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剧作研究

李渔剧作研究

论文摘要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是明末清初文坛上一位引人注目的特殊人物,也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人物。自从20世纪初期开始,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李渔及其作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评价。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李渔及其作品的评价存在一些争议。论者普遍对李渔的戏曲理论给予了极大的褒奖,而对于其剧作《十种曲》的评价则出现了毁誉参半的现象。本文在《李渔剧作研究》这样一个较大的选题范围内,仅仅选取了几个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方面来对《十种曲》进行分析和研究,即重点从李渔的生平、其剧作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出发,运用文献查阅法和资料分析法,概括分析,纵横比较,联系戏曲发展史和李渔戏曲理论来全面分析《十种曲》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发掘其对中国戏曲史做出的贡献,确立了李渔在戏曲史上的独特地位。一、研究李渔生平,得出李渔的人生经历与其创作密切相关,并对李渔其人提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有关李渔生平的研究,前人研究甚多。了解其人生经历,能指导和启发学术界对其作品的深入研究。本文从李渔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生阶段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本文试图从对李渔其人的评价着手,对李渔其人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指出李渔的戏曲创作体现了艺术应是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并不是为了政治服务的客观真理。二、研究李渔剧作的思想内涵。李渔的《十种曲》的思想内涵除了在其他文献中给出的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对弄虚作假、欺瞒诈骗世风的抨击,对奇中见常的人情人性的刻画之外,本文从新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李渔的剧作在肯定婚姻自由方面比前人有新的进步。第二,李渔的剧作肯定正当的情欲自由,但否定无情之欲。第三,李渔的剧作充分肯定了妇女的才能地位。第四,李渔的剧作中仍有对一夫多妻制、女性附属地位的描写,并塑造了自觉恪守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这些都表现出李渔对封建传统思想认识的局限性。三、研究李渔剧作的艺术特色。本文对李渔剧作的结构、语言、情节和喜剧手法进行了分析。重点总结了其剧作中运用到的丰富多彩的喜剧手法,如:巧合、误会、对比、夸张、科诨等,并结合具体剧目对喜剧手法进行了具体研究,认为李渔在喜剧手法的运用上较前人更细致、更完善,对现代喜剧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四、研究李渔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通过对李渔及其剧作在中国戏曲史中的地位和对中国戏曲史发展的贡献的分析得出,李渔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对中国戏曲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回归并超越戏曲的娱乐功能和将喜剧创作推向高峰这两个层面上。总之,本文旨在追求以更全面、更深入、更新颖的角度去研究李渔的剧作,期望能对学术界对李渔及其剧作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李渔剧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李渔生平简述及评价
  • 2.1 李渔生平简述
  • 2.2 李渔生平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
  • 2.3 对李渔其人的客观评价
  • 第三章 李渔剧作的思想内涵
  • 3.1 对婚姻自由的肯定
  • 3.2 对正当情欲的肯定
  • 3.3 对女性才能地位的肯定
  • 3.4 对封建传统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 第四章 李渔剧作的艺术特色
  • 4.1 紧凑严谨的结构
  • 4.2 通俗媚俗的语言
  • 4.3 新奇巧妙的情节
  • 4.4 丰富多彩的喜剧手法
  • 第五章 李渔及其剧作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 5.1 李渔及其剧作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 5.2 李渔的剧作回归并超越了戏曲的娱乐功能
  • 5.3 将喜剧创作推向高峰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世纪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以研究论文为视点[J]. 戏友 2015(01)
    • [2].昆曲[J]. 当代学生 2017(Z3)
    • [3].戏曲史的新格局与新进展——评郑传寅主编“马工程”教材《中国戏曲史》[J]. 戏曲艺术 2018(02)
    • [4].备出纵横 建立坐标——中国戏曲史备课要点[J]. 山西教育(教学) 2014(06)
    • [5].田仲一成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成就与局限[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3(03)
    • [6].“务头”探赜——破译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 [7].《简明中国戏曲史》一书出版[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 [8].一部研究中国早期戏曲生成的力作——赵兴勤教授《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读后[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11)
    • [9].中国戏曲史上最早举办义演的是谁[J]. 乡音 2014(09)
    • [10].《中国戏曲史》[J]. 文艺研究 2013(11)
    • [11].浙江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J]. 文化艺术研究 2008(03)
    • [12].戏曲现代戏相关概念辨析[J]. 学习月刊 2013(14)
    • [13].侯马对中国戏曲史的贡献[J]. 文物世界 2008(06)
    • [14].男旦的兴衰史[J]. 中国京剧 2020(10)
    • [15].《苦水作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空前绝后的成就[J]. 泰山学院学报 2010(01)
    • [16].另类中国戏曲史——《戏·瓷》[J]. 戏剧艺术 2013(06)
    • [17].《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整理研究述评[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 [18].从王魁到陈世美——负心汉代名词的演变历程[J]. 长治学院学报 2020(01)
    • [19].激赏《单刀会》——以诗笔写剧之典范[J]. 中华戏曲 2014(01)
    • [20].沈阳戏曲历史发展脉络梳理与研究[J]. 四川戏剧 2020(03)
    • [21].戏曲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年轻观众[J]. 人文天下 2015(04)
    • [22].季国平戏剧文集自序两篇[J]. 中国戏剧 2016(08)
    • [23].简论“公共仪式”视野下的传统戏曲[J]. 郑州师范教育 2016(06)
    • [24].以道德之名的恶[J]. 书城 2015(03)
    • [25].女性,地域性,现代性——越剧的上海传奇[J]. 史林 2009(05)
    • [26].周贻白中国戏曲史教学思想浅论[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8(06)
    • [27].音乐社会学视角下的江西宜黄戏发展探究[J]. 传播与版权 2017(08)
    • [28].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关捩问题——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先后之争[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9].我见花雅之争[J]. 艺术科技 2016(06)
    • [30].说不完的安徽戏剧[J]. 黄梅戏艺术 2010(04)

    标签:;  ;  ;  ;  ;  ;  

    李渔剧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