林,木荷、马尾松其次,杉木林最小。防火季节林下可燃物含水率顺序为竹林(30.57)>木荷(27.31)>杉木(23.04)>马尾松(17.43);经过多重分析比较,马尾松和其他三种林型的差异都比较显著,杉木与马尾松、竹林都有显著差异,杉木林、竹林和木荷没有显著差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综述
  • 1.1 森林小气候
  • 1.2 森林小气候与人体舒适度的关系
  • 1.3 气候因素对森林火险发生的影响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地点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2.4 数据处理
  • 3 气象数据与实地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 4 森林小气候年变化特征
  • 4.1 温度月均值及日较差年变化
  • 4.1.1 平均温度
  • 4.1.2 温度极值及日较差
  • 4.2 相对湿度月均值及日较差年变化
  • 4.2.1 平均相对湿度
  • 4.2.2 相对湿度极值及日较差
  • 4.3 小结
  • 5 夏季林内温湿度日变化与人体舒适度
  • 5.1 温度日变化特征
  • 5.2 晴朗高温时段温度
  • 5.3 相对湿度变化特征
  • 5.4 不同森林类型舒适度比较
  • 5.5 小结
  • 6 冬季林内温湿度日变化及对可燃物含水率的影响
  • 6.1 温度日变化
  • 6.2 相对湿度日变化
  • 6.3 冬季防火性能的分析
  • 6.3.1 可燃物含水率模型的建立
  • 6.3.2 不同森林类型可燃物含水率的比较
  • 6.4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与讨论
  •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浙江省天台县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及土壤水文特性[J]. 水土保持通报 2020(03)
    • [2].广西都安地区5种森林类型土壤机械组成及其肥力比较[J]. 生态科学 2017(02)
    • [3].基于MODIS影像的森林类型决策树分类方法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09)
    • [4].5种森林类型不同土壤层化学性质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8)
    • [5].鼎湖山三种森林类型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7(03)
    • [6].浙江古田山不同森林类型两栖动物群落结构比较[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7].临高县五种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分析研究(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08)
    • [8].辽河源典型森林类型的土壤水文效应[J].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2)
    • [9].北京地区林木损失额的价值计量研究——不同森林类型的功能定位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 2008(01)
    • [10].辛家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05)
    • [11].海南霸王岭不同森林类型附生兰科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04)
    • [12].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04)
    • [13].猫儿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特征[J]. 生态科学 2014(06)
    • [14].重庆市四面山不同森林类型林冠的截留作用[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06)
    • [15].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布局探讨[J]. 绿色科技 2016(12)
    • [16].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典型森林类型结构特征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01)
    • [17].西双版纳不同森林类型的树洞密度及其特征[J]. 生态学报 2019(02)
    • [18].辽东山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季节动态及其驱动因子[J]. 生态学杂志 2018(11)
    • [19].热带海岸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氮垂直分布特征[J]. 热带作物学报 2017(01)
    • [20].祖山林区不同高程森林类型的研究[J]. 河北林业科技 2017(04)
    • [21].长白山两种森林类型土壤颗粒有机碳和黑碳分布特征[J]. 林业科学研究 2017(02)
    • [22].小兴安岭4种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的时空格局[J]. 林业科学 2016(06)
    • [23].湖北省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地区间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特征[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06)
    • [24].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类型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动态[J]. 林业科学 2019(10)
    • [25].我国首颗林业卫星“吉林林业一号”发射成功[J]. 林产工业 2017(02)
    • [26].珠江流域中游5种典型森林类型土壤理化特征比较[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06)
    • [27].在法律上构建我国森林类型的二元结构[J]. 陕西林业 2009(03)
    • [28].基于阈值分割的黑龙江省森林类型遥感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05)
    • [29].中亚热带4种森林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16(10)
    • [30].贵阳市4种森林类型土壤氮矿化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11)

    标签:;  ;  ;  ;  

    几种常见森林类型小气候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