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通俗小说研究

《万象》通俗小说研究

论文摘要

文学期刊在沦陷时期的上海居于文学生产的核心地位,在汪伪意识形态与文艺政策的统制下,文学的“抗战”与“救亡”之声被迫暂时消隐,与此同时,通俗文学却大放异彩。本文关注的即是诞生于上海“孤岛”时期、繁盛于沦陷时期的综合类文学刊物《万象》,并以其中最为突出的通俗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沦陷区文学生产的复杂情形以及通俗文学在此时期发展中的独特经验。本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在前言中,笔者简略地概括了目前《万象》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在第一章逐步“走进”《万象》的通俗小说中,笔者着重分析了通俗小说在现代文学中的处境:先梳理了通俗小说在现代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特点,竭力找出通俗文学在沦陷时期兴盛的原因,随后阐明《万象》为建立“新的文学”的编辑策略和为通俗文学“立言”的“通俗文学运动”。在第二章《万象》通俗小说中心的形成中,笔者对《万象》通俗作家群进行扫描,并提出重点个体作家和“东吴系”群体新秀进行分析,接下来对期刊中通俗小说进行创作面貌概观,主要从多样的题材和复杂的现实主题入手,因此,《万象》在出版三个月后,就从文坛“新锐”一跃成为上海文坛的“盟主”。后面的内容便是笔者论文的主干部分,第三章探讨的是《万象》通俗小说的建构特质。本章分为四节:第一、上海战后的文化变迁与作家们多彩的创作意识形成了《万象》通俗小说的审美观念。第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孙了红,以他的《侠盗鲁平》作为蓝本进行研究,主要探讨其“中国化”叙事的特点。第三、《万象》通俗小说是反映沦陷区上海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最能贴近上海市民生活的就是《故事新编》与《李阿毛外传》,它们分别采取“热讽”与“冷嘲”叙事倾向,在寓意深刻的“反讽”中突出了自身的创作特点与文学价值。两部小说的立意充满了通俗作家对现世的关怀,同时与为此时的通俗文学增色不少。第四、四十年代的通俗小说渐进雅化,《万象》老少几代作家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社会言情小说方面。笔者以张恨水的《胭脂泪》、予且的《乳娘曲》、《金凤影》、丁谛的《长江的夜潮》,以及张爱玲和“东吴系”女作家在《万象》上的表现,寻找出通俗文学雅化的一条脉络。最后,总结收束全文,再次重申《万象》通俗小说的整体特点。从表现来说,40年代的上海文坛在《万象》的带领下,《紫罗兰》、《春秋》等通俗刊物与之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力量,将通俗小说再次推向了高潮;从通俗小说的自身发展来说,它在《万象》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在新文学的烛照下与自身不断的雅化中,走向成熟,使通俗小说成为沦陷区最丰赡的文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逐步“走进”《万象》的通俗小说
  • 第一节 通俗小说在现代文学中的处境
  • 第二节 《万象》为通俗文学的“正名”之路
  • 第二章 《万象》通俗小说中心的形成
  • 第一节 《万象》作家群扫描
  • 第二节 《万象》在通俗期刊中的中坚作用
  • 第三章 《万象》通俗小说的建构特质
  • 第一节 《万象》通俗小说审美观念的形成
  • 第二节 《侠盗鲁平》的“中国化”叙事
  • 第三节 “热讽”与“冷嘲”
  • 第四节 《万象》社会言情小说的雅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万象》通俗小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