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根区水氮迁移和高效利用机制研究

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根区水氮迁移和高效利用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水肥利用率低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提高作物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调节作物生长的农田水肥环境是当前我国北方旱区发展节水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从有限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最优分配方面考虑提出的“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和“调亏灌溉”等先进灌水技术的广泛研究和应用,确实对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水分状况,提高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灌溉条件下的水肥高效利用研究也是近年来较多学者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对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和调亏灌溉条件下作物根区水氮迁移和高效利用机制的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农田水肥资源,节水节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系统研究和分析了小麦、玉米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根区水氮迁移和高效利用机制,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玉米根区水氮迁移和利用的研究表明,施氮后盆内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施氮量呈正相关,交替灌溉根区两侧的土壤硝态氮分布均匀,固定灌溉干燥侧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大于湿润侧。交替灌溉上层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和常规灌溉同一层次上的残留量相当,下层硝态氮的残留量比常规灌溉的大。交替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是常规灌溉的1.16~1.03倍,而灌水量是常规灌溉的0.75倍,节水效果明显。(2)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玉米根区土壤水氮迁移和累积动态研究表明,收获时低水高氮处理在整个剖面上硝态氮的累积量最大是高水高氮处理的1.2倍,低水低氮处理是高水低氮处理的1.27倍。施氮后表层0~30 cm土壤铵态氮含量和累积量达到高峰,30 cm以下变化不明显。氮素水平高低对土壤水分的累积影响不大。高水处理减小了根区硝态氮的累积而产生淋失,降低了氮肥的利用效率。最佳的水氮耦合形式为交替隔沟灌溉低水高氮。(3)隔沟灌溉条件下不同根区施氮对土壤水氮迁移和利用机制的研究表明,水氮同区高水处理更容易导致硝态氮的淋失,收获时水氮同区高氮高水和水氮同区低氮高水的施氮沟剖面上硝态氮浓度基本相同。水氮异区高氮低水的籽粒产量最大为9953 kg·hm-2,并且籽粒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为6.70 kg·m-3,比水氮同区高氮高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2.68%。最佳的水氮耦合形式为异区隔沟灌溉高氮低水。(4)对遮雨棚下不同沟灌模式和氮肥处理的玉米根区水氮迁移和利用的研究表明,交替隔沟灌溉中水低氮处理的产量最高,是交替隔沟灌溉高水高氮产量的1.06倍。在相同水分和氮肥条件下,交替隔沟灌溉的平均产量可达9317 kg·hm-2,分别是常规沟灌和固定隔沟灌溉的1.05和1.16倍。交替隔沟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均值为3.39 kg·m-3,常规沟灌的次之,固定隔沟灌溉的最小为2.94 kg·m-3。交替隔沟灌溉的全氮累积总量最大,常规沟灌的次之,其中固定隔沟灌溉的小于交替隔沟灌溉的均值可达26 kg·hm-2。灌水量和施氮量相同时,交替隔沟灌溉的根区硝态氮等值线和常规沟灌的相似,沟内硝态氮含量基本沿垄的中心对称分布。(5)调亏灌溉与氮营养对盆栽玉米根区水氮有效性的研究表明,调亏灌溉根区中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介于非调亏灌溉的高水、低水处理之间。抽穗期结束时中下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施氮量、调亏时期对干物质和全氮累积量的影响显著。拔节期水分亏缺对干物质累积量影响最大。高氮苗期调亏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最佳的水氮组合为抽穗期亏水低氮处理。(6)调亏灌溉和氮素处理的盆栽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表明,水分亏缺导致了叶绿素含量降低,施氮量和叶绿素含量正相关。水分亏缺会使玉米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施氮会使脯氨酸含量略有减少。在水分亏缺条件下,根系活力降低,覆水后根系活力补偿效应明显。调亏灌溉可使玉米叶片的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升高,而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有所降低。施氮处理能保证叶片在抽穗期前的可溶性糖、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处于较高的水平。苗期亏水处理在覆水后各生理生化指标补偿效果较好,拔节期亏水处理的次之。高氮处理不宜在抽穗期调亏灌溉。最佳处理组合为苗期调亏低氮处理。(7)调亏灌溉和氮肥处理对石羊河流域春小麦群体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水对干旱区春小麦的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168 kg·hm-2、拔节期灌水90 mm、抽穗期灌水70 mm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施氮量对地上干物质和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影响显著;拔节期灌水为90 mm,施氮量为168 kg·hm-2时籽粒的氮素累积量最大。石羊河流域春小麦的最优灌水施氮模式为:施氮量为168 kg·hm-2,全生育期灌水4次,拔节期灌水为90 mm,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灌水均为60 mm。(8)调亏灌溉对石羊河流域春小麦根区水氮迁移和利用的研究表明,在春小麦拔节前各处理的根区土壤硝态氮累积主要集中在剖面0~40 cm处,其累积量都约为550 kg·hm-2。播后62天起高水处理的根区土壤硝态氮出现淋失,其硝态氮累积量是特低水处理在整个剖面上累积量的0.76倍。收获时根区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特低水处理>低水处理>中水处理>高水处理。当水资源严重匮乏时,春小麦全生育期补灌360~280 mm可以保证有较高的产量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试验方案设计
  • 2.0 研究内容
  • 2.1 技术路线流程图
  • 2.2 试验概况
  • 第三章 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对玉米根区水氮迁移和利用的影响
  • 3.0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交替隔沟灌溉和施氮对玉米根区水氮迁移和利用的影响
  • 4.0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隔沟灌溉条件下不同根区施氮对玉米根区水氮迁移和利用的影响
  • 5.0 引言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不同沟灌模式和施氮对玉米群体水氮利用及根区水氮迁移的影响
  • 6.0 引言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调亏灌溉与氮营养对玉米根区水氮有效性的影响
  • 7.0 引言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3 讨论
  • 7.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玉米生理特性对调亏灌溉和氮营养的响应
  • 8.0 引言
  • 8.1 材料与方法
  • 8.2 结果与分析
  • 8.3 讨论
  • 8.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调亏灌溉和氮肥处理对石羊河流域春小麦群体水氮利用的影响
  • 9.0 引言
  • 9.1 材料与方法
  • 9.2 结果与分析
  • 9.3 讨论
  • 9.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调亏灌溉对石羊河流域春小麦根区水氮迁移和利用的影响
  • 10.1 材料与方法
  • 10.2 结果与分析
  • 10.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结论与讨论
  • 11.1 主要结论
  • 11.2 创新点
  • 11.3 论文不足之处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冬小麦垄作交替隔沟灌溉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3)
    • [2].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夏玉米生理特性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05)
    • [3].夏玉米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农田蒸发蒸腾的试验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5)
    • [4].交替隔沟灌溉对玉米耗水规律及其产量的影响[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03)
    • [5].交替隔沟灌溉下玉米根长密度分布及水分利用[J]. 灌溉排水学报 2012(06)
    • [6].交替隔沟灌溉对春播高粱光合特性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12)
    • [7].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玉米群体水氮利用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1(05)
    • [8].交替隔沟灌溉与施氮量对日光温室黄瓜光合作用、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9)
    • [9].温室番茄生态指标对隔沟灌溉水氮耦合的响应[J]. 节水灌溉 2012(10)
    • [10].甜椒交替隔沟灌溉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节水机理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03)
    • [11].交替隔沟灌溉和施氮对玉米根区水氮迁移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07)
    • [12].交替隔沟灌溉对温室黄瓜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01)
    • [13].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对甜椒农田蒸散特征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2)
    • [14].吉林半干旱区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水分变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2(05)
    • [15].交替隔沟灌溉下施肥方式对高粱产量及氮素利用率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2(04)
    • [16].局部灌水条件下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17].灌水方式对玉米根系生长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4(08)
    • [18].隔沟灌溉下水肥供应频率对芥菜生理与镉富集特性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 2017(11)
    • [19].交替隔沟灌溉与施氮量对日光温室土壤pH、EC值及黄瓜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14(01)
    • [20].3种灌水方式对茄子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08)
    • [21].水氮耦合对温室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节水灌溉 2014(12)
    • [22].灌溉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1(05)
    • [23].水氮耦合对隔沟灌溉温室番茄品质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7(08)
    • [24].咸淡水交替隔沟灌溉对土壤盐分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8(06)
    • [25].不同灌溉方式下丛枝菌根对玉米产量及籽粒氮素含量的影响[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4(04)
    • [26].地面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7(04)
    • [27].不同沟灌方式对棉花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01)
    • [28].土壤重金属污染下芥菜与苋菜间作修复特性对水肥一体隔沟灌溉响应[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6(08)
    • [29].沟灌方式和肥料运筹对甜糯玉米产量、品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16(10)
    • [30].交替隔沟灌溉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的水氮耦合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01)

    标签:;  ;  ;  ;  ;  

    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根区水氮迁移和高效利用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