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银行监管体制与结构模式

论德国银行监管体制与结构模式

论文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由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造成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和伴生的巨大风险性。从历史到现实,人们在享受金融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也深受金融危机的危害。在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中,银行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的部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使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和风险控制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这些急剧变化同银行业固有的风险一起也造成了银行业前所未有的危机。1980-1996年期间,IMF的180个成员国中,有130个国家的银行业发生过严重问题或金融危机。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银行业一直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制最为严厉的经济部门之一,即使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自由化思潮及各国普遍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下,银行业仍是沿着管制-放松管制-再管制的轨迹前进的。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金融监管普遍加强,其中不仅涉及监管技术的进步,更涉及金融监管体制结构的分合。各国政府为了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金融的平稳运行,着手改进对银行业的监管和完善金融安全网。各国政府希望通过对银行实施有效监管,来纠正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增进社会福利。德国的银行监管应该被看作国际上银行监管的榜样。虽然德国一直奉行全能银行制度,银行业和证券业同在一个实体下运作,并没有严格的防火墙。但从二战后到现在,德国国内从未发生过严重的银行危机,更未发生过全面的金融危机。鉴于此,本文从德国银行监管体制与结构模式入手,以期为中国的银行监管提供一些启示。针对银行监管体制与结构模式这一主体,本文分6章进行论述。第1章为前言。第2章为金融体制比较。本章以德国金融体制为重点,从机构研究法和系统研究法出发,分析了德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同时作为对比,分析了美国市场主导型金融体制和中国的金融体制。结论是:作为银行监管的客体和环境,中德两国的金融体制更为相似,从而为中国银行监管借鉴德国经验奠定了基础。第3章为银行监管理论及其评述。围绕为什么要对银行进行监管、如何有效地实施监管和如何设置银行监管体制的结构模式这三个问题,对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为后面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笔者在这一章通过对理论的梳理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要顺应混业经营趋势建立统一监管,则银行监管机构应该从中央银行分拆出来,成为独立的机构。第4章为银行监管的现实框架设计。根据对银行监管理论的梳理和各国监管实践的总结,笔者将银行监管的现实框架总结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是指为有效实现银行监管目标而实行的双重监管机制,即事前监管措施和事后安全网,它侧重于银行监管的微观层面。而宏观层面主要涉及银行监管的机构设置,即结构模式。第5章为德国银行监管实践。首先,笔者通过对德国银行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发现,德国银行监管的成功还取决于银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因此,提出了以银行公司治理为银行监管第一道防线的观点。然后根据上一章的现实框架,分别按双重监管机制和银行监管体制的结构模式的顺序探讨德国的银行监管。第6章为中国的银行监管及其问题研究。这一章按以上分析的思路,分别对中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双重监管机制和监管体制的结构模式进行分析,并主要借鉴德国经验对中国的银行监管提出改进建议。笔者在这一章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改革,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第一,当条件成熟时,分别在银行业各大集团(国有商业银行、非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银行)内部建立自愿存款保险体系,并完善其他辅助措施;第二,未来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改革方向可以是建立流动性调剂银行,该银行由中央银行和各银行参股组建;第三,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银行监管体制的结构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加强协调,第二步是建立伞式监管结构,第三步是建立弱式统一监管结构。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银行监管的涵义
  • 1.2.2 银行监管体制的涵义
  • 1.2.3 银行监管结构的涵义
  • 1.2.4 银行监管结构与金融监管结构的概念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框架与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
  • 2. 德国、美国和中国金融体制比较
  • 2.1 德国金融体制
  • 2.1.1 金融体制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 2.1.2 德国金融体制的机构研究法
  • 2.1.3 德国金融体制的系统研究法
  • 2.2 美国金融体制
  • 2.2.1 美国金融体制简述
  • 2.2.2 美国金融体制的特点
  • 2.3 中国金融体制
  • 2.3.1 中国金融体制简述
  • 2.3.2 中国金融体制的特点
  • 2.4 三国金融体制比较
  • 3. 银行监管理论及其评述
  • 3.1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理论
  • 3.1.1 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及其局限性
  • 3.1.2.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建立监管的理论依据
  • 3.1.3.从公司治理角度建立的代表假说
  • 3.2 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理论
  • 3.2.1 管制失灵说
  • 3.2.2 监控成本说
  • 3.2.3 金融监管协调论
  • 3.2.4 金融监管的激励不足
  • 3.2.5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
  • 3.2.6 监管工具的有效性
  • 3.3 银行监管结构模式的理论
  • 3.3.1 银行监管机构与中央银行的关系
  • 3.3.2 银行监管机构与其它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
  • 3.3.3 对银行监管结构模式理论的评述
  • 3.4 对银行监管理论的评述
  • 4. 银行监管的现实框架设计
  • 4.1 双重监管机制
  • 4.1.1 构建双重监管机制的原因
  • 4.1.2 双重监管机制的主要内容
  • 4.1.3 金融自由化后的双重监管机制再设定
  • 4.2 统一监管与分业监管
  • 4.2.1 赞成统一监管的理由
  • 4.2.2 反对统一监管的理由
  • 4.2.3 统一监管与分业监管的辨证法
  • 4.2.4 统一监管与分业监管选择的标准
  • 5. 德国银行监管实践
  • 5.1 德国银行监管历史与监管目标
  • 5.1.1 德国银行监管历史
  • 5.1.2 德国银行监管目标
  • 5.2 德国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 5.2.1 银行的外部融资特征及其公司治理的激励机制
  • 5.2.2 德国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 5.3 德国银行双重监管机制
  • 5.3.1 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与联邦银行的作用
  • 5.3.2 事前监管措施
  • 5.3.3 事后安全网
  • 5.4 德国全能金融监管的体制结构模式
  • 5.4.1 全能金融的特殊风险
  • 5.4.2 全能金融监管的体制结构创新
  • 5.5 德国银行监管体制与结构的整体分析
  • 5.5.1 德国银行监管各个方面的联系
  • 5.5.2 存款保险基金和Likobank 充当最后贷款人的竞争模型
  • 6. 中国的银行监管及其问题研究
  • 6.1 中国银行监管的演变
  • 6.1.1 1949 年以前的银行监理官制度
  • 6.1.2 计划经济时期:财政附属品色彩
  • 6.1.3 经济转轨时期:行政性混业监管
  • 6.1.4 监管转型时期:“超级央行”的诞生
  • 6.1.5 分业监管时期:银监会开始运作
  • 6.2 中国银行监管的目标
  • 6.3 中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 6.3.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及特点
  • 6.3.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缺陷分析
  • 6.3.3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改进
  • 6.4 中国银行业的双重监管机制
  • 6.4.1 事前监管
  • 6.4.2 事后安全网
  • 6.5 中国银行监管的体制结构模式及其协调机理
  • 6.5.1 中国银监会成立的理由
  • 6.5.2 中国银监会职责及其部门设置
  • 6.5.3 银监会成立以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结构
  • 6.5.4 中国银监会成立后我国金融监管的协调机理
  • 6.5.5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结构的未来蓝图
  • 参考文献
  • 德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美国存款保险协调机制的做法及经验借鉴[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33)
    • [2].美国存款保险保障启示[J]. 中国金融 2020(05)
    • [3].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开展黑龙江省存款保险宣传活动收到较好反响[J]. 黑龙江金融 2019(12)
    • [4].存款保险基金参与问题银行处置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金融与经济 2020(04)
    • [5].存款保险小贴士[J]. 黑龙江金融 2020(05)
    • [6].存款保险宣传海报网络票选活动[J]. 黑龙江金融 2020(05)
    • [7].深挖线上资源 聚焦网络阵地 黑龙江省金融系统深入开展存款保险知识宣传活动[J]. 黑龙江金融 2020(05)
    • [8].存款保险存在的风险分析[J]. 纳税 2018(35)
    • [9].《存款保险条例》[J]. 北方金融 2019(03)
    • [10].存款保险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J]. 金融会计 2019(06)
    • [11].浅谈经济发展环境下存款与保险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J]. 商讯 2019(22)
    • [12].存款保险基金目标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河北金融 2019(09)
    • [13].存款保险的理念与逻辑[J]. 中国金融 2018(05)
    • [14].数字金融储值产品存款保险覆盖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武汉金融 2018(08)
    • [15].存款保险早期纠正的探索和政策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18(23)
    • [16].香港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之构建探析[J]. 大连大学学报 2018(04)
    • [17].基层央行存款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商论 2018(30)
    • [18].基层央行存款保险工作现状及相关的政策建议[J]. 时代金融 2016(33)
    • [19].我国存款保险中道德风险的困境及其完善[J]. 法制博览 2017(07)
    • [20].国外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利弊探析[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04)
    • [21].存款保险定价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7(10)
    • [22].让存款保险意识深入人心[J]. 金融博览 2017(11)
    • [23].存款保险标识的社会功能及其管理[J]. 金融博览 2017(11)
    • [24].做好存款保险宣传工作的意义及路径[J]. 黑龙江金融 2017(09)
    • [25].中国《存款保险条例》中道德风险法律问题析评和完善[J]. 河北法学 2016(05)
    • [26].存款保险制背景下我国中小银行发展境遇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 时代金融 2016(15)
    • [27].存款保险差别费率机制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 征信 2016(04)
    • [28].存款保险会计核算体系研究[J]. 财会通讯 2016(16)
    • [29].当前各国存款保险职能的特点、内容与改革趋势[J]. 西南金融 2016(09)
    • [30].迎接存款保险时代到来[J]. 中国金融家 2014(12)

    标签:;  ;  ;  ;  

    论德国银行监管体制与结构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