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一体化下的国际风险分担研究

金融一体化下的国际风险分担研究

论文摘要

金融一体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放松金融管制,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本国的金融抑制经济发展问题而纷纷向外国投资者开放本国金融市场,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联系日渐紧密,在资金这一纽带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状态和趋势。其主要表现是资产配置日益跨出国境而多样化,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所受到的限制较少,跨境金融交易总额迅速增加,以及以除美元以外的各种货币标明面值发行的债券金额大幅增加。大量国际资本的涌入一方面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支持,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活力,改善了其资金配置的效率和风险分担的功能,但是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起大落和“突然停止”也给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增添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引发的信心危机也给各国的监管当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尤其是在“舔舐”自2008年以来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伤疤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当今世界日益显著的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到底会以什么方式并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宏观经济和现有金融体系呢?当前的理论通常认为,金融一体化一方面能够降低风险,这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各个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马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在构建全球资产组合的时候,只要投资组合中各项资产的相关系数不为1,那么就能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但是以上分析仅仅是静态的,从动态的和国际风险分担的角度来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功能遭到削弱,那么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就会被动摇,并进一步导致实体经济遭到系统性冲击时防御能力下降,最终可能增大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和强度,对整个社会造成福利损失。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在摸索中走过了三十多年,并将继续前行。在这三十多年中,尽管我们还没有遭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以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一次次冲击无疑给我们以巨大的震撼,风险意识业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经济金融融入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金融体系风险分担功能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本文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金融一体化的风险分担效应展开研究的。本文对封闭经济、开放经济和金融一体化条件下金融体系风险分担的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阐述和梳理,对金融一体化条件下风险分担的程度、渠道和福利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对金融一体化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国际风险分担的演进做出了详尽的论述,对我国在融入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进行最优的风险分担结构安排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阐述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功能以及银行中介和金融市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和开放经济条件下风险分担的基本模型和理论框架。本章首先分析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以及金融体系对风险的分担功能。风险是伴随资金在借方和贷方之间的循环过程中无法在事前予以完全消除的不确定性,是每个市场参与主体必须要面对和承受的,只不过参与市场的投资者在对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以及面临的风险水平进行充分评价之后,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内,因此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功能主要就是为风险转化为实际损失之时由谁在什么时候承担多少风险做好相应的安排和准备。其次,本文分别介绍了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和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金融体系风险分担功能的演化。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的收入较低、风险承受能力弱、信息获取成本高和产业特征等因素,银行中介的跨期风险分担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封闭经济中的银行体系很小,难以利用规模经济;加上竞争的缺乏,从而以较高的单位成本提供较少的金融服务,银行体系的跨期风险分担功能发挥得并不理想。同时,在封闭经济情况下,金融市场的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市场缺乏流动性,资产价格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表现为齐涨共跌。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功能也很难发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投资者可以向国外投资,国外投资者也可以向国内投资,这样通过金融投资,一个国家能够把某些收入风险转移至世界市场。经济开放实际上就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国内的稀缺资源可以从国际上获得,国内的优势产业和资源可以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福利。本文借鉴了Bailey,Millard和Wells(2001)所创立的BMW模型对开放经济的国际风险分担进行说明。最后,为了探究金融一体化对国际风险分担的影响,本文对BMW模型进行了简单的扩展。金融资产尤其是股票和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将资产价格下跌损失分担给更多的经济主体,随着跨越国界的资金流动,可以通过股票和衍生工具将风险在国际范围内配置,由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分担。第三章分析了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的涵义、特征、原因及影响,并选择了东亚十一个国家和地区1980-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金融一体化下国际风险分担的现状、渠道及其福利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980-2010年期间该地区经过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分担的风险平均值为1/3左右,约有2/3的风险未被分担。就风险分担的渠道而言,目前地区银行中介的作用明显超过了金融市场,但是有迹象显示,金融市场分担风险的作用在研究期间内有所上升。在既定的风险回避系数下,本文发现除了菲律宾和日本,其余9个国家和地区的风险分担福利效应为正值,证明在金融一体化初级阶段,尽管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银行中介的跨期风险分担机制,但国际风险分担的总体水平有所提高。第四章分析了在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变化和金融市场横向风险分担和银行中介跨期风险分担的演进及其潜在经济影响。金融一体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合理地配置,增加了福利,原有的一些风险(如非系统性风险和国别系统性风险)下降了,但是,随着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各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更加一体化,个别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独立性越来越小,而且个别国家的政策制定、行政执法等方面越来越向国际惯例靠拢,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会更加紧密,一个国家经济周期的变动或者突发事件会迅速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其他国家或地区,造成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的系统性冲击,金融一体化的程度越深,这些冲击就会越多,力度会越大,直到累计成潜在的全球系统性风险。在金融一体化的初级阶段,本国的银行体系将面临着来自金融市场的竞争,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功能会削弱银行中介跨期风险分担功能。在金融一体化的高级阶段,一国资产价格的波动会迅速向其他国家传递,从而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这种全球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将进一步削弱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功能。由于跨期风险分担和横向风险分担先后会随金融一体化的推进而弱化,在国别系统性风险和全球系统性风险的不断冲击下,一国的经济可能更加脆弱,经济波动有更加频繁,波动幅度有更大的可能性,给其国内的居民和家庭带来福利的损失。第五章从风险分担视角提出了最佳风险分担结构安排的思路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最佳风险分担结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所不同,在金融一体化的冲击下,金融市场不断对银行中介进行侵蚀,更应该注意保护相对比较脆弱的商业银行体系,确保银行中介跨期风险分担在遭到金融市场横向风险分担机制侵蚀的过程中不会遭到过分削弱,只有两者的适当结合,才能保证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及其风险分担、资金配置等功能的高效发挥。横向风险分担虽然在金融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应该出现一种风险分担取代另一种的情况。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在风险分担上各有优劣,确保二者的良性竞争、和谐共进是摆在监管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和挑战。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在金融结构安排和健全金融体系风险分担功能方面可能有以下几方面政策建议:第一,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适度适时加强对本国银行体系的保护,确保其经营的稳健以及较强的竞争力。通过适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保障银行体系跨期风险分担作用的发挥。第二,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注意改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商业银行体系聚集着一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大部分系统性风险,他们消化系统性风险的途径是通过在经济繁荣时期赚取的利润弥补经济萧条时期遭受的贷款损失,因此确保银行体系一定的盈利能力非常重要。第三,提高一国的经济活力离不开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但是在推进金融开放和鼓励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本国投资者的教育,否则投机之风盛行的金融市场也无法发挥其金融风险分担的作用。第四,加快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风险分担机会。第五,发挥金融体系风险分担功能,防范全球系统性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本文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第一,较为详细和系统地阐明了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风险分担理沦,对金融体系风险分担的程度、渠道和福利效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横向风险分担功能和跨期风险分担功能的运行原理进行解释和说明,并将Bailey, Millard和Wells(2001)模型扩展为一个动态随机模型以容纳金融一体化条件。第二,分析了金融一体化下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变化及对国际风险分担机制的冲击。通过对东亚十一个国家和地区1980至2010年相关数据进行的实证统计分析,证明了该地区经过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分分风险的平均值为1/3左右,约有2/3的风险未被分担。就风险分担的渠道而言,目前该东亚十一国(地区)经济体中银行中介的作用明显超过了金融市场,但是有迹象显示,金融市场分担风险的作用在研究期间内有所上升。在既定的风险回避系数下,本文发现除了菲律宾和日本,其余9个国家和地区的风险分担福利效应为正值,证明在金融一体化初级阶段,尽管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银行中介的跨期风险分担,但国际风险分担的总体水平有所提高。第三,前瞻性地分析了在未来金融一体化的较高阶段,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和联动性更加强烈,有可能产生更加猛烈的全球系统性风险,在横向和跨期风险分担机制相继遭到破坏后,可能对世界经济造成更严重的冲击。金融市场一体化一方面使全球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各国金融资产价格的相关性也不断提高,这最终导致投资者通过构建全球投资组合以分散其投资风险愿望化为泡影,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功能可能会弱化。第四,提出了一国金融体系的最优风险分担结构安排和政策建议。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向金融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转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趋势,但是从风险分担的视角来看,这种转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横向风险分担和跨期风险分担的良性竞争和和谐共进是一国经济系统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因此,一国在金融深化和放松金融管制的过程中,应适时适度加强对银行系统的支持力度,保障跨期和横向风险分担功能的适度均衡。本文尚存的主要不足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有:第一,本文对BMW模型进行的扩展以容纳金融一体化条件时,只简单的考虑了两个国家证券价格的联动性对国际风险分担的影响。实际上金融一体化的核心涵义不仅仅是指资产价格的联动性,而是指不同国家资产的可替代性,对资产可替代性增强对国际风险分担的影响有待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本文在考虑金融一体化初级阶段对国际风险分担的影响时,主要使用的是东亚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前提条件,即东亚十一国(地区)的金融地理系统已经达到了金融一体化的初级阶段,但是,实际上对金融一体化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划分目前并没有一套科学和公认的指标体系,相关的文献基本上也仅仅是从个别指标的测度上进行推测,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对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测度上尚需较大的理论突破。第三,本文分析了金融一体化高级阶段对国际风险分担的潜在影响,实际上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市场金融资产的价格联动不可能完全一致并具有完全可替代性,定义中的金融一体化高级阶段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相关的分析更类似于“假说”的性质,本文也并没有对此展开实证分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简要综述及本文研究视角
  • 1.2.1 文献综述
  • 1.2.2 本文的研究视角
  •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 1.4 结构安排与创新之处
  • 1.4.1 结构安排
  • 1.4.2 创新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2. 国际风险分担的理论基础
  • 2.1 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功能
  • 2.2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风险分担
  • 2.2.1 封闭经济条件下风险分担的特点
  • 2.2.2 仅存在金融市场的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模型
  • 2.2.3 引入银行中介的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模型
  • 2.3 开放经济下的国际风险分担
  • 2.3.1 经济开放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 2.3.2 国际风险分担的BMW两国模型
  • 2.3.3 国际风险分担的最优资产配置
  • 2.4 BMW模型的扩展
  • 3. 金融一体化及其国际风险分担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东亚十一国为例
  • 3.1 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趋势及其影响
  • 3.1.1 金融一体化的涵义
  • 3.1.2 金融一体化的原因、特征及影响
  • 3.2 金融一体化风险分担效应的实证分析
  • 3.2.1 国际风险分担程度的衡量
  • 3.2.2 风险分担道渠道的识别
  • 3.2.3 东亚十一国(地区)风险分担的现状
  • 3.2.4 东亚风险分担的福利收益
  • 4. 金融一体化下国际风险分担的变迁
  • 4.1 金融一体化下的风险变化
  • 4.1.1 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非系统性风险
  • 4.1.2 金融一体化下的系统性风险
  • 4.2 金融一体化初级阶段跨期风险分担功能被削弱
  • 4.2.1 银行中介跨期风险分担功能发挥作用所需的条件
  • 4.2.2 横向风险分担对跨期风险分担的侵蚀
  • 4.3 金融一体化高级阶段对横向风险分担功能的弱化
  • 4.3.1 金融市场横向风险分担功能发挥作用的条件
  • 4.3.2 资产相关性增强削弱横向风险分担功能
  • 4.3.3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削弱横向风险分担功能
  • 4.3.4 全球系统性风险削弱横向风险分担功能
  • 4.4 风险分担变迁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 4.4.1 新兴经济体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下降
  • 4.4.2 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开放中受到制约
  • 5. 金融一体化下国际风险分担的制度安排及其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 5.1 金融一体化下国际风险分担的制度安排
  • 5.1.1 金融一体化下的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 5.1.2 金融市场与银行中介在风险分担中的互补关系
  • 5.1.3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最优风险分担结构安排
  • 5.2 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担结构及其特征
  • 5.2.1 我国金融体系的演变
  • 5.2.2 当前我国金融资产持有总量及结构分析
  • 5.2.3 我国金融体系风险分担的现状
  • 5.2.4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我国金融体系风险分担的影响
  • 5.3 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澳门与横琴的合作促进两地金融一体化[J]. 中外企业家 2017(31)
    • [2].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视角下河北省金融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 商业会计 2016(23)
    • [3].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发展探析[J]. 征信 2017(02)
    • [4].东亚金融一体化现状分析——基于金融资产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09)
    • [5].京津金融一体化发展SWOT分析[J]. 人民论坛 2014(35)
    • [6].关于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15(19)
    • [7].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金融工作要先行[J]. 北京金融评论 2016(03)
    • [8].金融一体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影响及对策建议[J]. 智富时代 2017(12)
    • [9].京津金融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时代金融 2013(35)
    • [10].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研究[J]. 中国市场 2017(06)
    • [11].京津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相关建议[J]. 征信 2014(07)
    • [12].亚洲区域内金融一体化的意义与现状[J]. 南洋资料译丛 2013(03)
    • [13].沈阳经济区金融一体化发展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 2013(26)
    • [14].欧元区扩大对欧元区金融一体化深化的影响[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5].东亚金融一体化的动态及其收益[J]. 南方经济 2019(08)
    • [16].京津冀金融一体化:醒得早 起得晚[J]. 时代金融 2014(16)
    • [17].欧洲金融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J]. 商业时代 2010(02)
    • [18].河北省金融业在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J]. 时代金融 2019(03)
    • [19].欧洲金融一体化的未来[J]. 金融市场研究 2015(06)
    • [20].加快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编[J]. 经济与管理 2015(05)
    • [21].区域金融合作与京冀金融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J]. 商业时代 2013(31)
    • [22].粤港澳区域金融一体化及其衡量——来自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J]. 经济师 2020(05)
    • [23].欧洲金融一体化的深化[J]. 中国金融 2018(20)
    • [24].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中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青春岁月 2011(12)
    • [25].金融一体化: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点睛之笔[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9(01)
    • [26].海峡两岸金融一体化进程:发展现状及实证分析[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09)
    • [27].深化区域金融一体化有效支持长三角地区创新创业[J]. 上海金融 2016(12)
    • [28].金融一体化趋势下的监管体制改革——国际经验与我国实践[J]. 中国保险 2018(05)
    • [29].区域金融一体化视角下的郑新融合[J].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19(10)
    • [30].世界能源金融一体化趋势[J]. 中国石油企业 2011(12)

    标签:;  ;  ;  

    金融一体化下的国际风险分担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