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审丑形象研究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审丑形象研究

论文摘要

张爱玲和苏童是不同时期不同性别的两位作家,这两位作家对女性做了审丑的想象和描述,着重描写了他们外表光鲜美丽,内心却是阴暗、丑陋的特质。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由于童年时期父亲的暴虐和不负责任使得张爱玲对男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产生了质疑,甚至产生了弑父情结。在她的作品中男性是缺席的,男性形象大多是肉体健全但心智残缺或是肉体残疾且唯唯诺诺的形象,他们逃避本该对家庭和妻子儿女所负的责任。张爱玲对笔下女性形象的本质的丑陋性做了一个真实的还原,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男权话语下完美女性的标准。作为一个女性,张爱玲不时的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寄予了女性意识,这是张爱玲对女性自我觉醒肯定的一个表现。而在苏童的小说中,他描写女性形象时始终站在一个中性的角度。苏童跳出了男权意识的怪圈,他并没有按照男权意识框架下的女性标准来塑造女性形象,也没有迎合当下男性对女性诗化的想象,而是在对女性真实本质还原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女性的同情和人文的关注。张爱玲和苏童的作品中,女性的生存状态是绝望的,她们的命运卑微的、受人蔑视的,无论是家庭妇女形象还是妓女形象,都是被男权话语所笼罩和控制的。作为男权和宗法制度下的牺牲品,这些女性形象无外乎都丧失了亲情和爱情,她们为了自身利益可以把亲情和爱情置之不理。同时在张爱玲和苏童的小说中,女性的丑陋心理也是两位作家描写女性的共同表现。他们笔下的女性具有自私心理、对同性的嫉妒和对男人具有超乎想象的依附意识。张爱玲和苏童笔下的女性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惜去占有、诋毁同性,甚至给同性造成了生命威胁。同时,他们笔下的女性对男性还具有依附意识和崇拜心理,在两位作家笔下的女性的观念里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就是所谓的幸福。张爱玲和苏童对女性审丑价值有着共同的体现。以往许多作家他们在描写女性时都是迎合了男性对女性诗化的想象,他们认为的女性是美丽、贤淑、坚忍善良的,而在张爱玲和苏童眼中,对这一女性神话做了一个颠覆。他们笔下的女性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把亲情、爱情、友情抛之一边而不顾的形象。张爱玲的小说中人物冲突大多以女人和男人为主,而在苏童小说中则是以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冲突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张爱玲审丑空间的一个扩展。如果说张爱玲是从一个女性自身的角度来描写女性,她通过同性角度把女性自身自私自利、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等真实的本质呈现出来。那么苏童则是通过一个男性的角度,作为一个男性来描写他对女性本质的看法。苏童把男性和女性两种不同的意识糅合起来,对女性的本质进行深度剖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状况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两位作家作品中的性别意识
  • 2.1 张爱玲作品中的性别意识
  • 2.1.1 作品中的女性自醒
  • 2.1.2 男性的缺席
  • 2.1.3 女性本质的重塑
  • 2.2 苏童作品中的性别意识
  • 2.2.1 中性的视角
  • 2.2.2 男权话语下的女性本质还原
  • 2.2.3 对女性的同情和人文关怀
  • 第三章 两位作家笔下女性绝望的生存状态
  • 3.1 不同人物形象的卑微命运
  • 3.1.1 家庭女性的命运
  • 3.1.2 妓女形象的命运
  • 3.2 男权和宗法制度下的牺牲品
  • 3.3 爱情的缺失
  • 3.4 亲情的泯灭
  • 第四章 两位作家作品中女性丑恶心理的共同表现
  • 4.1 女性自私心理的表现
  • 4.2 对同性的嫉妒和爱慕虚荣
  • 4.2.1 没有硝烟的战争
  • 4.2.2 物质的奴隶
  • 4.3 女性的依附意识和崇拜心理
  • 4.3.1 依附意识
  • 4.3.2 崇拜心理
  • 第五章 两位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审丑价值(带结语)
  • 5.1 颠覆女性神话
  • 5.1.1 张爱玲对女性神话的颠覆
  • 5.1.2 苏童对女性神话的颠覆
  • 5.2 跨时代的回环
  • 5.2.1 审丑空间的扩展
  • 5.2.2 从同性到异性笔下女性的重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苏童小说的恐惧色彩[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9(02)
    • [2].“纸上的南方”——论苏童小说的空间叙事[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5)
    • [3].欲望的叫嚣——读苏童小说《黄雀记》[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4].论苏童小说的差异性重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5].浅析苏童小说中的少年形象研究[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01)
    • [6].论苏童小说《米》中的复仇书写[J]. 青年文学家 2020(05)
    • [7].《狂奔》中的死亡恐惧[J]. 文教资料 2016(25)
    • [8].论苏童小说中的少年形象[J]. 北方文学 2017(03)
    • [9].论苏童小说中的颓废世界[J]. 青年文学家 2017(06)
    • [10].从《河岸》中看苏童小说的漂泊意识[J]. 青春岁月 2015(01)
    • [11].沦落与救赎——论苏童小说的孤独意识[J]. 青年文学家 2011(24)
    • [12].论苏童小说的死亡意识[J]. 作家 2008(12)
    • [13].先锋·历史·女性·南方——苏童小说接受研究的四个视阈[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10)
    • [14].河与岸之间的放逐与追寻——苏童小说《河岸》的阐释[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4)
    • [15].另一种飞翔的姿势——从《桑园留念》看苏童小说中的死亡意象[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1(05)
    • [16].苏童小说中死亡书写的审美效果及独特意义探微——以《城北地带》、《舒家兄弟》为例[J]. 北方文学 2018(30)
    • [17].“想象的诗学”:苏童小说对母语文学美质的诗性把握[J]. 文艺论坛 2018(02)
    • [18].先锋·历史·现实——多重视野下的苏童小说研究[J]. 当代文坛 2014(04)
    • [19].苏童小说的预叙类型[J]. 学理论 2013(02)
    • [20].苏童小说研究综述[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2(03)
    • [21].苏童小说与晚唐诗风[J]. 文学评论 2011(02)
    • [22].民俗记忆与苏童小说[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3)
    • [23].论苏童小说中底层人物命运的类型化[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 [24].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25].戏仿与挪用:苏童小说的影视重构[J]. 电影文学 2010(23)
    • [26].边缘与中心:如何看待苏童小说中的少年形象——以《城北地带》《黄雀记》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7].时代潮涌中的自我镜像——对1980、90年代之交苏童小说的一种理解[J]. 当代文坛 2019(05)
    • [28].苏童小说色彩词语的陌生化研究[J]. 戏剧之家 2019(26)
    • [29].一抹青石板上的少年血——苏童小说中的少年形象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06)
    • [30].苏童小说的审丑艺术钩沉[J]. 凯里学院学报 2016(02)

    标签:;  ;  ;  ;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审丑形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