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写作”论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诗学话语探析

“中年写作”论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诗学话语探析

论文摘要

“中年写作”是“90年代诗歌”重要的诗学话语之一,但在90年代诗学话语建构中,并未达成共识。意见分歧主要以三方论述作为主体:以“知识分子写作”群体为代表的诗人和诗歌研究者,他们以“中年写作”作为一种诗艺成熟的象征性表述。“中年写作”中的“中年”不是生理上的年龄,而是“1989”诗人写作转向后期望达到的一种写作的成熟状态。以“民间写作”诗人群为主体的诗人及诗歌研究者不认可“知识分子写作”群体对“中年写作”的象征性赋义,他们认为,“中年写作”状态是几乎所有长寿的诗人、作家都可能经历的一个写作过程中“减速、抑制、开阔”的时期。从更广范围论述“中年写作”的是以王富仁、陈思和等为代表的学者,他们认为,“中年写作”跟生理年龄密切相关,同时它还体现出了一种“中年文化”,而这种文化特征不是“90年代诗歌”的特权,它是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的人类主观意愿和客观外在环境结合的产物。鉴于有必要厘清观念之间复杂纠缠的关系,本文分为五章,分别从“中年写作”话语的提出;“中年写作”话语的品质;“中年写作”话语的思想焦点;“中年写作”话语的形式特征和“中年写作”话语的思维悖论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中年写作”话语的提出。“中年写作”是在社会转型造成知识分子心态改变,以往写作失效的语境下提出的一种应对现实的写作策略,同时也是对一种沉静、开阔的写作姿态的期待。第二章主要分析“中年写作”话语与“中生代”、“中间代”、传统士大夫文人的“悲秋”“怀旧情结”、罗兰·巴特提出的“写作的秋天状态”等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凸显出“中年写作”话语的独特品质。第三章主要考察“中年写作”话语的两个思想焦点。首先,“中年写作”是在社会转型,诗人以及诗歌被边缘化的语境下提出的,由此“中年写作”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展现了一种疏离的姿态,这种疏离姿态是一种“中年”智慧的体现,在创作中,表现为对“反讽意识”和“喜剧精神”的重视。其次,在历史观(时间观)上,“中年写作”放弃了整体性的时间观念(历史观念),“线性”时间观念蜕变成“碎片”时间观念。另外,整体性时间观念的丧失也使“中年写作”对于时间可以进行永无休止的重复使用。表现在诗歌文本中则是对同一事件的“增殖”式叙述。第四章着重分析“中年写作”话语的形式特征。“中年写作”在形式上区别于其他诗学话语的不同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诗性叙事”的重视;语速的慢化;创作的“非个人化”,以及“时间意象的空间化”。第五章着重分析“中年写作”话语的思维悖论。“中年写作”是对80年代以来诗坛上蓬勃发展的“青春期写作”模式进行抵抗的策略,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压制了文学多向发展的可能性,有其自身的局限。同时,“中年写作”在“时间”观念上陷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冲突之中。这些思维上的悖论都源于诗人对社会剧变施加在个人身上的不可逆转影响的敏感以及寻求突围的焦虑。“中年写作”话语本质上反映了诗人们想成就成熟现代新诗的内在焦虑,80年代末期以来,很多诗人和诗歌评论者对此话语的梳理,使其审美特点和诗艺追求渐渐清晰,“中年写作”的诗学观念的建构趋于完成,而内在悖论也随之凸显。但“中年写作”富有建设性的诗歌观念和诗歌文本,给成长中的中国当代诗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90年代后期,很多诗人和诗评者对“中年写作”话语的补充性陈述,对前期的“二元对立”思维有一定的纠偏作用。进入新世纪后,诗歌的社会功能日益强化,不仅聚焦个人的生活体验,而且对公共事件也有了书写,赋予了诗歌一定的“行动”力量。这些可喜的转变,来源于九十年代诗人对诗歌言说的无尽探索,为此,“中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个人写作”等一道,成为九十年代诗人通往“经典诗人”和“经典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关于"中年"的几种阐述
  • 第一章 "中年写作"话语的提出
  • 第一节 时代焦虑:社会转型,诗人的尴尬处境
  • 第二节 "诗人之死"——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
  • 第二章 "中年写作"话语的品质
  • 第一节 "中年"的象征性表述
  • 第二节 士大夫情怀的无意识沉淀
  • 第三节 成熟、老练的写作追求
  • 第三章 "中年写作"话语的思想焦点
  • 第一节 "中年写作"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
  • 第二节 "中年写作"的历史观
  • 第四章 "中年写作"的形式特征
  • 第一节 诗性叙事
  • 第二节 "语速的慢化"
  • 第三节 "非个人化"
  • 第四节 空间想象
  • 第五章 "中年写作"话语的思维悖论
  • 第一节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 第二节 "重建"的焦虑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时间观念[J]. 决策探索(上) 2020(04)
    • [2].浅谈中泰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J]. 文学教育(下) 2019(01)
    • [3].历史教学中时间观念刍议[J]. 历史教学问题 2019(02)
    • [4].反思与重构:现代时间观念中的教育行为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16(21)
    • [5].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念的现象学解释[J]. 科学经济社会 2014(03)
    • [6].幼小衔接阶段指导大班家长有效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J]. 学园 2020(01)
    • [7].培养时间观念,从日常生活开始[J]. 幼儿教育 2020(11)
    • [8].艺术性处理迟到问题,提升学生时间观念[J]. 教书育人 2020(19)
    • [9].在“看、玩、画、做”中培养学生时间观念[J]. 江西教育 2019(33)
    • [10].高考中的时间观念考查——以2017年全国卷Ⅱ历史选择题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 2017(08)
    • [11].“认识时、分”教学设计与说明[J]. 小学数学教育 2017(Z2)
    • [12].汉字中蕴含的人生道理[J]. 小学教学研究 2017(09)
    • [13].帮孩子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J]. 宁夏教育 2011(01)
    • [14].学做时间的小主人——浅谈大班幼儿时间观念的培养[J]. 新课程(综合版) 2018(07)
    • [15].“徒弟们”,我为你们骄傲[J]. 少先队小干部 2018(23)
    • [16].看电视的惨祸[J]. 环境与生活 2016(11)
    • [17].菲利普·辛巴杜:建立健康的时间观念[J]. 福建教育 2016(46)
    • [18].世界各国时间观念大揭秘[J]. 时代英语(高三) 2017(02)
    • [19].从时间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 长江丛刊 2017(02)
    • [20].十二星座的时间观念排行[J]. 中学生 2017(02)
    • [21].美国,一个充满义工的国家[J]. 华人时刊 2017(05)
    • [22].你和我,变成一个大数字[J]. 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 2017(05)
    • [23].来不及时更要趁早[J]. 人生十六七 2016(Z2)
    • [24].幼小衔接阶段幼儿时间观念的培养[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06)
    • [25].和“慢”孩儿一起成长[J]. 山西教育(幼教) 2017(06)
    • [26].中西方饮食礼仪文化对比[J]. 青年文学家 2017(23)
    • [27].你是职场上最能吃苦的人吗?[J]. 东方文化周刊 2017(20)
    • [28].细数那些不得不戴腕表的职业[J]. 时尚北京 2017(09)
    • [29].学生懒惰心理的成因及矫正[J]. 吉林教育 2017(34)
    • [30].在家也要建立时间观念[J]. 山西教育(幼教) 2016(06)

    标签:;  ;  ;  

    “中年写作”论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诗学话语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