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流动、传热和燃烧模型

循环流化床锅炉流动、传热和燃烧模型

论文题目: 循环流化床锅炉流动、传热和燃烧模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热能工程

作者: 华玉龙

导师: 陆继东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流体动力学,颗粒分层,辐射传热,离散坐标法,颗粒团更新模型

文献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高效、低污染地利用能源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正是由于其高效、低污染和煤种适应性广等优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清洁煤燃烧技术的主导发展方向之一,在我国,特别是现阶段,煤仍然是主要的一次能源,所以发展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对于节能和环保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保证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合理设计和优化运行,研究设计和操作参数对锅炉的燃烧效率、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试验的方法虽然必要,但是影响锅炉运行的变量参数之多,使得不可能对每一种工况都进行试验,而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数学模型则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手段,它可节省人力、物力,甚至可以弥补试验手段的不足之处,因此数学模拟又被形象地称为“数值试验”。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在理论研究和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发展循环流化床锅炉整体数学模型,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优化运行提供可靠参数和信息指导。首先,论文采用半经验方法,建立了一个流动模型,以此来估算循环流化床锅炉局部的固体颗粒体积份额分布。该模型假设颗粒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内部呈现环核流动结构,炉膛沿高度方向分为下部浓度较高的密相区、上部颗粒浓度较低的稀相区以及连接这两个区的过渡区,论文中称之为飞溅区。相对于催化裂化流化床而言,循环流化床锅炉往往采用宽筛分颗粒,论文将整个宽筛分颗粒离散为若干组,模型考虑各组颗粒在燃烧过程中的破碎、磨损和缩合等化学、物理过程。模拟结果显示靠近炉膛壁面附近的颗粒的平均直径大于炉膛中心位置的颗粒的平均直径;而沿着炉膛高度方向,颗粒的平均直径逐渐减小,特别是在由密相区向稀相区过渡的飞溅区,颗粒的平均直径迅速减小,这些预测结果与参考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其次,在流动模型的基础上,论文发展了一个用来预测循环流化床锅炉稀相区床层与壁面辐射传热系数的三维模型。模型采用离散坐标法求解辐射传热方程。由于炉膛内存在着煤、焦碳、飞灰、沙子和石灰石等多种颗粒,论文采用Mie散射理论计算不同颗粒的吸收、散射系数等。论文引用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型考虑了温度场、表观气体速度等对辐射传热系数的影响,同时也考虑了颗粒特性(包括颗粒直径、宽筛分、颗粒分层、颗粒的光学系数和颗粒的混合等)对辐射传热系数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温度场和表观气体速度对于稀相区床层与壁面之间的辐射传热系数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颗粒特性也对该系数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论文还讨论了当采用宽筛分燃料时,用Sauter平均直径来计算辐射传热系数比较合适。在流动模型的基础上,本论文建立了以“颗粒团更新理论”为基础的对流传热模型,并讨论了模型所涉及的参数的确定方法。这样,通过对流传热系数与辐射传热系数的叠加,整个循环流化床锅炉床内与壁面的传热过程即可进行整体模拟。再次,在循环流化床锅炉流动、传热模型的基础上,本论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煤燃烧模型。模型考虑了挥发份的析出、燃烧和焦碳燃烧等模型。模型预测了挥发份中各气体组分沿炉膛高度方向的浓度分布,还预测了燃烧后一些主要气体沿炉膛高度方向的浓度分布。结果显示,大部分挥发份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下部区域析出并燃烧,但仍然有小部分挥发份气体在上部区域燃烧;对于整个燃烧份额而言,而下部区域只占燃烧量的50%左右,远小于鼓泡流化床锅炉的80%;模型还分析了宽筛分燃料的挥发份在炉膛内燃烧的规律。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了总结,指出用离散坐标法来求解辐射传热方程,同时用Mie理论来考虑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各种辐射传热介质的吸收和散射系数,这样计算的辐射传热系数的精度将大大提高。而当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宽筛分燃料时,将导致明显的轴向和径向的颗粒分层,从而影响到传热系数、挥发份的析出和燃烧以及燃料燃烧份额在炉膛高度方向的分布变化等。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发展概况

1.1 我国的能源与环境的形势

1.2 洁净煤燃烧技术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优点及我国发展该技术的意义

1.4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发展

1.5 模型化方法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6 论文的工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流动模型

2.1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流体动力学特性

2.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模型化研究

2.3 循环流化床锅炉流动模型

2.4 数学方法和模型参数

2.5 结果和讨论

2.6 本章小结

本章符号说明

3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对流传热模型

3.1 预测传热系数的重要性

3.2 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3.3 模型的验证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本章符号说明

4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辐射传热模型

4.1 含多种颗粒的介质的辐射特性

4.2 计算方法

4.3 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三维辐射传热计算

4.4 模型的验证

4.5 结果和讨论

4.6 敏感性分析

4.7 循环流化床锅炉总的传热系数

4.8 本章小结

本章符号说明

5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模型

5.1 煤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内的燃烧过程

5.2 挥发份的析出和燃烧

5.3 焦碳燃烧

5.4 燃烧模拟

5.5 结果和讨论

5.6 本章小结

本章符号说明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论文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发布时间: 2009-08-29

参考文献

  • [1].循环流化床锅炉氮氧化物生成机理的实验与模型研究[D]. 李竞岌.清华大学2016
  • [2].循环流化床锅炉流态优化对其经济运行的影响[D]. 刘雪敏.清华大学2016
  • [3].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化的数值模拟[D]. 雍玉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4
  • [4].方形卧式分离器的研究及其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应用[D]. 周强.浙江大学2004
  • [5].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时仿真模型与运行特性研究[D]. 高建强.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
  • [6].循环流化床锅炉建模及其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D]. 陈亮.浙江大学2005
  • [7].基于知识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方案设计技术[D]. 周鸿波.浙江大学2008
  • [8].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张彦军.浙江大学2009
  • [9].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气固流动和结构布置优化实验研究[D]. 帅大平.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
  • [10].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数值模拟研究[D]. 许霖杰.浙江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循环流化床颗粒团聚作用的气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D]. 沈志恒.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 [2].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时仿真模型与运行特性研究[D]. 高建强.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

标签:;  ;  ;  ;  ;  ;  

循环流化床锅炉流动、传热和燃烧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