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电化学成晕机制、方法技术及找矿研究

地电化学成晕机制、方法技术及找矿研究

论文题目: 地电化学成晕机制、方法技术及找矿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作者: 罗先熔

导师: 周涛发

关键词: 地电化学,成晕机制,方法技术,应用研究,金属矿床

文献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地质找矿工作的不断深入,地表出露的与近地表的矿床大多已被发现,寻找深部隐伏矿成为当前各国地学家面临的重要课题,由此,勘查地球化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能探测更大深度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地电化学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由俄罗斯学者提出后,倍受各国地学专家学者的关注,经实践检验,该方法勘探深度较大,寻找隐伏矿床效果较好,仍然是21世纪地学家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但基于地电化学方法在成晕机制方面存在的分歧、方法技术上存在的缺陷和方法应用上存在的局限,开展本论文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地电化学方法体系,并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期作为一套成熟的方法技术推广应用。论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 1、金属矿床电化学场基础理论研究 通过对成分均匀的单一矿物组成的矿体、多金属矿体、浸染状矿体形成的电化学电场的分析,从金属硫化矿物的电极电位出发,从本质上论述了金属矿床电化学场的形成机理:矿体不同部位的物质存在差异,或者矿体周围水溶液介质性质存在差异,都能产生自然电场。矿体的不均匀或围岩溶液不均匀都是一个电极电位问题。潜水面切割矿体时有利于产生自然电场,但矿体在潜水面之上或潜水面之下同样能产生自电异常,关键因素是矿体不同部位的电极电位差异。所以,矿物间不同的电极电位是产生电化学电场的根本原因,电化学电场是金属矿床产生自然电场的主要形式。 2、地电化学成晕机制研究 通过室内进行的金属矿体电化学溶解实验、人造矿体的电化学分散模式模拟实验,进行金属矿体的电化学溶解和离子以氧化还原梯度迁移机制的研究。 通过在广西大瑶山西侧北段盘龙铅锌矿进行的高电压(220V)和低电压(9V)地电提取实验研究、加入不同电解质溶液(水和13.6 HNO3%的稀硝酸)的地电提取实验研究,在新疆210金矿、山东招远尹格庄金矿进行的通电条件下的地电提取实验研究和不通电情况下的泡塑电极吸附实验研究,对前人提出的地电提取成晕机制进行了辨证的否定,即:肯定了外加电场在地电提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否定了在通电时将深部矿体或来自深部的离子直接提取到提取电极上的观点;肯定了地电提取的离子晕来自于近地表的浅部离子晕,但这种离子晕是动态的,否定了地电提取的离子晕只是来源于电极周围的土壤中的观点以及室内电吸附法可取代现场地电提取法的观点。 提出了“外电场作用下,提取电极周围的离子运移牵动着远处及深部离子迁移的递推理论”,即:金属矿床由于受到电化学作用,便产生电化学溶解,在矿体周围形成离子晕,在电化学电场、地气搬运、地下水运动等各种自然营力作用下迁移到近地表,地电化学成晕的物质来源就是这种近地表的离子晕,该离子晕来自于深部矿体,具有动态性。当有外加电场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电化学研究现状

1.1.1 概述

1.1.2 地电化学法研究现状

1.2 本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目的意义

1.3 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完成工作量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电化学场基础理论研究

2.1 电化学电场

2.2 电化学电场形成机理

2.2.1 金属硫化矿物的稳定电位

2.2.2 成分均匀的矿体形成的电化学电场

2.2.3 多金属矿体形成的电化学电场

2.2.4 浸染状矿体形成的电化学电场

第三章 地电化学成晕机制研究

3.1 离子来源

3.1.1 矿体的电化学溶解

3.1.2 离子来源深度

3.2 离子迁移机制

3.2.1 电化学场作用下离子的迁移

3.2.2 气载迁移

3.2.3 外加电场作用下离子的迁移

3.3 地电化学离子晕的形成

3.3.1 离子晕形成过程

3.3.2 离子晕形成模式

3.3.3 离子晕特征

第四章 地电化学方法技术研究

4.1 地电化学法的种类

4.1.1 浅部提取法

4.1.2 深部提取法

4.1.3 充电提取法

4.1.4 测井提取法

4.1.5 水中提取法

4.2 大功率激发与小功率激发提取

4.3 提取电极的研制

4.4 技术工作方法

4.4.1 深部提取技术

4.4.2 浅部提取技术

4.5 方法的应用条件、主要功能和作用

4.5.1 应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4.5.2 主要功能和作用

4.6 地电化学方法技术的规范与标准

第五章 地电化学方法找矿可行性研究及实例

5.1 寻找隐伏金、银多金属矿可行性实例

5.1.1 新疆金窝子-210金矿区

5.1.2 山东招远尹格庄金矿床

5.1.3 山西繁峙耿庄金矿

5.1.4 内蒙古额尔古纳虎拉林金矿

5.1.5 吉林汪清杜荒岭金矿

5.1.6 广西横县泰富金矿

5.1.7 浙江遂昌金矿

5.2 寻找隐伏铜、镍多金属矿可行性实例

5.2.1 吉林红旗岭铜、镍矿

5.2.2 江西东乡铜矿

5.3 寻找隐伏铅、锌多金属矿可行性实例

5.3.1 盘龙铅锌矿

5.3.2 新造铅锌矿

5.4 寻找隐伏钨、锡多金属矿可行性实例

5.4.1 广西白面山六合坳细脉浸染型锡矿

5.4.2 广东韶关-六白钨矿

5.5 寻找其它类型隐伏多金属矿可行性实例

5.5.1 广东韶关-六砷、铅、锌、多金属矿

5.5.2 云南木利锑矿地电异常特征

第六章 地电化学方法在矿产勘查不同阶段的应用研究

6.1 区域性勘查阶段地电化学方法的应用

6.1.1 新疆金窝子-210矿区概况

6.1.2 工作方法及应用效果

6.2 详查阶段地电化学方法的应用

6.2.1 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虎拉林金矿深部找矿预测研究

6.2.2 广西大瑶山西侧北段新造铅锌矿外围找矿预测研究

6.2.3 山东招远架家河断裂北段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

6.2.4 广西横县泰富金矿二轮找矿研究

6.2.5 安徽大巩山巩山金矿边部找矿研究

第七章 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7.1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7.1.1 主要成果

7.1.2 创新点

7.2 存在问题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2006-01-13

相关论文

  • [1].荒漠戈壁区深穿透地球化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文雪琴.长安大学2008
  • [2].有机烃气新方法寻找有色、贵金属矿床的研究[D]. 陈远荣.中南大学2001
  • [3].地球化学弱信息提取技术研究[D]. 汪明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 [4].勘查隐伏砂岩型铀矿物化探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李怀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 [5].东天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学及找矿系统工程学[D]. 高珍权.中南大学2002
  • [6].中国东部中生代次火山岩型铜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评价标志[D]. 耿文辉.成都理工大学2005
  • [7].高寒干旱荒漠景观区表生地球化学与勘查方法技术研究[D]. 喻劲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8].湘南锡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成矿过程研究[D]. 车勤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9].区域地球化学单元的概念、方法与应用研究[D]. 时艳香.吉林大学2006
  • [10].危机矿山找矿的地球化学方法技术研究[D]. 安国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标签:;  ;  ;  ;  ;  

地电化学成晕机制、方法技术及找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