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SSF1A、cyclin D1、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RASSF1A、cyclin D1、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检测RASSF1A、cyclin D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它们与ER、PR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探讨RASSF1A、cyclinD1、ER和PR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从而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26例,患者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53.5岁。随访时间12~9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62.3个月。其中手术病理分期Ⅰ期69例(54.8%),Ⅱ期10例(7.9%),Ⅲ期45例(35.7%),Ⅳ期2例(1.6%);组织学分级G1 58例(46.0%),G2 41例(32.6%),G3 27例(21.4%);子宫内膜样腺癌83例(65.9%),腺鳞癌16例(12.7%),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4例(11.1%),透明细胞癌11例(8.7%),鳞癌2例(1.6%);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83例(65.9%),>1/2者43例(34.1%);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癌细胞阳性者31例(24.6%),阴性者95例(75.4%);淋巴结转移阳性者23例(18.3%),阴性者103例(81.7%);年龄<50岁者45例(35.7%),≥50岁者81例(64.3%)。选取同期因其他疾病手术切除的正常子宫内膜患者20例(增殖期内膜10例,分泌期内膜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患者38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期内膜10例,分泌期内膜10例)、38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1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RASSF1A、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分析它们与子宫内膜癌手术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腹腔液细胞学、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年龄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同时检测1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并分析RASSF1A、cyclin D1、ER和PR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RASSF1A、cyclinD1、ER和PR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RASSF1A蛋白在不同组织中阳性率的比较,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关系的比较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cyclin D1蛋白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比较,cyclin D1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关系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RASSF1A及cyclin D1蛋白在ER阳性组与ER阴性组、PR阳性组与PR阴性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比较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RASSF1A、cyclin D1、ER、PR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总体生存率并绘制生长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RASSF1A蛋白阳性染色部位主要位于细胞质,它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呈逐渐降低趋势,分别为95.0%(19/20)、71.1%(27/38)、41.3%(52/126),三者之间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RASSF1A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腹腔液细胞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有关,Ⅲ~Ⅳ期病例阳性率(27.7%)明显低于Ⅰ~Ⅱ期(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腹腔液细胞学阳性者(25.8%)明显低于阴性者(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淋巴结转移阳性者(21.7%)明显低于阴性者(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Ⅱ型子宫内膜癌(18.5%)明显低于Ⅰ型(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RASSF1A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及患者年龄无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RASSF1A蛋白阳性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2.cyclin D1蛋白阳性染色部位主要位于细胞核,其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呈明显上升趋势,三者之间cyclin D1蛋白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cyclin D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有关。cyclin D1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在Ⅲ~Ⅳ期病例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cyclin D1蛋白在组织学分级G1、G2、G3中的表达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淋巴结转移阳性者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Ⅱ型子宫内膜癌明显高于Ⅰ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cyclin D1表达与肌层浸润程度、腹腔液细胞学及患者年龄均无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yclin D1蛋白阳性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患者(P=0.017)。3.1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1.1%(77/126),PR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2.7%(79/126)。ER阴性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RASSF1A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9.2%(29/49),ER阳性组RASSF1A蛋白表达阳性率为29.9%(23/77),ER阴性组与ER阳性组二者之间RASSF1A蛋白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9)。PR阴性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RASSF1A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8.1%(32/47),PR阳性组RASSF1A蛋白表达阳性率为25.3%(20/79),PR阴性组与PR阳性组二者之间RASSF1A蛋白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ER阴性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7.1%(28/49),ER阳性组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3.6%(49/77),ER阴性组与ER阳性组二者之间cyclin D1蛋白表达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PR阴性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3.8%(30/47),PR阳性组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9.5%(47/79),PR阴性组与PR阳性组二者之间cyclin D1表达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ASSF1A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cyclin D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290,P<0.01),与ER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233,P<0.01),与PR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331,P<0.001);ER蛋白表达与P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529,P<0201);cyclin D1蛋白表达与ER蛋白表达及PR蛋白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4.生存分析显示,RASSF1A+/ER+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RASSF1A-/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RASSF1A+/ER+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RASSF1A-/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RASSF1A+/PR+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RASSF1A-/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cyclin D1-/ER+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cyclin D1+/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cyclin D1-/PR+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cyclin D1+/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5.多因素分析显示,RASSF1A、cyclin D1、ER蛋白表达不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手术病理分期(P=0.021)、组织学分级(P=0.009)、淋巴结转移(P=0.005)、病理类型(P=0.001)、PR蛋白表达(P=0.015)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1.RASSF1A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并与手术病理分期、腹腔液细胞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有关,RASSF1A阳性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组,提示RASSF1A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重要相关抑癌基因,其表达缺失可能在子宫内膜癌浸润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标志。2.cyclin D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而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有关。cyclin D1蛋白阳性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患者。研究表明cyclinD1作为调控细胞增殖周期的重要因子,其过表达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提示其可作为有效的预后因子。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RASSF1A蛋白表达与ER、PR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ASSF1A、ER两种蛋白同时阳性及RASSF1A、PR两种蛋白同时阳性的患者预后良好。由此我们推测RASSF1A基因可能参与ER、PR的调控,从而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联合检测RASSF1A、ER、PR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提供参考。4.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yclin D1蛋白表达与ER及PR表达未显示相关性,cyclin D1-/ER+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cyclin D1+/ER-组,cyclin D1-/PR+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cyclin D1+/PR+组,提示cyclin D1-/ER+、cyclin D1-/PR+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良好的有用指标。5.RASSF1A蛋白表达与cyclin D1、ER、PR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ER与P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因此我们认为RASSF1A、cyclin D1、ER和PR之间可能通过相互调控,从而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联合检测RASSF1A、cyclin D1、ER和PR蛋白的表达将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6.通过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本研究发现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PR蛋白表达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RASSF1A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RASSF1A、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ER、PR的关系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子宫内膜癌基因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RASSF1A、cyclin D1、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