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

美国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

论文摘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推到了极致,从而大大增加了因果关系认定的难度。按美国法因果关系判断的通说,采取“两分法”: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是用于探讨被告行为是否实际上为损害发生的原因,若没有被告的行为,损害是否仍将发生;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是属于法律政策的考量,主要是以限制被告责任来达到公平、正义、社会需求以及法律规范的目的。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又称事实原因,许多学者试图给事实原因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或者描述它所服务的侵权行为法律目的。马龙和格林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他们的学说成为了当代美国侵权行为法的基础。格林教授提出“义务—危险分析”理论,将广义的因果关系被分为两部分:事实原因(狭义的因果关系)和义务。虽然同为义务—危险分析的拥护者,马龙不同意格林事实原因的分析以及他的推论,马龙认为因果关系并非纯粹的事实问题,它需要政策的介入。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事实原因是否包括政策因素。笔者认为完全将价值判断从事实中剥离出来是不现实的,但是格林的分离原因理论是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有利于实践操作。这不是让实验者们忽视政策的限制,而是说政策和事实应该被分开,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应该绝对地避免政策的介入。事实原因的判断标准包括:第一,“若无,则不”规则即美国法上的"but for rule",也称为必要条件理论。是指“若无被告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则损害将不会发生,该行为即为损害的原因。反之,若无被告的行为,损害仍会发生,则被告的行为并非损害的原因。”第二,实质因素理论,是指“被告的侵权行为对于损害的发生必须为一项实质因素,如果即使行为人不存在过失,该伤害也会发生,则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不是造成他人受伤害的实质因素。”第三,复合原因理论,也称为充分条件的必要因素理论。所谓充分条件是指复合原因互相作用而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生,但任何一个原因对于结果的发生仅为可能性。如甲乙共同作用而导致了丙,分开来看甲可能但不一定引起丙,乙可能但不一定引起丙,但甲乙共同作用则导致了丙这一结果的产生。第四,市场份额理论,这一理论适用于产品责任,若原告能证明造成其损害的产品出自某个制造商时,该制造商即成立侵权责任。但如果生产同类产品的制造商过多导致原告无法确定特定的制造商时,美国多数法院的方法是按照该产品各个制造商所占市场份额来确认责任。第五,减少有利机会理论,该理论专门适用于医疗纠纷案件,是实质因素理论的一个分支。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又称最近原因,该理论为责任设立了边界。虽然对其定义仍然众说纷纭,但是对它的准确理解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内容:第一,近因必为事实原因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要为近因必须先满足事实原因的判断准则;第二,近因必包含有价值判断,该价值判断主要是指对于美国侵权行为法法律政策的考量,并且这一考量贯穿始终,是最根本的内容;第三,由法律政策考量而衍化出的近因判断准则。法律政策是指同公共利益和社会根本问题相关,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或团体的总体目标,目的是使团体成员的社会、经济或政治福利得以整体提升,即使这样可能会导致对个人权利的限制,政策也会被贯彻。本文从法律责任的不同根据;限制责任的那些因素;诉讼中因果关系问题的表达程式;对这样的事项证明责任的负担几个方面论述政策影响责任的方法。最近原因的判断标准分为:第一,直接结果规则,也称直接原因规则,包含两层意思:①行为人只对直接引起损害结果的行为负责,这意味着行为和结果之间不能有替代因素出现;②只要该行为直接引起损害后果,无论该结果是否可以预见,该行为都是损害结果发生地近因。直接结果规则现在多用于故意侵权案件,其他案件中大部分法院在考量因果关系和确认责任时还是以可预见性规则为标准。第二,可预见性规则,指行为人作为有正常智力和谨慎的人应当合理地预见到它的过失行为会造成对他人的危险(无论是由于事件或类似情况造成),行为人自己相信会发生什么或行为人预见由于他造成的危险情况会造成怎样的损害,则不予考虑,不法行为人不对只是可能产生的结果承担责任,而只对依普通或通常经验判断可能产生的结果承担责任。本文从可预见性规则的内容及意义、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在介入原因中的作用三方面分别论述。要讨论近因就不得不提到远因,近因理论相当于在众多事实原因中对选出符合其标准的法律原因,也即对责任进行限制,而远因原则则相当于在近因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制责任。远因原则的基础为普通法系的无过错即无责任原则,其顾名思义即为某一行为相较于那个“最近的”原因对于损害结果是间接的、不可预见的、“遥远的”,实质是在近因原则排除的基础之上,对于侵权责任作出进一步的限制,再通过价值判断等方式排除其认定为“遥远的”联系,最终得出最近的法律上的原因。该原则是法律政策在因果关系理论中的集中体现,其对政策的选择主要体现在排除独立的介入因素(原告所受损害与被告行为之间)、避免对同一损害进行多重赔偿、避免过于大量的诉讼、排除间接经济损失四方面,另外本文还通过“不受欢迎的被告”作为实际案例分析上诉四方面。最后,本文提出美国法中因果关系理论的两分法、事实原因和法律原因的判断标准、远因原则对于法律政策的选择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 第一节 格林和马龙的学说
  • 第二节 事实原因的判断标准
  • 第二章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 第一节 近因制度中的政策考量
  • 第二节 最近原因的判断标准
  • 第三章 远因原则
  • 第一节 远因原则的历史
  • 第二节 远因原则的功能
  • 第三节 远因原则的挑战——远因原则与"不受欢迎的"被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疫学因果关系理论中国化之否定[J]. 法商研究 2020(03)
    • [2].侵权行为法之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实证化分析[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4)
    • [3].论疫学因果关系理论在环境污染犯罪中的适用——基于130份刑事判决书的定量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日本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变迁及其借鉴[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11)
    • [5].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理论探讨[J]. 法制博览 2016(16)
    • [6].客观归责理论与因果关系理论的关系梳理[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0)
    • [7].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规范化考察[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8].共同侵权体系因果关系理论的实证考察[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9].试论客观归责理论与因果关系理论[J]. 法制与社会 2013(23)
    • [10].俄语指称研究的新因果关系理论[J]. 中国俄语教学 2011(04)
    • [11].论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以“天价公益诉讼案”为例[J]. 法制博览 2017(07)
    • [12].浅析英美法系侵权因果关系理论[J]. 知识经济 2010(15)
    • [13].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展开[J]. 中国法学 2008(01)
    • [14].论我国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构建[J]. 山东社会科学 2011(12)
    • [15].因果关系理论的实务立场与客观归责理论的适用[J]. 中国检察官 2019(14)
    • [16].外国刑法中因果关系理论的比较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14(04)
    • [17].日本疫学因果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环境刑事司法的借鉴[J]. 刑法论丛 2010(01)
    • [18].英美法系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再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09(08)
    • [19].论刑法因果关系的浮游性及解决方法——以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与客观归责理论的相互批判为视角[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0].国家赔偿责任中因果关系认定各学说理论综述——以多元化因果关系理论规则的提出为视角[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3)
    • [21].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在医疗损害鉴定中的运用[J]. 法医学杂志 2020(05)
    • [22].客观归责与传统因果关系理论运用评析——以具体案例为视角[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5)
    • [23].侵权责任法因果关系理论之修正——对因果关系“二元论”的反驳[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4].归责限制下的归因论——条件说的规范性改造[J]. 贸大法律评论 2017(00)
    • [25].浅析相当因果关系[J]. 法制与社会 2012(12)
    • [26].刑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的梳理及案例检视[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27].客观归责理论之辨析[J].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4(04)
    • [28].我国刑法因果关系认定之出路[J]. 法制博览 2015(15)
    • [29].我国侵权责任法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构建[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12)
    • [30].对休谟因果关系理论的思考[J]. 济宁学院学报 2009(04)

    标签:;  ;  ;  ;  

    美国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