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纳米颗粒及钴镍合金亚微米颗粒结构控制合成与表征

钴纳米颗粒及钴镍合金亚微米颗粒结构控制合成与表征

论文摘要

当颗粒尺寸减小到纳米量级的时候,颗粒的形貌、尺寸和晶体结构都会影响材料的性能。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纳米粒子的形貌、尺寸和晶体结构来实现对材料性能的调控。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纳米材料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许多研究者都做了很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工作中,我们采用溶剂热多元醇还原法,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控制实现了对钴纳米颗粒晶体结构的控制,成功的制备了HCP及两相共存的钴纳米片。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制备出了任一成分的FCC结构钴镍合金亚微米颗粒。同时,对制备过程中FCC钴向HCP钴转变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钴纳米片、钴镍合金亚微米颗粒的结构和磁性进行了表征。(1)采用溶剂热多元醇还原法,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控制剂,制备了FCC、HCP和两相共存结构的钴纳米片。研究发现,当还原反应完成时(5 h),生成的产物均为FCC结构。当延长反应时间至15 h,最终产物的晶体结构与初始反应液中CTAB的浓度是有关系的,CTAB浓度由0 mM增加到5 mM,产物的晶体结构由FCC和HCP两相共存转变为HCP相。当反应时间为15 h, CTAB浓度为5-9 mM时可得到单相的HCP钴。但是在CTAB浓度大于10 mM时,在15 h反应时间内产物均为FCC结构钴。磁性测量显示HCP钴和FCC钴均表现出铁磁性,具有相同的饱和磁化强度148 emu/g;矫顽力分别为76.9 Oe和198.4 Oe,这是因为HCP相比FCC相具有更大的磁晶各向异性而具有更大的矫顽力。(2)采用溶剂热多元醇还原法,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制备了钴原子含量x从0.1到0.9这一成分范围的单相FCC结构CoxNi1-x合金亚微米颗粒。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所制备钴镍合金为类球状颗粒,平均颗粒尺寸约200 nm。XRD分析显示,任一成分的钻镍合金颗粒的晶体结构均为FCC结构,合金颗粒的点阵常数随钴原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任一成分的钴镍合金颗粒均显示铁磁性,饱和磁化强度随钴原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合金的矫顽力随钴原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纳米材料综述
  • 1.2 纳米颗粒的基本物理特性
  • 1.2.1 表面效应
  • 1.2.2 小尺寸效应
  • 1.2.3 量子尺寸效应
  • 1.2.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1.3 磁性纳米材料的磁特性
  • 1.3.1 单畴磁结构
  • 1.3.2 饱和磁化强度
  • 1.3.3 矫顽力
  • 1.3.4 超顺磁性
  • 1.3.5 磁相变及居里温度
  • 1.4 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与磁性
  • 1.4.1 纳米颗粒晶体结构的反常性
  • 1.4.2 磁性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与磁性
  • 1.5 磁性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
  • 1.5.1 金属有机化合物前驱体分解法
  • 1.5.2 固态金属无机盐前驱体热解法
  • 1.5.3 固相前驱体氢气还原法
  • 1.5.4 液相还原法
  • 1.5.5 气相沉积法
  • 1.5.6 本论文采用的制备方法
  •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及表征
  • 2.1 样品的制备
  •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2 不同晶体结构钴纳米颗粒的控制合成
  • 2.1.3 FCC结构钴镍合金亚微米颗粒的制备
  • 2.2 样品的表征
  • 2.2.1 X射线衍射(XRD)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3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 2.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 2.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钴纳米颗粒结构控制合成及磁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样品制备
  • 3.2.2 样品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钴纳米颗粒的形貌及红外分析
  • 3.3.2 钴纳米片的晶体结构
  • 3.3.3 磁性研究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FCC结构钴镍合金亚微米颗粒的结构及磁性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3 钴镍合金颗粒的结构和形貌
  • 4.4 钴镍合金亚微米颗粒的磁性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亚微米颗粒物湍流团聚数值模拟研究[J]. 洁净煤技术 2020(05)
    • [2].燃煤电站尾部烟道亚微米颗粒物团聚研究展望[J]. 科技展望 2016(01)
    • [3].用于亚微米颗粒测量的后向散射光谱法[J]. 光子学报 2011(11)
    • [4].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物形成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 洁净煤技术 2008(05)
    • [5].黄铁矿燃烧时亚微米颗粒物的生成特性[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23)
    • [6].香烟燃烧产生的亚微米颗粒物动态粒径谱特征[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8(02)
    • [7].西安冬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8(11)
    • [8].燃煤过程矿物质形态对亚微米颗粒释放的影响[J]. 煤炭转化 2012(02)
    • [9].基于铁磁流体的亚微米颗粒分离[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9(06)
    • [10].亚微米颗粒在裂缝中沉积行为的实验研究[J]. 现代应用物理 2013(03)
    • [11].钻井液中亚微米颗粒含量对钻井机械钻速的影响[J]. 江汉石油科技 2008(04)
    • [12].某燃煤电厂周边区域空气中亚微米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J].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18(01)
    • [13].不同粒径微米/亚微米颗粒布朗运动的实验研究[J].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14(03)
    • [14].100MW锅炉NaOH颗粒生成的数值模拟[J]. 环境工程学报 2009(07)
    • [15].洁净室亚微米颗粒污染的模型模拟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12)
    • [16].煤中钠元素赋存形态对亚微米颗粒物形成的影响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9(09)
    • [17].FDA批准治疗急性疼痛的吲哚美辛亚微米颗粒[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4(03)
    • [18].华北地区夏季大气亚微米颗粒物的半挥发性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9)
    • [19].北京道路交通环境亚微米颗粒物元素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01)
    • [20].CS-ISPH-TPP亚微米颗粒的粒径与表面电位影响因素研究[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 [21].O_2/CO_2煤粉燃烧对矿物质成灰行为的影响[J].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8(04)
    • [22].浅谈燃煤亚微米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J]. 价值工程 2017(35)
    • [23].纳米、亚微米颗粒粒度分析与样品制备条件相关性研究[J]. 中国计量 2016(04)
    • [24].亚微米颗粒在Sierpinski海绵模型中热泳沉积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02)
    • [25].褐煤O_2/CO_2燃烧PM 10中重金属分布特性[J]. 河北化工 2010(11)
    • [26].燃煤锅炉偏转二次风炉内亚微米颗粒生成特性[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2)
    • [27].高碱煤燃烧过程中亚微米颗粒物PM1的生成特性[J]. 化工学报 2019(08)
    • [28].夏收时段农村大气亚微米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02)
    • [29].应用显微全息方法对微槽流动中亚微米颗粒的追踪(英文)[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2(02)
    • [30].北京市秋季亚微米细颗粒物浓度及其化学组分特征[J]. 科技导报 2018(02)

    标签:;  ;  ;  ;  

    钴纳米颗粒及钴镍合金亚微米颗粒结构控制合成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