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选择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选择

论文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也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客观依据。中国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问题,较集中地出现在80年代后的中国经济生活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对正在崛起的山东半岛区域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世纪末大体可以分为2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在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均衡发展战略,对当时的国民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推行了非均衡发展方式,主要经历了梯度推移的非均衡发展阶段、全方位开放阶段,涌现出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两大经济带。在新世纪,我国继续坚持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山东半岛区域正是在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之下崛起的城市群区域,本文旨在探讨在本世纪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山东半岛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选择及理论依据,并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分析得出了山东半岛区域可以借鉴的经验,进而说明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本文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对山东半岛区域非均衡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为在实践中制定的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现实依据。文章的最终结论是在批判地考察、借鉴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山东半岛区域发展战略的初步构想,即山东半岛区域经济的发展应遵循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区域经济理论回顾及本文的分析框架
  • 1.1 从古典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
  • 1.1.1 成本决定论
  • 1.1.2 中心地理论
  • 1.2 现代区位理论
  • 1.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1.3.1 均衡发展理论
  • 1.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 1.4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1.4.1 均衡发展战略模式
  • 1.4.2 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
  • 1.4.3 协调发展战略模式
  • 1.5 本文的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山东半岛的区域构成与因素分析
  • 2.1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1 半岛区域的自然条件
  • 2.1.2 半岛区域的区位条件
  • 2.1.3 相互依赖区域的均衡增长
  • 2.1.4 生产要素流动聚集因素
  • 2.1.5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带动作用
  • 2.2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 2.2.1 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 2.2.2 核心城市综合竞争力不足
  • 第三章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
  • 3.1 加强地区产业发展政策的协调
  • 3.2 充分发挥靠近日本、韩国的区位优势,积极吸纳两国家的产业转移
  • 3.3 城市群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 3.4 培育和强化青岛市的龙头地位,带动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
  • 3.5 积极推进山东半岛区域人口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结构、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 第四章 长江三角洲区域和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比较分析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 4.1 长江三角洲区域和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两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原有工业技术基础雄厚,固定资产投资与外资引进作用效果显著
  • 4.1.2 成功实现了由内向型经济发展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转变
  • 4.1.3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 4.1.4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4.1.5 产业结构合理
  • 4.2 区域发展借鉴经验的理论概括
  • 4.2.1 区域乘数效应
  • 4.2.2 区域中增长极的出现
  • 4.2.3 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 4.2.4 灵活多变的经济发展模式
  • 第五章 相关的政策建议
  • 5.1 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
  • 5.2 点面结合,形成山东半岛区域综合开发的框架
  • 5.3 优化产业结构
  • 5.4 积极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