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死刑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死刑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死刑,也称为生命刑,或极刑,它是以剥夺犯罪人的生命为刑罚方法。在我国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2年执行两种情况。死刑立即执行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也是死刑的本来含义,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制度为我国特有。由于死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的生命为刑罚方式,而人的生命对于人又最为珍贵、且剥夺后不可恢复原貌,因此死刑在各国的各种刑罚体系中都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刑罚地位。同时,由于死刑对犯罪人所起到的严格的震慑作用,对维护阶级统治非常有利,故在阶级社会中死刑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青睐。然而,自从启蒙运动思想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切萨雷·贝卡利亚在其名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论述了死刑制度相对于人类文明的不合理性,首次明确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对于死刑的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200多年。人们大多是围绕生命的价值以及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是否违宪、是否有利于贯彻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是否残忍、是否符合刑罚的目的、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等方面来评价死刑,其中一部分人得出应当保留死刑的结论,另一部分人得出应当废除死刑的结论。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中国目前选择了保留死刑并限制适用死刑,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出的基本选择,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刑罚方式中设置死刑制度在我国有着浓厚的社会土壤和深厚的人文环境,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将继续保留死刑,但一定会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我国对死刑制度进行了发展和改革,创立了死刑缓期2年执行制度,继承和发展了死刑刑罚执行制度,对维护人权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本文分三个部分来具体阐述中国死刑制度和立法完善。第一部分首先对死刑的定义、死刑基本特征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死刑制度的内涵及功能,使大家对中国的死刑制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其次,对死刑制度在世界各国的法律适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使大家了解了死刑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特征。从人类历史上看,死刑对巩固阶级统治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尽管世界各国也曾出现过滥用死刑和残忍执行死刑的情况,但慎用死刑、减少死刑适用的负面效果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对死刑认识的深化,死刑的存在合理性被世人所质疑,逐步废除死刑成为社会的共识。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废除死刑或事实上不再适用死刑,以“保障人权”和“人道主义”为基调而主张废除死刑已成为当今国际刑罚改革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之后,笔者进一步阐述了刑法理论界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指出保留死刑、废除死刑和保留限制死刑的适用都有其合理性,但受我国国情限制,采取了保留和限制死刑适用的立法思想,我国将通过调整死刑的适用范围和完善死刑复核及执行程序等来限制死刑,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适应国际刑罚改革发展趋势,最终废除死刑。当然,我国采取保留限制死刑适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慎杀少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防止错杀”的限制死刑符合我国对待死刑的一贯的立场。二是限制死刑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三是限制死刑是适应国际刑罚改革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第二部分对当代中国死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具体阐述我国采取保留和限制死刑适用政策的重要意义。当前,中国死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重刑思想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与全世界废除和限制死刑适用的总趋势不相符合。主要表现为,国家在刑法领域重刑思想根深蒂固,与国际上逐步废除死刑的潮流相违背。老百姓对死刑有着强烈的依赖、迷信和崇拜,一听到重大的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案件,第一感觉就是这人该杀;凡是遇到严重的犯罪案件,在发表该杀不该杀的意见上,基本上没有宽缓的意见,都是主张杀;对于立法机关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后提出来要改革死刑、限制死刑、废除死刑这种主张,非理性地一概反对。其次,政府对废除死刑重视不够,对逐步废除死刑没有必要的时间安排,在立法中关于死刑的有些规定与刑法的基本原则相悖,存在着扩张适用死刑的情况。三是司法中对死刑的适用还不太严肃,缺乏法律应有的统一性。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的司法人员崇尚、依赖死刑的观念还有很大的空间,对于可能判处死刑案件的非法干扰因素还相当严重。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针对中国死刑制度存在问题阐述的基础上,从法律思想、立法和司法上完善我国死刑制度的对策和建议。在法律思想上,笔者建议我们要逐步摒弃重刑主义,全面树立人本思想,高度重视人权,慎重对待死刑。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限制死刑适用的范围、规范死刑适用情形和适用对象,积极充实刑罚体系,完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制度。在执行上对死刑犯罪分子加强人文关怀,文明执行死刑,规范死刑立即执行程序。最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废除死刑。当然,我国死刑制度在适用中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诸如适用死刑并没能有效地遏制住重特大刑事犯罪的发生、死刑罪名的辐射面过于宽广、死刑判决易受到外界干扰,缺乏全国认可罪行统一标准等等。本文拟通过对我国的死刑制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从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对完善我国的现行死刑制度提出一些浅显见解,以期对完善我国的死刑制度有所裨益。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死刑概述
  • 1.1 死刑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 1.2 死刑在世界各国的法律适用
  • 1.2.1 死刑在世界各国的法律适用
  • 1.2.2 死刑在古代中国的法律适用
  • 1.2.3 死刑在当代中国的法律适用
  • 1.3 死刑的存废之争
  • 1.4 我国现阶段适用并限制死刑的意义
  • 2 中国当前死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重刑思想根深蒂固
  • 2.2 立法缺陷
  • 2.3 司法不足
  • 3 我国死刑制度之完善
  • 3.1 摒弃重刑主义
  • 3.2 完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
  • 3.3 规范死刑司法解释
  • 3.4 大幅削减死刑罪名
  • 3.5 统一死刑复核权
  • 3.6 规范死刑立即执行的程序
  • 3.7 确定死刑废止路线图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最高法发文遏制权钱减刑[J]. 金秋 2017(03)
    • [2].十八大以来落马的31个省份“首虎”的“大结局”[J]. 时代邮刊 2017(13)
    • [3].论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的适用——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案例为切入点[J]. 法制博览 2015(11)
    • [4].爱的力量使他获得重生[J]. 百姓生活 2008(02)
    • [5].死刑缓期执行的程序性原则及规则[J]. 法治论坛 2010(02)
    • [6].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新解[J]. 法商研究 2009(04)
    • [7].论我国死刑缓期执行制度[J]. 法制博览 2017(13)
    • [8].《关于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案件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 人民司法 2011(11)
    • [9].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执行之界限[J]. 法治研究 2015(01)
    • [10].真正的问题在死缓和死刑之间[J]. 政府法制 2011(21)
    • [11].我国现行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研究[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4)
    • [12].论终身监禁的刑罚措施[J]. 青春岁月 2016(11)
    •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案件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J]. 司法业务文选 2011(19)
    • [14].对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结局的解读[J]. 法学杂志 2017(08)
    • [15].不良人格与犯罪——由马金库案引发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12(17)
    • [16].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制度的司法适用[J]. 法律适用 2011(08)
    • [17].另类的执着[J]. 检察风云 2016(13)
    • [18].论死刑缓期执行[J]. 法制与社会 2009(23)
    • [19].《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对死缓期间故意犯罪后的修改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09)
    • [20].限制减刑的性质、适用标准及其最终解决[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4(04)
    • [21].死刑缓期执行的若干适用问题探讨[J]. 海峡法学 2010(02)
    • [22].浅谈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33)
    • [23].浅议我国死缓制度的适用意义[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14)
    • [24].死缓期间故意犯罪问题研究[J]. 人民司法 2013(17)
    • [25].试论死刑缓期执行替代死刑立即执行[J]. 法制与社会 2019(14)
    • [26].中国视角下的终身监禁[J]. 法制与社会 2017(08)
    • [27].人格刑法理论视域下终身监禁的裁量因素分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9)
    • [28].《刑法修正案(九)》中的终身监禁研究[J]. 法律适用 2016(03)
    • [29].浅析我国刑法中的终身监禁[J]. 法制博览 2016(20)
    • [30].死缓适用条件的梳理与评析[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标签:;  ;  ;  

    中国死刑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