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周边商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OI数据,轨道交通站点,商业设施,功能特征
周边商业论文文献综述
杨斌[1](2019)在《基于POI数据的西安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设施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交通站点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节点,其周边要素设施集聚发展程度是围绕站点TOD开发模式的重要内涵。本论文借助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技术,分析西安市轨道交通3条线路63个站点500m的影响范围内,商务服务和生活服务要素集聚规模、要素集聚模式和要素设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西安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务服务和生活服务要素设施集聚具有线际间非均衡和站际间非均衡特征;要素设施空间分布一方面耦合城市已有商圈,另一方面同大型商业综合体指向性明显;商务设施和生活设施聚类类型模式显着,各自形成3类的聚类模式,表征不同要素设施发展和组合程度的站点类型,并形成组合比例关系;总体上商务要素设施集聚数量与生活要素设施数量在变化趋势上呈现较强的正相关,12类设施数量集聚之间均呈现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9-10-19)
施念邡,李奕璇,胡洛铭,朱青,佟鹏[2](2019)在《地铁站周边商业设施数量类型与客流关系研究——以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给沿线各站点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客流和商机。已有的研究大都针对地铁站点周边商业空间形态和商业用地展开,而对不同站点周边商业设施的数量、类型,以及与客流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铁刷卡数据和百度地图POI数据,对各站点的客流量、站点周边商业设施数量、类型和规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站点的客流量、商业设施类型和数量均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对客流量和商业设施数量、多样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发现除西直门和北京南站两个对外交通枢纽外,其余站点周边大部分类型的商业设施数量与客流量显着相关。就站点周边商业设施多样性而言,商圈、旅游区和城郊地区的站点多样性较低,高校、住宅区附近的站点多样性较高。针对研究结果,本文从重视站点周边预留商业用地,合理看待不同类型商业发展,适当修建商业综合体叁个方面提出规划建议。(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期刊2019-10-19)
倪一舒,胡燕,高源[3](2019)在《旧城更新下的商业综合体与周边业态互动研究——以南京鼓楼吾悦广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综合体开发作为旧城商业中心更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周边商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周边业态的转型和更新。本文选取南京鼓楼区吾悦广场为例,在南京老牌商业中心——湖南路整体更新调整的背景下,吾悦广场以极高的人气引领了湖南路商业中心的活力再生,并为其周边商业带来了大量的客源和强大的竞争压力。本文通过爬取各类相关网络数据、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研究数据,并对通过这些数据对比分析各类业态的分布密度、人气以及商业综合体入驻前后的商业点数量变化等指标,总结商业综合体与周边商业业态之间互动关系的总体特征,探索以商业综合体为更新动力的旧城商业中心业态更新的策略和方法,以谋求周边业态与商业综合体的良性互动。(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陈玺撼[4](2019)在《晾干的衣被不再闻到“炒菜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陈玺撼)“从此,收回来的衣服被子再也不是炒菜味的了!”说起两年前的那次环境整治,家住中山新村的陈斌仍心存感激。2011年搬入中山医院附近居住的她压根没想到,就算身处6楼,仍会遭受沿街餐饮油烟之苦。“望下去,一条路上十几家餐饮,川湘(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9-07-13)
石美施[5](2019)在《成都大慈寺周边地区商业绅士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分化也在加深,城市建设中中产阶级与弱势群体的需求矛盾产生了绅士化现象。绅士化是一种伴随着中产阶层替换低收入阶层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现象,它不仅仅出现在居住区的升级改造上,商业服务设施的升级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对阶层更替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本研究引入商业绅士化的概念作为绅士化研究的延展,关注迎合中产阶级的消费偏好而进行的城市商业空间更新和低收入阶层被中产阶级代替的过程。事实上,城市中心城区的功能正在向金融商业转变,这使得消费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空间景观和人口结构的重要元素,以商业为主导的旧城再开发项目在中国城市中比比皆是。这种大规模的、持续的商业空间再开发取得的经济效应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对弱势群体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为了防止激化社会矛盾和影响和谐城市建设,本文以强调社会公平和维护弱势群体为主的最广大群体利益作为研究立场,从阶层变迁的视角研究城市更新中大规模的商业再开发的发展特征、产生机制和影响,从理论角度丰富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和消费空间转型的理论研究,从实践角度为未来城市更新技术、实施和政策方面提供参考。本文研究思路如下:本研究选择成都市大慈寺周边地区作为商业绅士化的实证研究案例,通过文献政策、网络问卷、半结构访谈进行数据收集,以定量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第二章为研究绪论,回顾了国内外绅士化和商业绅士的概念、发展衍化、过程特征、产生机制和后果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为实证部分提供了理论研究框架。实证研究部分为第叁章至第六章,第叁章分析了成都城市更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相关发展背景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叁个发展阶段;第四章聚焦在大慈寺周边地区的商业绅士化发展过程,分析了土地利用、商业业态、社会阶层、景观四个方面的发展特征;第五章通过分析商业绅士化过程中政府、开发者和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动机和推动作用研究商业绅士化的产生机制;第六章以周边老旧小区及其居民为研究主体,探求商业绅士化对其的影响。最后,对本研究的结论、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诚实的评价和讨论,并对未来商业绅士化的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4)
许冰沁[6](2019)在《商业综合体与周边街道商业业态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些年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线下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和旅游住宿等商业业态都遭受到了巨大冲击。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作为容纳传统商业业态空间载体的街道商业空间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萎缩;而与此同时,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集约高效的商业空间,则得到了蓬勃发展。商业综合体和街道商业空间已经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城市商业空间的主要形态,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而其功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究竟为何,以及二者共存的形态为何,以往的研究并没有给出很好的解答。本文从微观视角入手,选取杭州市的一个成熟的商业综合体——城西银泰城,对其与其周边街道的商业业态关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城西银泰城内475家与周边街道514家店铺的全部业态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无论从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生活服务、金融、旅游六大业态还是38个细分类别上看,两者之间都大存在以互补为主,部分重迭竞争的关系。城西银泰城和周边街道中都大量存在服装、餐饮、学习培训等功能,医疗服务、食品生鲜、小吃快餐、文印服务、网吧、银行等服务主要存在于周边街道商业空间中,而化妆品/卫生用品、珠宝首饰、特色餐饮、游乐游艺等功能则主要存在于城西银泰城中。通过进一步对城西银泰城内与周边商业街道中大量共存的餐饮、服装以及学习培训类店铺进行类内比较,可以发现城西银泰城和街道两类商业空间中同业态店铺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档次和品牌方面:城西银泰城内为档次较高的品牌店,而街道商业空间中则大量存在个体经营的小型平价店。本文最后基于商业集聚理论和消费阶层革新理论,对商业综合体和周边街道商业空间共同组成的聚合体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趋势进行了探讨,发现这种聚合体以商业综合体为主导,以周边街道商业空间为补充;二者的这种聚合形态可以形成较为良好的共生关系,能够满足更为广泛的人群的商业消费需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5-31)
王维礼,白云庆,卢景德[7](2019)在《基于兴趣点(POI)数据的地铁站周边商业空间活力分级与耦合性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铁站周边商业空间分布与活力分级有着特殊的内在特征,基于兴趣点(POI)数据分析对地铁站周边商业活力兴趣点进行分类,构建地铁站与商业空间活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耦合协调规律,为地铁站周边商业空间活力的提升及地铁站的科学合理布局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城市》期刊2019年05期)
刘松萍,聂浪[8](2019)在《城市会展场馆内部及其周边商业环境的空间区位分析——以广州琶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微区位理论,解释会展场馆周边商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动态性、分析其功能演化规律的适用性和复杂性,以期为优化城市会展场馆周边商业布局提供决策参考。笔者通过分析商业集聚程度的带别特化系数,发现商业网点在新港东路和会展南四路明显集聚;通过会展场馆周边各商业设施的消费人群与场馆展会的关联程度,发现会展场馆及其周围的商业设施间存在明显的共栖型关联和依附型关联关系。究其原因,导致广州琶洲会展商务区集聚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力牵引要素投入、市场力调动投资布局和社区力激发产业创新。(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9年04期)
应小宇,阚琪[9](2018)在《杭州商业街道空间布局形态关键要素对周边风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理论的数值模拟软件,在不影响街道连续性面貌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改变街道贴线率、街道界面密度、街道高宽比3个关键要素的数值来观察街道风环境的变化情况。结论主要有:街道内的风速大小随着街道贴线率的增大呈抛物线趋势变化,先增大后减小,在街道贴线率接近70%时,城市街道内风速达到最大;随着界面密度的不断减小,城市街道内各个测点的风速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大,这样会让在其中行走的行人感受到强烈的风速变化,舒适度大为下降;城市街道内的平均风速和街道高宽比成反比例关系。(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任丹丹[10](2018)在《基于女性安全感的大型商业建筑周边步行空间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人居叁”颁布的《新城市议程》已成为全新的指导全球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议程中有23条出现了“性别平等”、“女性”等关键词,通篇融入性别视角阐述全球城市理想。毫无疑问,城市规划的平等和包容是建立在尊重包括性别、年龄等在内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女性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城市步行空间当中,更是存在着诸多有待优化的安全性问题。步行环境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交往性、愉悦性等方面。本文着重于步行空间安全性,并从女性空间使用者的心理安全感这一特殊视角出发,以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进行理论导向的探索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探究女性视角下的城市步行空间安全性评估方法;二、基于评估结果对女性视角下的城市大型商业建筑周边步行空间安全性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叁、在以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女性安全感的大型商业建筑周边步行空间优化策略。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梳理城市步行空间安全性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进展,提取影响女性安全感的步行空间安全性因素,并根据调查访谈和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指标筛选,从空间品质、商业活力、交通干扰、社会环境四个维度综合衡量步行空间使用的安全感。为了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选取哈尔滨市4个典型的大型商业建筑,着眼于其周边步行空间做了实地调查。基于调研所得女性安全感评价数据,使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不同步行空间类型、不同个人属性两个横向维度,及季节差异、昼夜差异两个纵向维度下,对女性空间使用者的安全感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基于叁要素非对称理论,借助逻辑回归方法,分别对叁类步行空间各安全性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显示的影响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兴奋要素、表现要素和基本要素叁类,再结合女性的安全感评价高低和影响系数大小,综合决定目前投入力度对步行空间安全性因素进行提升改造的优先级次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周边商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给沿线各站点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客流和商机。已有的研究大都针对地铁站点周边商业空间形态和商业用地展开,而对不同站点周边商业设施的数量、类型,以及与客流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铁刷卡数据和百度地图POI数据,对各站点的客流量、站点周边商业设施数量、类型和规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站点的客流量、商业设施类型和数量均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对客流量和商业设施数量、多样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发现除西直门和北京南站两个对外交通枢纽外,其余站点周边大部分类型的商业设施数量与客流量显着相关。就站点周边商业设施多样性而言,商圈、旅游区和城郊地区的站点多样性较低,高校、住宅区附近的站点多样性较高。针对研究结果,本文从重视站点周边预留商业用地,合理看待不同类型商业发展,适当修建商业综合体叁个方面提出规划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周边商业论文参考文献
[1].杨斌.基于POI数据的西安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设施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
[2].施念邡,李奕璇,胡洛铭,朱青,佟鹏.地铁站周边商业设施数量类型与客流关系研究——以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2019
[3].倪一舒,胡燕,高源.旧城更新下的商业综合体与周边业态互动研究——以南京鼓楼吾悦广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4].陈玺撼.晾干的衣被不再闻到“炒菜味”[N].解放日报.2019
[5].石美施.成都大慈寺周边地区商业绅士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许冰沁.商业综合体与周边街道商业业态关联研究[D].浙江大学.2019
[7].王维礼,白云庆,卢景德.基于兴趣点(POI)数据的地铁站周边商业空间活力分级与耦合性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2019
[8].刘松萍,聂浪.城市会展场馆内部及其周边商业环境的空间区位分析——以广州琶洲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
[9].应小宇,阚琪.杭州商业街道空间布局形态关键要素对周边风环境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8
[10].任丹丹.基于女性安全感的大型商业建筑周边步行空间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