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材料β型氢氧化镍表面改性制备技术及其高温与高倍率电化学性能研究

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材料β型氢氧化镍表面改性制备技术及其高温与高倍率电化学性能研究

论文摘要

镍氢电池在几年前已经成功应用于电动车和混合电动车中。但是,动力型镍氢电池需要其正极材料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和长寿命等特性,因此提高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的上述特性至为关键。作为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球形氢氧化镍的高温性能和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已经成为制约其应用于MH-Ni动力电池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围绕MH-Ni动力电池中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和改性技术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总结如下:采用控制结晶法制备了高密度β-Ni(OH)2,研究了制备条件及产品晶体结构与其电化学性能的关系。在β-Ni(OH)2的合成后期,通过改变反应pH值,扫描电镜观察发现β-Ni(OH)2的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在β-Ni(OH)2表面的产生了新的纳米Ni(OH)2晶,XRD结果表明:处理后的β-Ni(OH)2的FWHM001和FWHM101增大。存在纳米Ni(OH)2晶粒的β-Ni(OH)2样品具有更高的比容量,材料在50℃,0.2C充放电达到额定容量的85%以上。通过化学沉淀方法,在制备的球形β-Ni(OH)2基体包覆Co(OH)2,Ca(OH)2,Y(OH)3,Yb(OH)3,研究包覆对基体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提高球形氢氧化镍的高温性能。实验表明:包覆Co(OH)2的β-Ni(OH)2电化学电导明显提高;稀土元素大幅度提高镍电极的高温充放电性能;复合Co-Y氢氧化物的包覆明显提高了β-Ni(OH)2的电化学性能,在60℃条件下,1C充电3C放电的条件下,镍电极充放电效率在90%以上。掺杂Ca,Y的含量过高,会形成过多Ca(OH)2,Y(OH)3单独相,材料的电导性和电化学性能会迅速变差。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谱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掺杂元素的镍电极在高温充放电过程中的表现有一定差异;25℃条件下,β-Ni(OH)2扩散系数随Co(OH)2包覆量增大而增大,60℃条件下,Co-Yb复合包覆β-Ni(OH)2质子扩散系数随其量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球形氢氧化镍的电极过程用R(R1(R2C))等效电路模拟:随着稀土掺杂元素掺杂量的增大,镍电极的质子扩散电阻呈增大趋势。通过在充放电过程的XRD分析,研究包覆球型氢氧化镍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CV、EIS研究高温镍电极电化学行为,以及掺杂稀土元素Yb对β-Ni(OH)2高温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稀土元素Yb的包覆量增大,满充电态时β-Ni(OH)2的(001)和(100)谱线较放电态宽化明显,CV测试说明稀土元素Yb明显提高β-Ni(OH),的析氧过电位。在60℃条件下,镍电极荷电态不同时,包覆Yb的β-Ni(OH)2电荷传递电阻变化与常规氢氧化镍不同。针对镍氢动力电池对正极材料的具体要求,制备出高密度,高电导的含纳米Ni(OH)2的Co-Yb氢氧化物复合β-Ni(OH)2,60℃下材料的1C充电3C放电容量达到254mAh/g,1C充放电循环500次,容量降低到91%,振实密度可以高达2.28g/cm3。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镍氢电池发展简介
  • 1.2.1 镍氢电池的原理
  • 1.2.2 镍基电池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1.3 镍电极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
  • 1.3.1 镍电极活性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 1.3.2 氢氧化镍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特征
  • 1.3.3 β型氢氧化镍的制备、结构、电化学性能研究进展
  • 1.3.3.1 β型氢氧化镍的制备及其与性能关系
  • 2的结构、形貌与性能的关系'>1.3.3.2 β-Ni(OH)2的结构、形貌与性能的关系
  • 2的改性研究与改性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1.3.3.3 β-Ni(OH)2的改性研究与改性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1.4 镍氢电池负极的研究及发展
  • 1.4.1 储氢合金的性质
  • 1.4.2 储氢合金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 1.5 镍氢动力电池的研究和开发
  • 1.5.1 电动车对Ni-MH动力电池的发展要求
  • 1.6 选题意义
  • 1.6.1 动力型球镍存在的技术问题
  • 1.6.2 本论文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中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
  • 2.1.1 化学部分药品
  • 2.1.2 实验部分仪器设备
  • 2材料的制备'>2.2 β-Ni(OH)2材料的制备
  • 2的表征'>2.3 β-Ni(OH)2的表征
  • 2的结构分析,晶胞参数测定'>2.3.1 β-Ni(OH)2的结构分析,晶胞参数测定
  • 2的形貌分析'>2.3.2 β-Ni(OH)2的形貌分析
  • 2的组分分析、热分析'>2.3.3 β-Ni(OH)2的组分分析、热分析
  • 2的粒度、比表面分析'>2.3.4 β-Ni(OH)2的粒度、比表面分析
  • 2的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测定'>2.3.5 β-Ni(OH)2的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测定
  • 2.4 材料的电化学行为测试
  • 2.4.1 模拟电池制作及恒电流充放电实验
  • 2.4.2 高温高倍率充放电实验
  • 2.5 镍电极动力学实验
  • 2.5.1 循环伏安实验
  • 2.5.2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实验
  • 2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第三章 镍氢动力电池用β-Ni(OH)2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2制备实验'>3.2 β-Ni(OH)2制备实验
  • 2的结构,形貌表征'>3.2.1 β-Ni(OH)2的结构,形貌表征
  • 3.2.2 不同pH值对氢氧化镍松装密度、振实密度,比表面积与粒度的影响
  • 2制备'>3.3 纳米微晶修饰的β-Ni(OH)2制备
  • 2制备原理'>3.3.1 纳米晶修饰的β-Ni(OH)2制备原理
  • 2制备实验'>3.3.2 纳米晶修饰的β-Ni(OH)2制备实验
  • 3.3.3 纳米晶修饰对样品的形貌影响
  • 2结构的影响'>3.3.4 纳米晶修饰对β-Ni(OH)2结构的影响
  • 3.3.5 纳米改性反应时间对样品的密度的影响
  • 3.3.6 纳米改性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2/Co复合改性实验与电化学性能研究'>3.4 β-Ni(OH)2/Co复合改性实验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 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3.4.1 不同Co化合物对β-Ni(OH)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2的β-Ni(OH)2实验方法'>3.4.2 包覆Co(OH)2的β-Ni(OH)2实验方法
  • 2的β-Ni(OH)2样品形貌特征'>3.4.3 包覆Co(OH)2的β-Ni(OH)2样品形貌特征
  • 3.4.4 钴元素的掺入量对样品的密度影响
  • 2的β-Ni(OH)2晶体结构的分析'>3.4.5 包覆Co(OH)2的β-Ni(OH)2晶体结构的分析
  • 2的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3.4.6 包覆Co(OH)2的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2元素样品的电化学行为分析'>3.4.7 包覆Co(OH)2元素样品的电化学行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2的合成和高温电化学性能'>第四章 钙元素、稀土氧化物β-Ni(OH)2的合成和高温电化学性能
  • 4.1 引言
  • 4.2 掺杂改性的氢氧化镍制备的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2的合成实验结果分析'>4.3.1 单元素Ca掺杂β-Ni(OH)2的合成实验结果分析
  • 4.3.1.1 包覆Ca(OH)2样品的形貌特征
  • 2包覆量对样品的密度影响'>4.3.1.2 Ca(OH)2包覆量对样品的密度影响
  • 2包覆量对样品的晶体结构的影响'>4.3.1.3 Ca(OH)2包覆量对样品的晶体结构的影响
  • 4.3.1.4 包覆钙元素的样品的电性能
  • 2的合成实验结果分析'>4.3.2 单元素Y掺杂β-Ni(OH)2的合成实验结果分析
  • 4.3.2.1 包覆钇化合物的样品的形貌特征
  • 4.3.2.2 钇元素的包覆量对样品的密度影响
  • 4.3.2.3 钇元素包覆量对样品的晶体结构的影响
  • 3的样品的电化学性能'>4.3.2.4 包覆Y(OH)3的样品的电化学性能
  • 3样品的循环伏安分析'>4.3.2.5 包覆量Y(OH)3样品的循环伏安分析
  • 2的合成实验结果分析'>4.3.3 复合包覆Y-Co的β-Ni(OH)2的合成实验结果分析
  • 2合成实验结果分析'>4.3.4 Ca,Y,Co多元掺杂β-Ni(OH)2合成实验结果分析
  • 4.3.4.1 多元改性样品的常温电性能分析
  • 4.3.4.2 多元改性样品的高倍率电性能分析
  • 4.3.4.3 多元改性样品的高低温电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2高温电化学影响机理研究'>第五章 稀土元素对β-Ni(OH)2高温电化学影响机理研究
  • 2的制备'>5.1 掺杂稀土Yb的Ni(OH)2的制备
  • 2的充放电过程结构变化研究'>5.2 掺杂稀土Yb型β-Ni(OH)2的充放电过程结构变化研究
  • 2电极高温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研究'>5.3 掺杂稀土Yb对β-Ni(OH)2电极高温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 2其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关联'>5.4 掺杂稀土Yb的β-Ni(OH)2其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关联
  • 2'>第六章 制备高密度Y-Co复合掺杂β-Ni(OH)2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包覆条件实验如下:
  • 6.2.2 实验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 6.3 实验结果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覆锆型氢氧化镍钴的合成方法研究[J]. 广东化工 2016(18)
    • [2].氢氧化镍材料制备的研究进展[J]. 电池 2017(01)
    • [3].掺杂氢氧化镍晶相及其结构稳定性与碳酸钠用量的关系研究[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6(04)
    • [4].氢氧化镍球形粉末的生产工艺优化条件的研究[J]. 粉末冶金工业 2012(02)
    • [5].氢氧化镍钴生产工艺中碱基活化控制技术的研发及应用[J]. 中国有色冶金 2020(04)
    • [6].氢氧化镍电极材料制备及展望[J]. 世界有色金属 2010(05)
    • [7].一种制备球形α-氢氧化镍的方法[J]. 无机盐工业 2013(10)
    • [8].掺锰氢氧化镍的合成工艺探究[J]. 化学试剂 2014(10)
    • [9].瑞木氢氧化镍高效浸出研究[J]. 材料导报 2018(S2)
    • [10].还原-碱溶法分离废旧镍氢电池正极中的钴与氢氧化镍[J]. 应用技术学报 2017(01)
    • [11].氢氧化镍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8(06)
    • [12].微晶氢氧化镍粉末的制备及性能[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08(03)
    • [13].废镍催化剂回收制备纤维状氢氧化镍(英文)[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3(10)
    • [14].片状β-氢氧化镍的合成及表征[J]. 人工晶体学报 2019(02)
    • [15].不同掺杂对氢氧化镍性能的影响研究[J]. 新技术新工艺 2016(05)
    • [16].掺锰氢氧化镍的机械球磨工艺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17].高倍率性能氧化镍/氢氧化镍超级电容薄膜电极材料制备技术研究新进展[J]. 金属功能材料 2014(04)
    • [1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回收氢氧化镍中非金属元素硫和磷的含量[J]. 光谱实验室 2008(03)
    • [19].氢氧化镍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电流变化规律研究[J]. 人工晶体学报 2016(08)
    • [20].球形覆Co氢氧化镍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08(02)
    • [21].针形纳米氢氧化镍的制备及其对镍氢电池性能的影响[J]. 科技信息 2011(21)
    • [22].氢氧化镍纳米片的制备[J]. 河南化工 2010(23)
    • [23].掺杂金属离子的氢氧化镍的电化学性能[J]. 电池 2013(04)
    • [24].二硫化镍/氢氧化镍空心球的制备及其电容器性能研究[J]. 无机盐工业 2019(12)
    • [25].晶面选择性生长对球形氢氧化镍形貌及电化学活性的影响(英文)[J]. 无机化学学报 2017(02)
    • [26].粗制氢氧化镍羰基法提纯技术研究[J]. 中国有色冶金 2014(06)
    • [27].化学浴法制备氢氧化镍@生物质炭纤维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 炭素技术 2019(01)
    • [28].基于不同质量比的石墨烯与氢氧化镍电极材料性能分析[J]. 电子器件 2019(02)
    • [29].超级电容器用镍、钴基三维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 化学世界 2013(08)
    • [30].纳米级氢氧化镍与微米级球形氢氧化镍性能比较[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8(02)

    标签:;  ;  ;  ;  ;  ;  ;  

    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材料β型氢氧化镍表面改性制备技术及其高温与高倍率电化学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