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沁入汾工程水环境影响研究

引沁入汾工程水环境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的调水成为人类重新分配水资源,缓解缺水地区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在我国,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兴建,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水资源量和水环境容量的时空双重转移,对环境的潜在影响面很广,尤其是对流域水环境有着相当复杂的影响。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调水发挥最大效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工程意义。调水工程中的水环境影响因素很多,本文以引沁入汾工程的水量水质分析为出发点,研究了跨流域调水对相关流域的水环境影响。首先通过河流生态径流计算分析了工程调水量,其次收集实测数据分析了水源区的水质现状,利用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对调水沿线和受水流域水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受水流域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最后评价了调水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作用,针对工程中各流域的水环境现状,提出了相关保护措施。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水量、水情分析及河流生态径流计算研究了调水对河流水量的影响,以调水试运行期实测水量加以验证,结果显示引沁入汾工程能有效缓解汾河下游的水资源短缺,供给工业用水2293万m3,生态及灌溉用水约5000万m3(多年平均),同时不会影响调水枢纽下游的河流生态径流量及城市用水;(2)通过工程水源区、输水沿线和受水区的监测资料分析及河流水质模拟,引沁入汾工程水源区和输水沿线的水质能达到调水要求;调水后汾河下游各段COD和氨氮浓度值分别较调水前降低了30.5%和31.88%,调水在保证汾河复流的同时也能改善河流水质;(3)调水后汾河下游段的COD和氨氮水环境容量分别比调水前增大了33.6%和30.6%;但COD和氨氮削减量仍分别为现状排污量的33.59%和54.88%,部分河段水质仍不能达到水功能区划的目标要求,必须在调水同时开展污水达标排放和排污量削减工作。(4)根据对调水工程施工期及运行期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调水量和水质能得到保证;工程建设运行对下游生态及用水影响甚微;工程调水对汾河下游段水环境的改善修复有重要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调水中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展
  • 1.2.2 水环境问题研究进展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2 工程概况
  • 2.1 引沁入汾工程简介
  • 2.1.1 马房沟引水工程
  • 2.1.2 和川取水工程
  • 2.1.3 五马水库工程
  • 2.2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2.2.1 临汾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 2.2.2 汾河概况
  • 2.2.3 沁河概况
  • 2.2.4 洪安涧河概况
  • 3 工程调水量分析
  • 3.1 河流水量现状分析
  • 3.1.1 水源区水量特点分析
  • 3.1.2 受水区水量特点分析
  • 3.2 河流生态径流计算
  • 3.2.1 水源区沁河生态径流计算
  • 3.2.2 受水区汾河生态径流计算
  • 3.2.3 调水工程生态径流平衡分析
  • 3.3 调水对河流水量的影响分析
  • 3.3.1 调水对水源区水量的影响分析
  • 3.3.2 调水对受水区水量的影响分析
  • 3.3.3 调水试运行期水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调水工程水质分析
  • 4.1 水源区水质分析
  • 4.1.1 水源区河流水质现状监测
  • 4.1.2 水源区水库水质预测
  • 4.2 输水沿线水质分析
  • 4.2.1 输水沿线河流水质现状监测
  • 4.2.2 输水沿线水库水质预测
  • 4.3 受水区水质预测
  • 4.3.1 受水区河流水质现状监测
  • 4.3.2 受水区河流水质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5 调水的水环境影响分析
  • 5.1 受水区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
  • 5.1.1 确定计算条件
  • 5.1.2 河流水功能区划
  • 5.1.3 汾河下游水环境容量计算
  • 5.2 调水对水源区下游水环境影响分析
  • 5.3 调水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
  • 5.3.1 调水工程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 5.3.2 调水工程运行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 5.3.3 调水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水环境保护及污染控制措施
  • 6.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 6.2 运行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 6.3 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6.3.1 水源区及输水沿线排污控制措施
  • 6.3.2 受水区排污控制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的运行管理[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0(06)
    • [2].跨流域调水工程植被监测及结果分析研究[J]. 陕西水利 2018(01)
    • [3].跨流域调水工程环境保护设计研究[J]. 治淮 2018(08)
    • [4].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研究[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6(10)
    • [5].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及启示[J]. 陕西水利 2016(01)
    • [6].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下新建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的协同机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03)
    • [7].新时期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和谐建设与管理[J]. 黑龙江水利 2016(09)
    • [8].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的协商机制研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10)
    • [9].4次夜晚取证锁定违法排污[J]. 方圆 2020(08)
    • [10].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管理相关提示[J]. 中国水运 2017(11)
    • [11].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5(02)
    • [12].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理论框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3)
    • [13].小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必要性研究——以管阳溪跨流域调水工程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5)
    • [14].跨流域调水工程效益分析[J]. 北方经贸 2010(02)
    • [15].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的变迁[J]. 技术与市场 2009(01)
    • [16].跨流域调水工程供水调度运行初探[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8(04)
    • [17].浅析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J]. 四川水泥 2018(04)
    • [18].国内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启示[J]. 水利水电技术 2008(01)
    • [19].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环境管理对策建议[J]. 世界环境 2018(05)
    • [20].典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管理运行模式分析及启示——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例[J]. 水利发展研究 2018(02)
    • [21].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水源区生态环境影响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生态经济 2018(07)
    • [22].勃利县城跨流域调水工程浅析[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4(06)
    • [23].跨流域调水工程水量水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J]. 环境影响评价 2019(06)
    • [24].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引滦工程决策历程[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0(02)
    • [25].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机制探讨[J]. 江西建材 2015(23)
    • [26].大规模 长距离 跨流域调水的利弊分析[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4(09)
    • [27].季节冻土区跨流域调水工程明渠衬砌结构型式探讨[J]. 中国水利 2014(20)
    • [28].跨流域调水工程联合科学调度实践与探索[J]. 海河水利 2016(03)
    • [29].澳大利亚雪山调水工程管理综述[J]. 人民长江 2008(06)
    • [30].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水利学报 2008(09)

    标签:;  ;  ;  ;  ;  

    引沁入汾工程水环境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