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系统超混沌反控制的研究

连续系统超混沌反控制的研究

论文题目: 连续系统超混沌反控制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

作者: 李玉霞

导师: 吴百海

关键词: 混沌,超混沌,混沌反控制,超混沌反控制,状态反馈控制,参数扰动,电路实现

文献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自1963年E.N.Lorenz发现第一个混沌吸引子以来,混沌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在许多自然科学、数学与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近些年来,混沌研究已经从传统的认识与分析混沌发展到在工程技术领域中控制与利用混沌,例如混沌保密通信、混沌搅拌等。从广义上讲,混沌控制不仅是指当混沌有害时削弱或镇定混沌,还指当混沌有用时产生或强化混沌,即混沌化。 1979年,Rossler报道了第一个超混沌系统。近来,对超混沌系统的研究兴趣显著增加。超混沌系统具有两个以上的正Lyapunov指数,相轨在更多方向上分离,因而其混沌行为更为复杂。由于其更强的随机性以及不可预测性,超混沌系统在一些非传统的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比如基于混沌的信号加密与安全通信。到目前为止,在超混沌的产生方面还没有一种理论上的方法,设计一个超混沌系统,尤其是有目的的、利用简单的手段控制原有的混沌系统到超混沌状态,这无论在理论还是应用上都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且较为复杂的前沿课题。相对于镇定混沌而言,超混沌反控制是控制一个混沌系统处于超混沌状态。本学位论文研究了混合混沌系统的生成、超混沌系统的反控制、混沌与超混沌系统的控制与同步,以及他们的电路设计与电路实现。 为了提高混沌吸引子的拓扑复杂性,分别利用绝对值函数和开关控制实现了一个新的混合混沌系统。对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和实验验证。理论和实验表明,该系统的吸引子具有复杂有趣且重要的混合拓扑结构,即蝴蝶型吸引子的两个“翅膀”其一为Lorenz型,其二为Chen型。这种特性的一个直接应用是混沌数字调制,例如把信息符号“1”映射到Lorenz混沌吸引子的“翅膀”之上,而信息符号“0”则映射到Chen吸引子的“翅膀”之上,从而增加了已调信号的复杂性,使得所传输的有用信息更难以被截获和破译。。 为实现超混沌系统更复杂的动力学特性,在三维连续自治混沌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生成连续自治超混沌系统的新方法,即线性状态反馈控制法,并据此提出了一个新的超混沌系统。该方法的核心是设计一个简单的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器,用它构成一个满足超混沌必要条件的四维连续自治系统,并驱动系统直至出现超混沌。实例表明,利用状态反馈控制方法可以成功地把Lorenz系统驱动到超混沌状态,从而导致了一个新超混沌系统的发现。通过Lyapunov指数和分岔分析,MATLAB程序仿真和电子电路实验证实了系统的超混沌行为。 在三维连续自治混沌系统的基础上,也可以运用非线性状态反馈控制方法生成超混沌。即设计一个非线性状态反馈控制器,使其控制混沌系统到超混沌状态。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Lorenz系统及Lorenz系统族

1.3.1 Lorenz系统

1.3.2 Chen系统

1.3.3 Lorenz系统族

1.3.4 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

1.4 超混沌系统

1.5 混沌系统的控制与同步

1.5.1 混沌反控制

1.5.2 混沌同步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一个新的混合混沌系统及其电路实现

2.1 引言

2.2 利用绝对值函数产生混合混沌系统

2.2.1 混合混沌系统的数学模型

2.2.2 动力学特性分析

2.2.3 混合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

2.3 开关控制产生混合混沌系统

2.3.1 混合混沌系统的开关数学模型

2.3.2 实验验证

2.4 一个统一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线性状态反馈控制混沌到超混沌

3.1 引言

3.2 从混沌到超混沌

3.2.1 广义Lorenz系统

3.2.2 超混沌系统与分岔分析

3.2.3 超混沌吸引子

3.3 超混沌系统的电路设计及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线性状态反馈控制混沌到超混沌

4.1 引言

4.2 一个新的超混沌数学模型

4.3 Lyapunov指数和分岔分析

4.4 超混沌系统的电路设计与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参数扰动控制混沌到超混沌

5.1 引言

5.2 控制统一混沌系统到超混沌

5.2.1 数学模型

5.2.2 分岔分析

5.2.3 动力学特性分析

5.2.4 超混沌系统的电路设计

5.3 控制Chen系统到超混沌

5.3.1 超混沌Chen系统的产生

5.3.2 超混沌的数值仿真证明

5.3.3 电路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混沌系统的控制与同步

6.1 引言

6.2 统一超混沌系统的脉冲控制

6.3 统一混沌系统的激活控制同步

6.3.1 统一混沌系统的数学模型

6.3.2 相同混沌系统的同步

6.3.3 不同混沌系统的同步

6.4 本章小结

论文的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27

相关论文

  • [1].混沌控制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任海鹏.西安理工大学2003
  • [2].混沌同步控制及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 赵辽英.浙江大学2005
  • [3].分数阶动力学系统的混沌、控制和同步的研究[D]. 高心.电子科技大学2005
  • [4].混沌系统的同步和非混沌系统的混沌化研究[D]. 黄玮.东北大学2005
  • [5].时延混沌系统的控制与同步[D]. 张洪.电子科技大学2005
  • [6].连续混沌系统同步及应用研究[D]. 陈明杰.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 [7].混沌同步控制理论及其在信息加密中的应用研究[D]. 孙克辉.中南大学2005
  • [8].混沌系统的控制与同步及其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D]. 姚明海.浙江大学2005
  • [9].混沌控制与反控制若干问题研究[D]. 宋运忠.浙江大学2006
  • [10].混沌同步控制及应用研究[D]. 蒲兴成.重庆大学2006

标签:;  ;  ;  ;  ;  ;  ;  

连续系统超混沌反控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