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麦类赤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中国麦类赤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论文摘要

由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危害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等多种禾谷类作物的一种重要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温暖潮湿地区。赤霉病不仅造成作物产量的损失,其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刀菌复合种还能产生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O’Donnell等(2004)采用宗系谱法构建了禾谷镰刀菌新的分类框架,认为传统的禾谷镰刀菌是一个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 (FGSC),并将其划分成了13个种。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开展赤霉病菌在新的分类框架下全面系统的分类鉴定研究。本研究对我国麦类赤霉病菌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种和毒素类型的鉴定,并对优势群体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基础生物学特性鉴定。旨在明确我国麦类赤霉病菌的种群及毒素类型构成,揭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及重组情况,监测群体遗传结构的动态变化,阐明病原菌的演化方向及其生态适应性,为麦类作物抗赤霉病育种、新病害防治策略的开发设计和镰刀菌毒素积累的田间控制提供理论依据。1.大麦赤霉病菌毒素相关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从中国长江流域大麦上采集的452株F. asiaticum进行了产毒类型鉴定和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分析。揭示了中国南方大麦F. asiaticum的群体遗传结构与地理分布和产毒类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产生Nivalenol (NIV)毒素和3-acetyldeoxynivalenol (3ADON)毒素的F. asiaticum群体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遗传分化,并且通过贝叶斯杂合模型分析,发现在基因组水平上3ADON群体存在明显的由东向西取代NIV群体的扩张趋势。2.小麦赤霉病菌种和毒素类型的鉴定采集了全国15个省份175个采样点的小麦赤霉病穗,建立了我国最大的小麦赤霉病菌菌种库和基因库。采用多位点基因分型法(Multilocus genotype assay)对样品进行种和产毒类型的鉴定,发现我国小麦赤霉病菌的种和产毒类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化,北部黄淮海麦区和东北麦区的菌株主要为产15-acetyldeoxynivalenol (15ADON)毒素的F. graminearum s. str.,南部的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为产3ADON毒素的F. asiaticum,而西南麦区主要为产NIV毒素的F. asiaticum。3.小麦赤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贝叶斯杂合模型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VNTR)分析将病原菌划分成三个具有显著遗传分化的群体。Fg15ADON相对独立,群体内为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群体,Fa3ADON和FaNIV群体交流较多,并具有明显的过渡类群分布。其中,FaNIV群体表现出显著的分化,其中33%的菌株与产3ADON毒素的菌株相似度很高,说明存在一个明显偏向的基因流从3ADON流向NIV群体,这表明在基因组水平上,3ADON群体具有明显的取代NIV群体的扩张趋势,而取代很可能是通过杂交来实现的。4.小麦赤霉病菌不同群体生态适应性研究从每个群体随机选出20个菌株,对其进行7项基础生物学特性的鉴定。结果显示相对于FaNIV群体,Fa3ADON群体在所测试的7个生物学特性均具有显著的优势,其致病性强,病菌侵染量大,生长速率快,能产生更大更多的分生孢子,毒素产量极大,并且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更强。Fa3N群体在产孢量、孢子大小和抗药性3个方面也显著高于FaNIV群体。上述基础生物学测试结果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吻合,说明Fa3ADON群体是优势群体,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性,它的群体扩张是合理的。同时,建立了基于高熔点分辨曲线的高通量抗药性检测方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禾谷镰刀菌与麦类赤霉病
  • 1.1.1 麦类赤霉病的发生危害
  • 1.1.2 禾谷镰刀菌分类研究进展
  • 1.1.3 禾谷镰刀菌复合种的鉴定
  • 1.2 禾谷镰刀菌毒素
  • 1.2.1 禾谷镰刀菌产生毒素的种类和危害
  • 1.2.2 禾谷镰刀菌的产毒机理
  • 1.2.3 禾谷镰刀菌毒素化学型的分子鉴定
  • 1.3 禾谷镰刀菌群体遗传多样性
  • 1.3.1 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1.3.2 禾谷镰刀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4 禾谷镰刀菌的生态适应性
  • 1.4.1 禾谷镰刀菌的致病力
  • 1.4.2 禾谷镰刀菌毒素产量的测定
  • 1.4.3 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麦赤霉病菌毒素相关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生化试剂及配方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毒素化学型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2.2.2 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VNTR) 分析
  • 2.2.3 毒素化学型的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建立了一套毒素化学型快速检测方法
  • 2.3.2 VNTR 分析结果
  • 2.3.3 毒素化学型鉴定结果
  • 2.3.4 毒素相关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小麦赤霉病菌种和毒素类型的鉴定
  • 3.1 实验材料
  • 3.1.1 样品的收集
  • 3.1.2 生化试剂及配方
  • 3.1.3 培养基和菌株培养条件
  • 3.1.4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小麦赤霉病菌的单孢分离
  • 3.2.2 镰刀菌DNA 的提取
  • 3.2.3 镰刀菌种和毒素化学型的鉴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平板稀释划线分离法的建立
  • 3.3.2 镰刀菌种的鉴定结果
  • 3.3.3 镰刀菌毒素化学型的鉴定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小麦赤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
  • 4.1.2 生化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种间杂交型的鉴定
  • 4.2.2 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VNTR) 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种间杂交型鉴定结果
  • 4.3.2 VNTR 分析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小麦赤霉病菌不同群体生态适应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供试菌株
  • 5.1.2 生化试剂及配方
  • 5.1.3 培养基及菌株培养条件
  • 5.1.4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致病力测定
  • 5.2.2 病原菌侵染量测定
  • 5.2.3 毒素产量测定
  • 5.2.4 菌丝生长速率测定
  • 5.2.5 分生孢子长度和产量测定
  • 5.2.6 多菌灵抗药性鉴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致病力测定结果
  • 5.3.2 病原菌侵染量测定结果
  • 5.3.3 毒素产量测定结果
  • 5.3.4 菌丝生长速率测定结果
  • 5.3.5 分生孢子长度及产量测定结果
  • 5.3.6 多菌灵抗药性鉴定结果
  • 5.4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太湖流域中华鳖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2)
    • [2].日本落叶松种子园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价[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0(04)
    • [3].凡纳滨对虾6个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J]. 南方水产 2008(06)
    • [4].长江中上游4个鲢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淡水渔业 2018(01)
    • [5].凡纳滨对虾引进群体与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水产学报 2017(03)
    • [6].斑节对虾4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海洋科学 2017(03)
    • [7].江苏8个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05)
    • [8].南海斑点马鲛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J]. 北京农业 2012(12)
    • [9].暗纹东方鲀微卫星筛选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05)
    • [10].梭鱼(Liza haematocheila)4个野生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J]. 渔业科学进展 2016(02)
    • [11].西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 2016(04)
    • [12].省沽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01)
    • [13].浙闽香鱼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科技通报 2011(06)
    • [14].福寿螺3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生态学报 2009(08)
    • [15].基于AFLP的海萝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 2015(01)
    • [16].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克氏原螯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11(03)
    • [17].松江鲈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8(06)
    • [18].我国小麦落选短体线虫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病理学报 2020(03)
    • [19].广西种源红锥栽培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3)
    • [20].鳡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21].微卫星标记在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 生物技术通报 2008(04)
    • [22].鼠尾藻微卫星标记开发及青岛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23].混合取样方法在玉米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J]. 玉米科学 2009(02)
    • [24].新疆罗布羊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J]. 生物技术 2016(06)
    • [25].样本量对中苎1号群体遗传多样性参数的影响[J]. 中国麻业科学 2012(04)
    • [26].钝吻黄盖鲽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水产学报 2008(03)
    • [27].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楼来牛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10)
    • [28].舟山鮸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02)
    • [29].两个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分析[J]. 水产学杂志 2009(01)
    • [30].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12)

    标签:;  ;  ;  ;  ;  ;  

    中国麦类赤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