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溶解态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态研究

太湖溶解态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态研究

论文摘要

溶解态磷是水体磷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磷循环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在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作用机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溶解态磷从化学组成上可分为溶解无机磷(DIP)和溶解有机磷(DOP)形式,从氧化态上可分为低价磷(低于+5价)和正磷(+5价)。现已普遍认可,溶解态无机磷是水生生物的直接可利用磷源。研究表明,溶解有机磷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溶解无机磷,进而被生物所利用,参与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加剧湖泊富营养化进程。因此,溶解态磷的相互转化,可能改变不同磷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随着磷化氢(PH3)和次磷酸盐(H2PO2-,+1价)、亚磷酸盐(H2PO3-和HPO32-,+3价)等低价磷在各种环境中陆续被检出,低价磷在磷循环中的作用及其环境行为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论文研究了2010年全年太湖全湖溶解态磷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并分析了主要的影响因子;对环境中的溶解有机磷和低价磷开展初步研究,比较了常规的比色法和ICP—AES法测定水环境中溶解态磷的差异,并初步估算了太湖水体中溶解有机磷的存在。主要结论如下:1、2010年太湖全年采样分析表明,近岸N1点各形态磷—总磷(TP)、总溶解磷(TSP)、溶解反应磷(SRP)含量均高于离岸N2点,两个点位表层和底层的差异都不明显。从整体区域上分析,太湖北线(N)的各形态磷含量明显高于南线(S),且N5点(竺山湾)的磷含量最高。全湖各形态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TSP与TP具有显著正相关(r=0.437**;n=192);SRP与TSP具有显著正相关(r=0.657**;n=191)。2010年全年各形态磷与Chl a相关性分析表明:TP、TSP.SRP以及温度与Chla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TP与Chla:r=0.333**, n=184;TSP与Ch1a:r=0.313**,n=184;SRP与Ch1a:r=0.284**,n=183(**.指示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2、2010年5月底泥间隙水磷指标分析显示:N1点与N2点表层底泥间隙水TSP与水样差异不明显。2010年12月N1点和N3点底泥间隙水TSP沿深度变化规律如下:N1点底泥的表层(0.050mg·L-1)>中间层(0.047mg·L-1)>底层(0.040mg·L-1);N3点底泥的表层(0.038mg·L-1)>中间层(0.037mg·L-1)>底层(0.028mg·L-1).3、ICP适合于测定各形态磷,其测得的亚磷酸盐、次磷酸盐、正磷酸盐和三者混合的标准曲线R2分别为0.999、0.993、0.999和0.984,回收率分别为81.0%、81.4%、92.3%和102.9%。4、ICP法和比色法测得TSP和SRP值变化如下:TSP(ICP法)≈TSP(比色法)>SRP(ICP法)>SRP(比色法)。草甘膦、植酸以及两者混合的标样,其ICP法回收率分别是97.1±3.8%、88.8±2.4%和92.9±3.1%;过C18柱的去除率分别不低于99%、96%和96%。采用水样经C18柱过滤后溶解性磷的差值估算太湖水体溶解性有机磷(DOP)占总溶解态磷的比例在8.30%-74.9%,平均值为30.6%。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湖泊富营养化概述
  • 1.1.1 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
  • 1.1.2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 1.1.3 浅水湖泊特点
  • 1.2 湖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1.2.1 湖泊中磷的循环
  • 1.2.2 湖泊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
  • 1.2.3 不同形态磷的生物有效性及其迁移转化
  • 1.3 论文立题依据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太湖水体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采样点概况
  • 2.2.2 仪器和试剂
  • 2.2.3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2.2.4 水体中各形态磷的分析方法
  • 2.2.5 沉积物间隙水中的分析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太湖主要水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
  • 2.3.2 太湖水体磷的时空分布特征
  • 2.3.3 太湖沉积物间隙水中磷的时空分布
  • 2.3.4 太湖水体中各形态磷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水体中易忽视的磷形态测定方法初探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及预处理
  • 3.2.2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ICP-AES法测定低价态磷酸盐的标准曲线
  • 3.3.2 低价磷酸盐测定方法的比较
  • 3.3.3 ICP-AES法测定水样的加标回收率
  • 3.3.4 不同测定方法测定溶解态磷的比较
  • 3.3.5 ICP-AES测定水样经不同孔径滤膜过滤的溶解态磷
  • 3.3.6 太湖水体中溶解有机磷(DOP)的估算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秋、夏季珠江口、南海北部陆坡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海洋学报 2020(02)
    • [2].桑沟湾溶解态铝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J]. 海洋科学进展 2015(03)
    • [3].钦州湾表层海水中总溶解态氮磷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J]. 海洋环境科学 2017(03)
    • [4].桑沟湾溶解态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J]. 生态毒理学报 2014(05)
    • [5].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12年3月和7月溶解态铝的分布特征分析[J]. 海洋学报 2016(02)
    • [6].南海中南部溶解态铝初探:促进甲藻生长?[J]. 热带海洋学报 2014(02)
    • [7].闽浙沿岸海域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2(02)
    • [8].贵州红枫湖溶解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J]. 中国稀土学报 2011(04)
    • [9].不透水表面坡度对溶解态污染物传输过程的影响研究[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8(06)
    • [10].三峡水库156m蓄水后典型库湾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 2009(02)
    • [11].样品制备过程对测定水中溶解态微囊藻毒素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 2014(01)
    • [12].太湖水体溶解态磷的时空变化特征[J]. 中国环境监测 2013(05)
    • [13].黄山景观流域溶解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中国稀土学报 2017(02)
    • [14].溶解态铝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聚球藻生长的影响[J]. 南方水产科学 2016(01)
    • [15].微耗损固相微萃取技术及其在有机污染物自由溶解态浓度测定中的应用[J]. 环境化学 2011(01)
    • [16].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季节变化[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S1)
    • [17].浮游植物水华对溶解态铝的清除机制:现场培养结果启示[J]. 海洋学报 2015(02)
    • [18].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溶解态氮素污染模拟[J]. 重庆大学学报 2009(10)
    • [19].厦门海域秋、冬季溶解有机氮时空分布及总溶解态氮的组成[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7(02)
    • [20].浮游植物对溶解态Al的清除作用实验研究[J]. 生态学报 2013(22)
    • [21].海南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河口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季节差异[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S1)
    • [22].典型小河流溶解态氨基酸的分布与组成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 [23].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污水中溶解态有机物[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2(04)
    • [24].流溪河水库流域非点源溶解态氮磷污染负荷估算[J]. 环境科学研究 2011(04)
    • [25].水环境中溶解态腐殖酸与Pb~(2+)络合的荧光特性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09(04)
    • [26].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态锰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 海洋科学进展 2016(02)
    • [27].浙闽沿岸海域总溶解态无机锑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科学 2014(02)
    • [28].环境污染物的自由溶解态浓度与生物有效性[J]. 化学进展 2009(Z1)
    • [29].贵阳酸雨中溶解态重金属质量浓度及形态分析[J]. 环境科学 2015(06)
    • [30].基于NEWS模型的北江流域营养盐输出模拟[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标签:;  ;  ;  ;  ;  ;  

    太湖溶解态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