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氧化法聚吡咯复合材料及其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

化学氧化法聚吡咯复合材料及其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

论文摘要

锂/聚合物二次电池无论在容量、形状、充放电性能、安全与环境问题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聚吡咯(PPy)具有稳定性好,容易合成,电导率高和良好的电化学氧化还原特性等优点,因此是锂二次电池正极的候选材料之一。本文尝试以化学氧化法制备出的PPy及其复合材料作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并对与其电化学性能相关的基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改善实际生产中采用电化学法制备PPy膜与电极剥离困难和难以批量生产的状况。本论文分别讨论了聚吡咯、聚吡咯/二氧化硅(PPy/SiO2)和聚吡咯/五氧化二钒(PPy/V2O5)三种材料的物理化学和电化学性能。首先采用化学氧化法在水介质中制备了PPy,从反应温度、氧化剂用量、掺杂剂种类和用量等方面优化了聚合反应条件,得到电导率高达58.82S/cm的PPy。以纯PPy粉末作正极,摸索出最佳电极涂覆与扣式电池组装工艺,筛选出与正极相匹配的隔膜、电解液和粘结剂;研究了正极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因素,得出PPy电导率高有利于提高电池比容量并从能带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并验证了Li/PPy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工作原理,PPy作正极是通过阴离子掺杂与脱掺杂实现充放电;目前电池最高放电比容量达到95mAh/g,且循环性能良好。本文研究了以PPy/SiO2复合材料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情况。室温下,以提高正极材料电导率和改善其涂覆性能为目的,在PPy中引入纳米SiO2,用化学氧化法制备出PPy/SiO2复合材料并进行条件优化和性能表征;从材料化学组成和形态结构去研究材料与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室温下SiO2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电导率和涂覆性加强,但对电池容量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目前电池最高放电比容量可达85.02mAh/g,循环性能良好。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提高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为目的,将PPy与电化学活性较高的V2O5复合,用化学氧化法制备出PPy/V2O5复合材料并进行了工艺优化和性能表征;目前以PPy/V2O5复合材料作正极,电池最高放电比容量已达230mAh/g。尝试从新的角度研究了PPy/V2O5复合材料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充放电工作原理,PPy/V2O5复合材料作正极是通过阴离子掺杂/脱掺杂与锂离子嵌入/脱出共同实现充放电的,并对PPy和V2O5两者对电化学性能贡献的协同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导电聚合物
  • 1.2.1 导电聚合物的发展
  • 1.2.2 导电聚合物的分类、结构特征和基本性能
  • 1.2.3 导电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1.2.4 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机理
  • 1.2.5 导电聚合物的掺杂机制
  • 1.3 导电聚吡咯
  • 1.3.1 简介
  • 1.3.2 化学氧化法制备导电聚吡咯
  • 1.3.3 电化学法制备导电聚吡咯
  • 1.3.4 导电聚吡咯基复合材料
  • 1.4 锂二次电池
  • 1.4.1 锂二次电池的发展
  • 1.4.2 锂二次电池的分类
  • 1.4.3 锂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
  • 1.4.3.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1.4.3.2 锂/聚合物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
  • 1.4.4 锂/聚合物二次电池的结构
  • 1.4.5 评价锂二次电池性能的主要指标
  • 1.5 锂二次电池聚合物正极材料
  • 1.5.1 锂二次电池聚合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1.5.2 聚吡咯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进展
  • 1.5.3 复合材料作正极
  • 1.5.3.1 聚合物正极材料与无机材料的复合
  • 1.5.3.2 聚合物正极材料与有机材料的复合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锂/聚吡咯二次电池的组装与测试
  • 2.1 与锂/聚吡咯二次电池正极相匹配的相关材料的选择
  • 2.1.1 金属锂负极
  • 2.1.2 电解液
  • 2.1.3 隔膜
  • 2.1.4 粘结剂
  • 2.1.5 导电剂
  • 2.1.6 集电极
  • 2.2 锂/聚吡咯二次电池的组装
  • 2.2.1 锂/聚吡咯二次电池正极片的制作
  • 2.2.2 锂/聚吡咯二次电池的组装
  • 2.3 锂/聚吡咯二次电池的测试
  • 2.3.1 LAND 电池充放电测试系统
  • 2.3.2 循环伏安测试
  • 2.3.3 交流阻抗测试
  • 第三章 聚吡咯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聚吡咯的制备与表征
  • 3.2.1 聚合机理
  • 3.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2.3 聚吡咯的合成
  • 3.2.4 测试与表征
  • 3.2.4.1 电导率测定
  • 3.2.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2.4.3 热失重分析(TGA)
  • 3.2.4.4 透射电镜分析(TEM)
  • 3.2.4.5 扫描电镜分析(SEM)
  • 3.2.4.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ICP)
  • 3.2.4.7 振实密度的测定
  • 3.2.5 结果与讨论
  • 3.2.5.1 氧化剂用量对 PPy 电导率的影响
  • 3.2.5.2 反应温度对PPy电导率的影响
  • 3.2.5.3 反应时间对 PPy 电导率的影响
  • 3.2.5.4 掺杂剂种类对 PPy 电导率的影响
  • 3.2.5.5 红外光谱分析
  • 3.2.5.6 热失重分析
  • 3.2.5.7 PPy 的显微形貌
  • 3.2.5.8 掺杂剂用量对 PPy 电导率的影响
  • 3.2.5.9 放置时间对 PPy 电导率的影响
  • 3.3 聚吡咯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
  • 3.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3.2 测试与表征
  • 3.3.2.1 充放电测试
  • 3.3.2.2 循环伏安与交流阻抗测试
  • 3.3.2.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3.3.2.4 离子色谱分析(IC)
  • 3.3.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ICP)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3.1 电池的充放电反应
  • 3.3.3.2 充放电电流大小对Li/PPy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
  • 3.3.3.3 PPy电导率对Li/PPy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
  • 3.3.3.4 掺杂剂对Li/PPy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
  • 3.3.3.5 正极片成型压力对Li/PPy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
  • 3.3.3.6 正极片厚度对Li/PPy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
  • 3.3.3.7 隔膜对Li/PPy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
  • 3.3.3.8 粘结剂对Li/PPy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
  • 3.3.3.9 Li/PPy二次电池的循环伏安曲线
  • 3.3.3.10 Li/PPy二次电池的交流阻抗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吡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
  • 4.1 引言
  • 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4.2 PPy/SiO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4.2.1 制备原理
  • 4.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2.3 材料的制备
  • 2复合材料的合成'>4.2.3.1 PPy/SiO2复合材料的合成
  • 2粒子'>4.2.3.2 用硅烷偶联剂处理 SiO2粒子
  • 2复合材料的合成'>4.2.3.3 PPy/APS(MPS)-SiO2复合材料的合成
  • 4.2.4 表征与测试
  • 4.2.4.1 电导率测定
  • 4.2.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2.4.3 热失重分析(TGA)
  • 4.2.4.4 透射电镜分析(TEM)
  • 4.2.4.5 扫描电镜分析(SEM)
  • 4.2.4.6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4.2.4.7 比表面积测试(BET)
  • 4.2.4.8 元素分析
  • 4.2.4.9 振实密度的测定
  • 4.2.5 结果与讨论
  • 2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4.2.5.1 反应时间和温度对 PPy/SiO2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2用量对 PPy/SiO2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4.2.5.2 SiO2用量对 PPy/SiO2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2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4.2.5.3 偶联剂对 PPy/SiO2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2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4.2.5.4 成型压力对 PPy/SiO2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2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4.2.5.5 PPy/SiO2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4.2.5.6 热失重分析
  • 4.2.5.7 比表面积及振实密度分析
  • 4.2.5.8 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
  • 2复合材料表面的分析'>4.2.5.9 XPS 对 PPy/SiO2复合材料表面的分析
  • 2复合材料的稳定性'>4.2.5.10 PPy/SiO2复合材料的稳定性
  • 2导电复合材料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性能研究'>4.3 PPy/SiO2导电复合材料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性能研究
  • 4.3.1 电池的充放电反应
  • 4.3.2 充放电电流大小对 Li/PPy 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
  • 2复合正极材料电导率对Li/PPy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4.3.3 PPy/SiO2复合正极材料电导率对Li/PPy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
  • 4.3.4 正极片成型压力对 Li/PPy 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
  • 4.3.5 过充电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4.3.6 电池的贮存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聚吡咯/五氧化二钒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
  • 5.1 引言
  • 2O5及 PPy/VXG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5.2 PPy/V2O5及 PPy/VXG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5.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5.2.2 材料的制备
  • 2O5复合材料的制备'>5.2.2.1 PPy/V2O5复合材料的制备
  • 2O5干凝胶(VXG)的制备'>5.2.2.2 V2O5干凝胶(VXG)的制备
  • 5.2.2.3 PPy/VXG 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3 表征与测试
  • 5.2.3.1 电导率测定
  • 5.2.3.2 热失重分析(TGA)
  • 5.2.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5.2.3.4 比表面积测试(BET)
  • 5.2.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5.2.4 结果与讨论
  • 2O5用量对 PPy/V2O5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5.2.4.1 V2O5用量对 PPy/V2O5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2O5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5.2.4.2 反应时间对 PPy/V2O5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2O5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5.2.4.3 氧化剂用量对 PPy/V2O5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3的加入方式对 PPy/V2O5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5.2.4.4 FeCl3的加入方式对 PPy/V2O5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2O5与 VXG 的形貌及结构比较'>5.2.4.5 V2O5与 VXG 的形貌及结构比较
  • 2O5加入量对 PPy/VXG 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5.2.4.6 V2O5加入量对 PPy/VXG 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5.2.4.7 反应时间对 PPy/VXG 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2O5及 PPy/VXG 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5.2.4.8 放置时间对 PPy/V2O5及 PPy/VXG 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 2O5复合材料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5.3 PPy/V2O5复合材料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
  • 5.3.1 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 5.3.2 交流阻抗分析
  • 2O5复合材料作正极的充放电原理'>5.3.3 PPy/V2O5复合材料作正极的充放电原理
  • 2O5用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5.3.4 V2O5用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5.3.5 氧化剂加入方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5.3.5.1 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研究
  • 5.3.5.2 交流阻抗分析
  • 5.3.6 充放电电流大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2O5球磨前后对电池性能的影响'>5.3.7 V2O5球磨前后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5.3.8 VXG 球磨前后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2O5及 PPy/VXG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比较'>5.3.9 PPy/V2O5及 PPy/VXG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比较
  • 5.3.9.1 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比较
  • 5.3.9.2 PPy/VO及 PPy/VXG 复合正极材料的循环伏安曲线
  • 5.3.9.3 电压静置稳定性的比较
  • 2及 PPy/V2O5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比较'>5.3.10 PPy、PPy/SiO2及 PPy/V2O5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锂二次电池水性粘合剂研究进展[J]. 电源技术 2019(12)
    • [2].二次电池废料锂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J]. 江西化工 2018(05)
    • [3].锂-空气二次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J]. 化学学报 2017(02)
    • [4].锌银二次电池研究及其发展方向[J]. 船电技术 2015(12)
    • [5].镁二次电池材料研究现状[J]. 新疆有色金属 2016(06)
    • [6].二次电池电池反应式书写[J].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2017(02)
    • [7].锌锰二次电池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9(19)
    • [8].高频考点之“二次电池”小专题教学设计分析[J]. 云南化工 2018(S1)
    • [9].水系锌离子二次电池锌负极的研究进展[J]. 无机化学学报 2019(11)
    • [10].大连化物所锂硫二次电池技术取得新进展[J]. 浙江化工 2018(01)
    • [11].与电网相连的二次电池快充系统[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8(07)
    • [12].锂硫二次电池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 新材料产业 2017(09)
    • [13].上海硅酸盐所在锂空气二次电池实用化关键问题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J]. 功能材料信息 2014(05)
    • [14].酸和锂盐掺杂对锂-聚苯胺二次电池的影响[J]. 电池 2015(01)
    • [15].锂晶枝对锂二次电池性能的影响及改进方法讨论[J]. 科技风 2013(09)
    • [16].室温铝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J]. 化学进展 2013(08)
    • [17].镁二次电池的研究现状[J]. 电源技术 2010(09)
    • [18].废二次电池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J]. 环境卫生工程 2008(02)
    • [19].锌离子二次电池的研究进展[J]. 硅酸盐学报 2020(07)
    • [20].日本新型二次电池工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比较[J]. 现代化工 2015(02)
    • [21].离子液体电解质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J]. 化工学报 2013(S1)
    • [22].铝二次电池离子液体电解液添加剂研究[J]. 能源与节能 2011(02)
    • [23].聚吡咯微观形貌对其用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影响[J]. 化工新型材料 2010(12)
    • [24].二次电池充电技术专利发展动态[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8(05)
    • [25].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废旧二次电池中钴的含量[J].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18(05)
    • [26].安全性 二次电池研究发展的关键[J]. 中国材料进展 2016(10)
    • [27].基于回收二次电池组的岸基电能系统[J]. 中国修船 2017(05)
    • [28].锂硫二次电池研究进展[J]. 轻工科技 2013(12)
    • [29].有机硅电解液添加剂对锂二次电池负极表面的改性研究[J]. 新能源进展 2014(01)
    • [30].2009年日本小型二次电池生产情况[J]. 稀土信息 2010(04)

    标签:;  ;  ;  ;  ;  ;  ;  

    化学氧化法聚吡咯复合材料及其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