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双向互动

中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双向互动

一、中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的双向互动(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平[1](2019)在《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民心相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和政策沟通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着的成果。在国际交流中,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制高点,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兴形式,逐渐在文化输入和输入中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占据重要位置。研究中日韩之间的数字出版及其产业的合作发展和协作共进,在实践上应合“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日韩文化交流现实诉求、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合作发展,在理论上丰富数字出版战略联盟建设理论、拓展数字出版战略联盟构建方法。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谋建设的背景下,结合中日韩“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力图构建起中日韩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的模式及其推进策略。为此,本文从中日韩三国战略联盟构建的动力源出发,以战略联盟构建为突破点,力求为解决中日韩三国之间所面临的数字出版安全和数字出版环境等问题提供思路和策略,从而为东北亚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努力。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本文应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应用知识图谱去梳理了战略联盟、数字出版、出版资源、中日韩出版和“一带一路”的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二,对支撑本文研究的“一带一路”、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等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评析。第三,应用SWOT方法对中日韩三国数字出版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了剖析。第四,应用系统分析等方法,对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构建动因,从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诉求四个方向剖析了原因,分析了中日韩三国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五,应用战略分析等方法,提出了通过构建教育科研战略联盟、内容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和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去实现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构建。第六,从法律、组织、经费、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发展的对策。

周宇[2](2015)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有关文化产业问题的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热点,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基础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体到出版业就要扎实推进新闻出版强国建设。而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必不可少的需要大力推动出版产业的发展,提升出版业的整体实力。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作为一家地方出版社,却始终始终坚持专业的教育出版方向,为地方各级各类学校出版了多种高质量的教育类图书,为黑龙江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造就人才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论文以黑龙江教育出版产业为出发点,运用文献综述法、历史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黑龙江龙江教育出版社实地走访考察的基础上,对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产业化发展进行深入的总结和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介绍此论文的选题的学术背景和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国出版产业业和国外出版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和分析。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产业化在各个时期发展的现状及路径,对各阶段的改革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第四部分探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在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以及促进文化生产需求方面,结合产业的发展,得出相应的创新发展及现代理念。结论部分主要阐明笔者观点,为本文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小结,综述总体思想。

苏亮[3](2015)在《近代书局与小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围绕对近代书局小说出版活动的论述,揭橥19世纪70年代到清末40年间,书局的产生、发展和小说变迁之间的相互联系,重在突出书局这一不同于传统书坊的出版实体在近代小说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论文主体板块以时间为纵线,共划分四个阶段。通过把握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分别从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对以上海为中心,分布全国各地的300余家近代书局出版千余种单行本小说的情况作宏观描述,并以数家有代表性的书局为典型案例展开具体分析,力图做到点、面、线三位一体的结合。以下是构成本论文的几大部分:绪论部分从对本论文命题立意出发,引出“书局”一词的历史来源和对近代书局的概念界定。在了解本论题研究现状的前提下,明确基本研究思路,初步呈现写作构想。进而对书局产生之前的坊刻小说时代尤其是近代前30年间,书坊刊行小说的情况予以总体回顾,为论文主体部分展开论述作好铺垫。第一章讲述同治十一年至光绪二十年(1872—1894)间,处在起步阶段的书局率先应用以活版铅印和照相石印为主的机器印刷技术,进入仍囿于传统观念的小说市场。特别突出英商美查开办的上海申报馆和点石斋石印书局的首开风气之功。同时,就新兴而起的书局如何扩大侠义公案小说的传播予以阐释。第二章从甲午战后讲起,讫止于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这是晚清小说走向繁荣的转折阶段,也是书局在出版理念和经营模式上突破传统的关键期。本章在客观陈述当时通俗小说出版量持续增长的状况后,着重论述改良派主导下的书局是怎样完成转型,又是如何对翻译小说进行成功推介的。第三章首先把多家以小说出版为特色的书局作为研究点,以点带面论述晚清小说尤其是翻译小说最繁荣的6年里小说市场的格局。接着从书局在小说出版活动中同各方的合作与竞争两个层面,分别对本阶段小说的编译、发行情况进行阐述,其中涉及小说版权的保护、稿酬制度的建立、小说营销手段的多样化等问题。第四章讲述宣统朝小说市场全面回落,本土小说出版尚有复苏迹象。尤以改良小说社和小说进步社的小说出版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兼论易代之际的几家书局与本阶段时事小说陡增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打小说社旗号的“皮包编辑部”现象和考论“古盐补留生”的小说出版个案,阐明小说市场的出版乱象是清末书局遗留至民初尚待解决的痼疾。结语部分打破阶段划分的界限,重新归纳近代书局在小说编辑、印刷、发行三个出版环节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提出本文论题对当下出版实体的文学生产、传播活动的研究意义。附录部分是本论文研究的根基,涵盖近代70年间,全国400余家出版机构的1266种单行本小说出版情况,包括出版机构个体与整体在不同阶段的各种小说出版信息的罗列和统计。

张卉卉[4](2014)在《安徽少儿出版社图书版权引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少儿图书在整个出版业中表现活跃,已经成为图书动销能力最好的细分领域之一。目前,对于少儿市场来讲,起到强劲推动作用的引进版图书,无论是畅销度还是影响力,都是我国原创作品难以抗衡。正是这些引进版的少儿读物,帮助我国出版社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在此过程中,出版社也引入了一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在提升实力、更新观念、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市场规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引进版图书无论是对少年儿童还是对出版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于我国出版业而言,版权贸易发展还不成熟,存在时间较短,理念相对陈旧。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版业开始尝试与海外出版机构联系合作,零星出版了一些引进图书;上世纪90年代,中国颁布实施了《着作权法》,并加入了《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至此,我国版权贸易才开始步入正规化、国际化道路;21世纪之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策的鼓励与松动,我国出版业开始了全面发展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版权贸易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提升,但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理念落后、制度不健全等痼疾,一些少儿出版社在图书版权引进方面还处于尝试阶段,当然,也有在版权引进领域表现良好的出版社,比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已经占据了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而安徽少儿出版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近几年的改革,如今也已经成长为一家竞争力和影响力都颇高的地方少儿出版社。这些成绩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海外优秀图书作品的成功引进。但这些成绩背后,依然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高投入低产出、图书市场份额不理想等等。面对安少社现如今的发展瓶颈,如何突破与飞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全国出版业与版权引进的总体概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版权引进对于我国出版业及出版社的重大影响。接着以安徽少儿出版社为案例,对比在少儿出版领域表现良好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分析安少社的发展现状与瓶颈,并结合安少社具体的图书引进案例——“变形金刚”的版权引进和“国际安徒生奖精品系列”的版权引进,了解安少社图书版权引进全流程,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改革方案,以期为安少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引言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中国当代出版业与版权引进现状,包括起步期、发展期和全面发展期,以及中国少儿图书出版的发展;第三章介绍图书版权引进与出版社发展,分析版权引进对于我国出版社的贡献,具体介绍几家做的比较好的少儿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第四章介绍安徽少儿出版社图书类别构成与发展瓶颈,第五章着重介绍安徽少儿出版社的两次具体版权引进流程,在此基础上,第六章重点研究安徽少儿出版社版权引进策略及对地方少儿出版社的启示。

王旭[5](2012)在《论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和经济界一直关注教育国际化带来的经济利益问题,原因在于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改变了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为各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教育服务贸易源于带有商业色彩的文化教育交流。20世纪70年代以前,许多发达国家包括前苏联都曾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教育援助,以吸引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到本国进行学习交流;甚至有的国家由政府出资派遣本国教育专家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助学和培训。能够提供这种教育援助的国家都将接受外国留学生与该国基本的政治外交政策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这种教育文化交流带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到了80年代末,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服务贸易在贸易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在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此外,为摆脱经济和财政危机,英国最早向外国留学生收取“全额成本学费”;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也效仿英国向外国留学生收取学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令世界瞩目,每年来华留学的人数已从1998年的4.3万人增至2009年的23.8万余人,来华留学的人数以年均20%的速度逐年递增。与此同时,出国留学的人数也急剧增长,预计会从2003年的31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580万人,增长速度超过87%。由此可见,出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数与来华留学的外国留学生数的增长速度相距甚远,致使中国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能够获得的经济收入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来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大多数是以学习语言和文科为主,与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以工商管理、经济贸易、自然学科为主的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逆差额比例为1∶10.72(即吸收1单位资金相应流出10.72单位资金)。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教育出口大国。许多国家也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巨大教育服务市场。许多国家不断扩大对中国教育服务的领域和项目,以增加本国的经济收入。全文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本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论文的结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2章为教育服务贸易与WOT协定教育服务条款。本章首先介绍了教育服务贸易的基本涵义及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述了WTO协定有关教育服务贸易条款的形成,并介绍了WTO协定教育服务条款的基本内容。第3章为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及主要问题。本章首先论述了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特点进行了概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主要问题,即教育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和教育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第4章为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本章首先论述了发达国家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为研究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优势(如本土文化的相对优势,一定得学科优势,价格优势,汉语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并指出了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劣势(如思想认识不到位,教育服务贸易市场发育不成熟以及教育机构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第5章为如何发展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思考。本章首先对WTO协定下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政策措施进行了比较,介绍了各成员方对教育服务开放的承诺情况;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如何发展教育服务贸易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即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力和竞争能力;正确把握教育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张暄[6](2011)在《转企改制背景下安徽出版集团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出版业经历了运营体制和市场环境的多层次变革,出版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从事业模式到企事业模式,再到如今的文化产业模式的三步转型。在企事业模式和文化产业模式下,出版业的经济功能凸现,转企改制加快了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一批出版企业开始以集团化形式呈现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出版产业聚集各种资源做大做强,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出版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产业、任何企业要想快速发展,都需要充分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因此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产业,须借助资本的力量,走资本运营道路,融资上市,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取得更深层次地发展。集团化、资本化发展成了中国出版产业在转企改制背景下转变经营方式的重要选择。在国家文化产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身处中部省份——安徽省的安徽出版集团,只有依据国家产业改革整体布局的政策思路,结合本省出版业的发展状况与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才能实现进一步的提高。换而言之,安徽出版集团要在政府推动出版产业改革的大背景下,遵照国家的制度法规,通过构建与本地出版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的管理机制、经营方式,充分发挥集团的核心创造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才能真正把握当代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实现出版产业的稳步发展。该集团自2005年成立至今,其产业规模、社会影响力及整体发展水平已经有了显着提高,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型文化企业。本文以安徽出版集团在转企改制背景下的经营战略方式选择作为研究课题,在分析国内及安徽省出版业现状及政策的基础上,通过把握该企业在集团化基础之上巩固出版主业、扩大产业规模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试图运用产业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架构,围绕该集团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具体经营实例,来评析这种战略所处的时代环境、产业环境。并对安徽出版集团的基本经营战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安徽出版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对策的选择及相关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总结了中国出版产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迁,从事业型模式到企事业混合型模式再到如今的文化产业模式,出版业转企改制是大势所趋。二是在转企改制的背景之下,解析安徽出版业集团化发展是应对出版产业改革的必然选择。重点探讨安徽出版集团在“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模式基础上采用的基本战略,主要通过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及“走出去”战略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通过成立集团公司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发展,加快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股改上市的工作步伐。再通过股改上市,进行投资、融资等资本运作,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增强竞争力,做强做大主业,多元化发展产业,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据此基础上,发挥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通过版权“走出去”、产品“走出去”、技术“走出去”、资本“走出去”,向大型跨国传媒集团迈进。三是根据上述分析,对安徽出版集团的经营战略进行深入思考,尝试解读安徽出版集团的经营战略在今后的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如多元化经营的逐利性或弱化出版业的事业性质,“走出去”的政策导向性与企业逐利本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集团兼并重组面临多元化陷阱等问题。这种解读分析主要根据安徽出版集团上司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报表中提供的数据资料展开。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规定了到“十二五”时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基本到位。这表明了在未来五年内,出版产业的改革依然是文化产业转型期间的重中之重。本文虽然主要立足于分析安徽出版集团的个案,但在产业改革过程中,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出版业自身的特殊双重性决定了国内各个出版集团在经营战略方面有着和而不同的选择。本文对于安徽出版集团在转型期间经营战略的分析,不仅能够对于安徽本地文化产业的改革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对其他的省域出版产业改革,乃至中国出版产业的整体转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玉红[7](2011)在《论新媒体时代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媒介发展史告诉我们,图书作为当前最为传统的一种媒体,经历了每一次传播手段的科技革命,勇敢面对了各种后起媒体的影响。在报纸诞生后的几百年里,虽然图书不断吸收各种新兴媒体的优点来完善自己,以应对与时俱进的社会需要,但是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图书消失论、纸质媒介消亡论仍时有耳闻。图书出版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取长补短,在坚守图书原有市场的情况下利用新媒体开拓新的出路,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和案例分析,结合一些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实际操作,从传播过程的5w,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对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影响,并通过理论和个案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我国图书出版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策略,这将给图书出版传播理论研究和图书出版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之道提供系统性思考和借鉴。

孙玲[8](2008)在《出版业的困惑》文中研究说明从整个出版业价值链构成来分析,价值链不健康,导致了经营者的痛,表现为商业理性的匮乏,行业秩序缺失规范出版商和渠道商都应该致力于满足消费者的最高需求,而不是一般需求,给大家提供超便利和超体验,这是我们商业进化的必须原则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出版业,赢得读者的关键还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朱河囡[9](2006)在《中国出版业转型及其城市—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文化产业研究的热潮,文化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可以预见,文化经济的出现,其意义比18世纪工业经济的出现更加深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逐步形成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分野,出版作为一种文化正形成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的分野。在计划经济时代,出版事业的分布格局带有鲜明的行政地域特色,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尤其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出版业的地域分布格局在转型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结合文化地理学以及媒介地理学,旨在对中国出版业转型及其城市—区域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意义,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1980年至今中国出版业转型的历史进程。根据出版业转型的逻辑进程,即从出版业发行体制的改革——出版社内部机制的改革——出版体制的改革——明确提出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出版产业的形成),开始更深层次的出版体制改革,将出版业转型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阐述。 第三章出版业转型的城市—区域空间格局演变(上)——基于出版业内部基本要素的分析。从出版业内部基本要素角度包括出版生产角度和出版消费角度对出版业自1980年至今,出版业转型的城市——区域格局演变进行研究。 第四章出版业转型的城市—区域空间格局演变(下)——基于出版业外部相关环境的分析。从城市产业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环境角度对影响出版业转型的城市—区域格局演变的外部相关环境进行分析。并探讨高校与出版业的互动关联,以及由于城市环境的差异导致的除了出版业内部基本要素之外的出版业体制外要素(出版社分支机构及民营书业)的分布格局。 第五章城市内部的出版业空间布局研究。在介绍出版业与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对城市内部历史形成的出版产业特色街和通过行政力量推动的出版产业园区进行研究,并对出版产品与城市特性进行了探讨。 第六章信息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出版业转型与城市空间关系研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了技术进步与出版业的布局,出版业的区域分工与联合,以及出版全球化与版权贸易。 第七章总结。归纳了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以及若干推论,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黄开欣[10](2006)在《我国出版品牌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传媒集团加快进入中国市场,出版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从早期的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从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的发展,使得众多出版社将打造优秀的出版品牌作为新的战略,从品牌标识、品牌维护、品牌策划、品牌营销等多方面努力,打造优秀的出版品牌,以求在国际出版行业取得应有之地位。本文结合当今出版业的发展状况,首先界定了出版品牌的定义与构建,认为出版品牌涵盖了个人品牌、出版物品牌、出版企业品牌,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出版品牌的意义。本文结合了传播学理论和品牌理论用于出版品牌研究,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来解读出版品牌的体系及信息传递和控制,用“媒介即讯息”解读了出版品牌与传播文化的关联,发展了“把关人”理论,以“四级把关”来阐述把关人对出版品牌的影响,“意见领袖”则是对明星作者、明星编辑的解读,品牌理论也解读和指导了出版品牌的发展。本文研究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出版品牌的案例,分析和探讨了出版品牌定位、品牌营销、品牌延伸、品牌文化等内容,探讨了如何发展我国的出版产业,打造优秀的出版品牌,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针对WTO环境下我国出版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从发展多元化出版集团、细分市场、改善出版环境等方面加强我国出版品牌的建设,并大胆推测,我国出版品牌在将来会与其它传媒产业融合,向传媒品牌发展。

二、中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的双向互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的双向互动(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知识图谱论述
        1.2.1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2.2 理论研究层面的知识图谱研究论述
        1.2.3 实践研究层面论述
    1.3 框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研究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和发展战略
    2.1 概念界定
        2.1.1 “一带一路”的概念
        2.1.2 “数字出版”的概念
        2.1.3 “出版资源”的概念
        2.1.4 “战略联盟”的概念
    2.2 研究理论
        2.2.1 出版资源理论
        2.2.2 数字出版理论
        2.2.3 战略联盟理论
        2.2.4 国际营商环境理论
    2.3 发展战略
        2.3.1 中国数字出版营商环境概览
        2.3.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数字出版企业“走出去”战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态势与比较
    3.1 中国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3.1.1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3.1.2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3.1.3 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机会
        3.1.4 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2 日本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3.2.1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3.2.2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3.2.3 日本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机会
        3.2.4 日本数字出版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3 韩国数字出版态势描述
        3.3.1 韩国数字出版的发展优势
        3.3.2 韩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劣势
        3.3.3 韩国数字出版发展的机遇
        3.3.4 韩国数字出版面临的挑战
    3.4 中日韩三国数字出版的SWOT比较
        3.4.1 优势比较
        3.4.2 劣势比较
        3.4.3 机遇比较
        3.4.4 挑战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动因
    4.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政治因子考量
        4.1.1 “中日韩数字出版+政治”的知识图谱
        4.1.2 中日韩地理与安全的考量
        4.1.3 中日韩政治利益驱动的考量
        4.1.4 中日韩三国合作现实的考量
        4.1.5 “一带一路”倡议的考量
    4.2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经济因子考量
        4.2.1 “中日韩数字出版+经济”的知识图谱
        4.2.2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推动的考量
        4.2.3 中日韩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的考量
        4.2.4 中日韩经济发展共同诉求的考量
    4.3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文化因子考量
        4.3.1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的知识图谱
        4.3.2 文化环境重要性的考量
        4.3.3 中日韩文化产业合作有利条件的考量
    4.4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利益诉求考量
        4.4.1 “中日韩数字出版+利益”的知识图谱
        4.4.2 中国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4.4.3 日本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4.4.4 韩国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的考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内容
    5.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可行性讨论
        5.1.1 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积极因素
        5.1.2 中日韩三国合作存在的问题
    5.2 中日韩数字出版教育科研战略联盟
        5.2.1 中日韩高等教育科研合作促进因素
        5.2.2 中日韩高等教育区域合作阻碍因素
        5.2.3 中日韩教育科研合作取得的成果
        5.2.4 高等教育科研合作在中日韩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5.2.5 中日韩数字出版教育科研联盟的构建
    5.3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5.3.1 数字内容产业
        5.3.2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概况
        5.3.3 中日韩数字内容产业联盟的构建
    5.4 中日韩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
        5.4.1 中日韩金融合作前景广阔
        5.4.2 中日韩数字出版金融战略联盟的构建
    5.5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
        5.5.1 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成果丰厚
        5.5.2 中日韩数字出版文化战略联盟的构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推进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的保障措施
    6.1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法律保障
        6.1.1 完善各国数字出版的相关立法
        6.1.2 加强公众数字版权意识
        6.1.3 建立版权质押融资评估系统
        6.1.4 加强法律扶持,打造“结对式”法律服务
        6.1.5 建立版权纠纷速裁机制
    6.2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组织保障
        6.2.1 各国政府支持和政策导向
        6.2.2 企业主动加强管理与改革
        6.2.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6.2.4 强化数字出版战略联盟的关系建设
    6.3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经费保障
        6.3.1 加强数字出版资源治理的经费投入
        6.3.2 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6.4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技术保障
        6.4.1 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字出版资源的保障
        6.4.2 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出版资源的保障
    6.5 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的政策保障
        6.5.1 强化政府主导优势
        6.5.2 促进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6.5.3 重视联盟顶层制度的制定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学术背景和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学术背景
        (二)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出版业产业化发展的概况
    一、国际出版业产业化概述
        (一)出版产业的概念
        (二)国际出版产业发展趋势
    二、中国出版业产业化概述
        (一)计划经济时代(1978-1992)
        (二)确定社会经济体制(1992-2001)
        (三)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2002至今)
    三、中国出版业成功的范例
    注释
第三章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路径
    一、上世纪从进入市场化到企业经营化时期
        (一)提高图书质量,确立图书保障体系
        (二)改变用人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二、21世纪文化繁荣、大发展时期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与出版方向
        (二)确立重点图书出版机制
        (三)继续实施图书品牌战略
        (四)通过数字化出版,提高系统整合能力
    三、当今以文化为主流的多元化时期
        (一)坚持专业出版,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资源与评价”项目的进一步研发和推广
        (三)深化出版改革制度
        (四)坚持出版特色,发挥出版优势和资源优势
    注释
第四章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创新发展及现代理念探析
    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产业的市场化需求
        (一)创新发展目标
        (二)创新发展的规划
    二、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产业的社会需求
        (一)改革思路
        (二)改革发展的措施
    三、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产业促进文化生产的需求
        (一)传统出版领域
        (二)新兴业态---数字出版寻求新突破
        (三)力争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近代书局与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本论文的命题立意与概念界定
        一、命题立意:从晚清小说的繁荣说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第二节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与写作构想
        一、研究现状
        二、写作构想
    第三节 传统的形成与延续:书局诞生前的小说出版
        一、古代坊刻小说概况
        二、近代前三十二年间坊刻小说概况
第一章 起点:新与旧的碰撞 (同治十一年至光绪二十年1872—1894)
    第一节 申报馆的率先尝试与典范意义
        一、缘起:时势赋予的先决条件
        二、探路:从报载到单行本的尝试
        三、推进:以报为媒搜访传统小说
    第二节 石印书局兴起与小说翻印风行
        一、石印技术与石印业初兴
        二、石印小说:从文人走向大众
    第三节 书局与侠义公案小说的出版
        一、侠义公案小说及其早期传播
        二、沪局、京坊在侠义公案小说出版中的关系
        三、书局对侠义公案小说旧作的改造
第二章 转折:从传统中突围(光绪二十一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895—1902)
    第一节 通俗小说出版量的持续增长
        一、侠义公案小说续书泛滥及其它
        二、小报馆与海派狭邪小说的风行
        三、官书局进入通俗小说出版市场
    第二节 改良派主导下的书局转型
        一、集股经营的管理模式
        二、职业编辑的集中涌现
        三、版权保护意识的提升
    第三节 书局对翻译小说的成功推介
        一、翻译小说打入市场的条件成熟
        二、林译《茶花女》的出版及意义
        三、政治与小说联姻的积极促成
第三章 高潮:书局与小说市场的白热化 (光绪二十九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3—1908)
    第一节 本阶段之小说市场格局
        一、政治呼声趋于消淡:从广智书局的转向说起
        二、小说出版巨头崛起:商务印书馆的一枝独秀
        三、同人办社昙花一现:小说林社的起起落落
        四、书报兼营抢占市场:有正书局、乐群书局等
        五、老牌书局自我调适:鸿文书局、新世界小说社等
    第二节 书局与小说作者及同业的合作
        一、书局与小说作者的合作
        二、书局之间的合作
    第三节 书局在小说市场的竞争
        一、征集着译小说新作
        二、丰富小说营销手段
        三、加强小说版权保护
第四章 回落:书局在小说市场的退与进 (宣统朝1909——1911)
    第一节 退出:翻译小说出版锐减
        一、翻译小说市场降温
        二、商务印书馆的改变
    第二节 进入:本土小说市场复苏
        一、改良小说社的异军突起
        二、小说进步社与标“新”小说
        三、革命到来与时事小说陡增
    第三节 延续:小说出版乱象难遏
        一、打小说社旗号的“皮包编辑部”
        二、“古盐补留生”与小说
结语
附录
    附录一:近代各出版机构单行本小说出版情况汇总
    附录二:近代各阶段单行本小说出版情况汇总表(一)
    附录三:近代各阶段单行本小说出版情况汇总表(二)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安徽少儿出版社图书版权引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版权贸易
        1.3.2 版权引进
        1.3.3 少儿出版社图书版权引进
    1.4 研究方法和选题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当代出版业图书版权引进概述
    2.1 当代出版业图书版权引进分期研究
    2.2 少儿类图书版权引进现状研究
        2.2.1 少儿类图书出版现状分析
        2.2.2 少儿类图书版权引进现状分析
第三章 图书版权引进对当代出版业发展的贡献研究
    3.1 版权引进对当代出版业的重要意义
        3.1.1 版权引进带动出版社量变
        3.1.2 版权引进带动出版社质变
    3.2 图书版权引进对少儿类出版社发展的贡献
        3.2.1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3.2.2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3.2.3 接力出版社
第四章 安徽少儿出版社图书类别构成、发展瓶颈
    4.1 安徽少儿出版社的图书类别构成
    4.2 安徽少儿出版社的发展瓶颈
        4.2.1 高投入、低产出,单品种贡献率低
        4.2.2 盈利产品主要依靠教辅,品牌畅销书有待挖掘
    4.3 引进国外少儿图书与安徽少儿出版社的发展前景
第五章 安徽少儿出版社版权引进现状分析
    5.1 安徽少儿出版社版权引进概述
    5.2 安徽少儿出版社版权引进案例分析
        5.2.1 案例一:“变形金刚”系列引进
        5.2.2 案例二:“国际安徒生奖精品书系”引进
        5.2.3 小结
    5.3 安徽少儿出版社版权引进策略的不足
第六章 安徽少儿出版社版权引进策略研究及启示
    6.1 安徽少儿出版社图书引进与战略发展目标
    6.2 版权引进策略研究
        6.2.1 内容策略:摆脱系列局限,按图书板块引进
        6.2.2 品牌策略:确立图书引进类别,延伸合作内涵
        6.2.3 营销策略:建立有效销售系统和宣传机制
        6.2.4 人才策略:根据引进需求,实施有效用人机制
        6.2.5 机构策略:重视对外沟通,设置独立版贸部门
    6.3 版权引进策略对于地方少儿出版社的启示
结语
安徽少儿出版社版权引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论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教育服务贸易与 WTO 协定教育服务条款
    2.1 教育服务贸易的基本涵义及其主要特点
        2.1.1 教育服务贸易的基本涵义
        2.1.2 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特点
    2.2 WTO 协定有关教育服务贸易条款的形成
    2.3 WTO 协定教育服务条款的基本内容
第3章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及主要问题
    3.1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及主要特点
    3.2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教育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
        3.2.2 教育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第4章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4.1 发达国家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4.1.1 政府主导长期规划、提供稳定、可预见性的政策环境
        4.1.2 重视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4.1.3 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支持
        4.1.4 畅通教育服务贸易渠道
        4.1.5 发达国家向国际学生提供丰富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4.2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4.2.1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优势分析
        4.2.2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劣势分析
第5章 如何发展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思考
    5.1 WTO 协定下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政策措施比较
        5.1.1 未签订教育服务贸易的有 102 个 WTO 成员
        5.1.2 有 42 个成员国签订了教育服务贸易减让表
        5.1.3 在已经承诺教育服务贸易开放的国家中最积极的是发达国家
    5.2 发展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政策建议
        5.2.1 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力和竞争能力
        5.2.2 正确把握教育服务贸易的开放度
        5.2.3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转企改制背景下安徽出版集团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国出版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迁
    第一节 建国后中国出版业的事业单位型经营模式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版业经营模式的演变
        一、企事业混合型经营模式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单位经营模式的改革试点
第三章 安徽出版集团的转企改制
    第一节 转制前后安徽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一、建国前安徽出版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事业模式向企事业模式过渡的安徽出版业
        三、转制后安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安徽出版集团的转改方式
        一、安徽出版业的转改基础
        二、集团化的组建形式
        三、同步转改的企业观念
        四、谋求跨越发展的资本运作
第四章 安徽出版集团经营战略分析
    第一节 安徽出版集团的战略环境分析
        一、PEST模型下的宏观环境分析
        二、五力模型下的微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多层次打造主业核心竞争力
        一、时代出版传媒公司的发展现状
        二、时代出版传媒公司的经营方式
        三、时代出版传媒公司的前景展望
    第三节 多元化经营扩大产业规模
        一、安徽出版集团实施多元化的战略目标
        二、安徽出版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方法
        三、安徽出版集团对子公司的整合与管理
    第四节 "走出去"战略培养国际竞争力
        一、安徽出版集团"走出去"战略的外部环境
        二、安徽出版集团"走出去"战略的基本现状
        三、安徽出版集团"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方略
第五章 安徽出版集团经营战略的思考
    第一节 多元化经营淡化出版主业
    第二节 企业逐利性与"走出去"政策导向性间的冲突
    第三节 出版集团未来面临的主业及产业风险分析
        一、出版主业业务经营的风险分析
        二、出版集团产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第四节 "十二五"期间出版集团兼顾双效益的发展策略
        一、开拓发掘主业衍生产业
        二、适时、适度、适当的跨行业经营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论新媒体时代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基本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新媒体时代我国图书出版业概述
    2.1 新媒体概念的界定
    2.2 新媒体时代的图书出版
        2.2.1 出版概念的发展
        2.2.2 新媒体时代的图书出版
    2.3 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3 新媒体时代我国图书出版业的生态环境分析
    3.1 传播者:出版主体多元化,竞争环境新变化
    3.2 讯息:内容凸显核心价值,高质量内容成稀缺资源
    3.3 媒介:传播技术高科化,发行模式多元化
    3.4 受传者:阅读需求个性化,用户阅读新选择
    3.5 传播效果:技术影响加深,出版传播新挑战
4 新媒体时代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策略
    4.1 以内容开发、保护、增值为核心的新媒体利用策略
        4.1.1 图书的媒介特性分析
        4.1.2 通过新媒体拓展书业内容资源
        4.1.3 通过新媒体对图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4.2 以出版物推广为目的的新媒体营销策略
        4.2.1 网络口碑营销策略
        4.2.2 全程营销策略
        4.2.3 网络"造星"策略
        4.2.4 自身网站利用策略
    4.3 以受众为本的新媒体服务策略
        4.3.1 纸质书"在线"
        4.3.2 教育"在线"
        4.3.3 纸质书"有声"
    4.4 以全球化为视角的出版国际化策略
        4.4.1 出版国际化的含义
        4.4.2 出版国际化的难点
        4.4.3 出版国际化的策略
    4.5 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媒体人才培养策略
        4.5.1 新媒体的发展对出版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4.5.2 新媒体出版人才的培养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出版业转型及其城市—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2 论文的框架及研究方法
        2.1 论文框架
        2.2 研究方法
    3 相关理论综述
        3.1 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3.2 出版业转型研究综述
第二章 1980年至今中国出版业转型的历史进程
    1 第一阶段(1980-1987):以发行领域改革为突破的起步探索
        1.1 背景分析:文化政策的变动
        1.2 出版社自主经营空间扩大
        1.3 出版发行网络逐步形成
    2 第二阶段(1988-1992):出版社机制改革与发行领域改革并重
        2.1 背景分析:文化市场的提出
        2.2 出版社内部机制改革
        2.3 发行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
    3 第三阶段(1993-2001):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体制改革
        3.1 背景分析:文化产业的提出
        3.2 出版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3.3 出版体制改革整体推进
    4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分野
        4.1 背景分析: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分野
        4.2 出版产业的形成
第三章 出版业转型的城市—区域空间格局演变(上)——基于出版业内部基本要素的分析
    1 出版业生产角度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演变
        1.1 要素之一:关于出版社数量的分析
        1.2 要素之二:关于年出书种数的分析
        1.3 要素之三:关于图书总印数的分析
        1.4 要素之四:关于图书定价总金额的分析
    2 出版业销售角度的区域空间格局演变
        2.1 要素之一:关于图书发行网点的分析
        2.2 要素之二:关于图书销售册数的分析
        2.3 要素之三:关于图书购进册数的分析
        2.4 要素之四:关于图书出版利润的分析
第四章 出版业转型的城市—区域空间格局演变(下)——基于出版业外部相关环境的分析
    1 城市产业环境
        1.1 城市整体产业环境
        1.2 城市自身出版业环境
    2 城市社会文化环境
        2.1 城市文化发展
        2.2 城市人口状况
    3 城市政策环境
        3.1 国家政策的影响
        3.2 城市自身优惠政策
    4 高校与出版业的互动
        4.1 高校与出版消费
        4.2 高校与出版生产
    5 出版社分支机构及民营书业
        5.1 关于出版社分支机构
        5.2 关于民营书业
第五章 城市内部的出版业空间布局研究
    1 出版业与城市发展
    2 城市内部出版业布局
        2.1 历史发展形成的出版业集聚区
        2.2 新兴出版产业园的建立
        2.3 从大书城的选址看城市内部出版业布局
    3 出版产品与城市特性
第六章 信息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出版业的城市—区域空间转变
    1 城市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2 技术进步与出版业布局
        2.1 出版社网站建设城市间的差异
        2.2 网上书店城市间差异
    3 出版业区域分工与联合
    4 出版全球化与版权贸易
        4.1 出版全球化
        4.2 版权贸易
第七章 总结
    1 基本结论
    2 若干推论
    3 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我国出版品牌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 出版品牌概述
    2.1 品牌
    2.2 出版及出版品牌定义
    2.3 出版品牌的构建
    2.4 出版品牌意义
3 出版品牌的理论基础
    3.1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出版品牌
    3.2 媒介即讯息-出版品牌与传播文化
    3.3 “四级把关”--把关人对出版品牌的影响
    3.4 意见领袖--对明星作者、明星编辑的解读
    3.5 品牌理论
4 出版品牌的实践探讨
    4.1 出版品牌定位
    4.2 CIS
    4.3 出版品牌文化
    4.4 出版品牌营销传播
    4.5 品牌延伸
5 我国出版品牌的发展探讨
    5.1 我国出版品牌的现状与挑战
    5.2 我国出版品牌的发展对策
    5.3 一种可能:从“出版品牌”向“传媒品牌”发展转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中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的双向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韩数字出版资源战略联盟构建研究[D]. 王海平. 燕山大学, 2019(07)
  • [2]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产业化发展研究[D]. 周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3]近代书局与小说[D]. 苏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7)
  • [4]安徽少儿出版社图书版权引进策略研究[D]. 张卉卉. 安徽大学, 2014(09)
  • [5]论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D]. 王旭. 吉林大学, 2012(10)
  • [6]转企改制背景下安徽出版集团经营战略研究[D]. 张暄. 安徽大学, 2011(04)
  • [7]论新媒体时代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策略[D]. 韩玉红. 郑州大学, 2011(04)
  • [8]出版业的困惑[J]. 孙玲. 东方企业文化, 2008(09)
  • [9]中国出版业转型及其城市—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D]. 朱河囡.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10]我国出版品牌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D]. 黄开欣.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中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双向互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