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

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

杨军范益民

(山西医科大学030001)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对照组术后给予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并比较两组的引流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13.3%、头痛VAS评分为(2.01±0.48)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为6.67%,上述指标和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预后优良率为90.0%,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夹闭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持续腰大池引流动脉瘤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140-0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而临床通常给予动脉瘤夹闭瘤蒂手术,但是由于动脉瘤位置特殊,特别是位于基底动脉的动脉瘤不仅位置深,而且贴近脑干,并邻近的大脑后动脉的多支重要血管,因此手术易导致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多种并发症[1]。近年来我院动脉瘤夹闭术后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术的应用,明显降低了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且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且均经腰穿明确诊断出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所有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发病至手术时间均≤24h,且所有患者中均排除一般情况较差,且濒临死亡状态或已经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和对照组(术后腰椎穿刺放脑脊液),各30例。观察组一般资料: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53.2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2例,前交通动脉瘤8例,多发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中动脉瘤2例;根据Hunt-Hess分级标准,Ⅰ级12例,Ⅱ级11例,Ⅲ级5例,Ⅳ级2例。对照组一般资料: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52.4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多发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中动脉瘤2例;根据Hunt-Hess分级标准,Ⅰ级13例,Ⅱ级9例,Ⅲ级5例,Ⅳ级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类型以及Hunt-Hess分级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抗凝、脱水、激素、预防脑血管痉挛、防治癫痫以及预防上消化出血和营养神经等治疗。

1.2.1观察组术后立即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患者取侧卧位,屈曲双下肢,常规消毒手术视野,应用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包,应用18号硬膜外穿刺针于L3~L4椎间隙进针至腰大池蛛网膜下腔,通过针芯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导管在椎管内深度约5~8cm,见有脑脊液流出通畅后拔出套管,导管尾端接无菌引流袋,并将导管妥善固定,通过调整引流袋的高度控制流速和流量,以将每天引流量控制在200~400ml。当引流液颜色呈淡黄色,患者度过脑血管痉挛期后拔除导管。

1.2.2对照组术后每天常规会给予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对于存在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患者先给予1g/kg的甘露醇脱水。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情况、颅内感染情况、头痛改善情况、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以及预后等情况进行观察,其中(1)颅内感染的判定标准:①术后体温明显升高,且≥38.5℃;②脑脊液实验室检查提示颅内感染;③排除其它部位感染。(2)头痛缓解情况应用国际视觉疼痛量表(VAS)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头痛情况进行判定,分值0~10分,得分越高说明头痛越剧烈。(3)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判定标准以CTA血管成像为标准,分为无脑血管痉挛、轻度脑血管痉挛和重度脑血管痉挛三部分,并以轻度和重度脑血管痉挛计算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脑积水判定标准根据CT检查以及临床表现分为无脑积水、轻度脑积水和重度脑积水三部分,并以轻度和重度脑积水计算脑积水发生率。(5)预后情况应用格拉斯哥预后(GOS)进行评分,分为优、良、中、差、死亡五个部分,其中优:临床症状消失,可正常生活;良:中度病残,但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中:中度病残,意识清楚,但生活不能自理;差:植物生存。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应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颅内感染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4例、7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3.3%、23.3%,两组比较,观察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

2.2头痛情况两组患者引流前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引流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引流前后VAS评分比较(分,-x±s)

3.讨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的危重症之一,具有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其中并发脑血管痉挛是导致SAH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2]。临床认为,由于SAH本身和其释放出的五羟色胺、组胺以及氧合血红蛋白、铁、一氧化氮等物质均会刺激血管导致血管痉挛,且出血量越多,脑血管痉挛越严重,预后越差[3]。而脑积水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血块引起脑室系统阻塞,因此清除积血对于SAH患者的治疗来说尤为重要[4]。

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方法是将异常的脑脊液从腰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保持颅内压力在相对较低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可对改善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作用[5]。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通过引流出血性脑脊液的同时,脉络丛不断分泌出新的脑脊液,可起到冲洗和置换的作用,减少了交通性脑脊液形成,从而减少蛛网膜下腔中的痉挛因素,进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6],同时通过腰大池持续引流可动态观察到脑脊液量、色、质等变化情况,随时对脑脊液进行常规和生化检查,有效排出感染性脑脊液,且持续腰大池引流可向蛛网膜下腔内直接注入敏感抗生素,有效降低了因反复腰间穿刺对患者造成的创伤[7]。同时从本组结果也可看出,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的观察组其在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头痛状态、减少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均具有显著作用,且与给予腰椎穿刺放脑脊液的对照组比较P<0.05,同时观察组预后优良率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夹闭术后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患者颅内感染的发生率,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预后。

总之,对SAH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给予持续持续腰大池引流可减轻患者的继发损害,改善患者预后,且持续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康睿,陈刚.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42(3):281-282.

[2]熊海兵,朱继,黄伟,李海涛,徐睿,郑风.腰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及术后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3,42(30):3617-3618.

[3]宋仁兴,赵奇煌,杨新乾,吴卫.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05,7(2):82-84.

[4]杨帅枝,刘日祖,邹于鹏,等.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在颅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1):984-985.

[5]彭钢.早期腰大池引流在降低已破裂动脉瘤术后脑积水发生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31-32.

[6]满勇.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5):39.

[7]吴贵平,曾文胜,沙龙金,等.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190-191.

标签:;  ;  ;  

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