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人际传播研究

乡村社会人际传播研究

论文摘要

近代乡村社会变迁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乃至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下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乡村社会也在建构新的社会结构下开始着转型。1987年以来,乡村社会确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被有效的推进。同时,中国乡村社会近50年的发展和变迁由于其历史背景和社会系统在不同区域的复杂性,因由不同区域的文化特性和社会组织形式而显现着不同特色。如何认识这些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影响,不同学科都从自身角度出发作出过探索和回答。传播在乡村社会发展与变革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乡村社会的变迁历程中,传播一直贯穿其中,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人际传播作为人类交往最基本的传播方式,在我国乡村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土壤,乡村人际传播是乡村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社会关系的承载和枢纽,也是乡村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下多级传播的重要组成。结合乡村社会的传播现状来看,虽然现代传媒的影响日趋广泛,但在乡村社会影响最直接、出现最频繁的仍是人际传播。本研究本着对乡村人际传播的关注和探索,通过对湖北省谷城县堰河村个案的实地调查,从社会关系的视角阐述乡村人际传播及现象,以人际传播基本要素的梳理和确定为起点,通过乡村人际传播的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内容及媒介这些基本要素的考察与分析,分类阐述各个要素的分类、属性及作用,从而结合堰河村社会关系及变迁的背景,描述乡村人际传播的信息流动特点。最终以各种信息在乡村社会中的传递为线索,总结堰河村人际传播的基本模式。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的目的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人际传播理论发展的研究
  • 1.2.2 人际传播定义的研究
  • 1.2.3 人际传播理论视角的研究
  • 1.2.4 人际传播模式的研究
  • 1.2.5 我国乡村人际传播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理论依据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 1.4 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收集方法
  • 1.4.2 资料分析方法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1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 1.5.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 1.5.3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 1.6 调查地简介
  • 2 人际传播与乡村社会
  • 2.1 人际传播的关系视角
  • 2.2 乡村社会关系
  • 2.2.1 传统乡村社会关系特征
  • 2.2.2 乡村社会关系的嬗变
  • 2.3 堰河村社会资源与社会关系
  • 2.3.1 堰河村政治结构
  • 2.3.2 堰河村社会经济
  • 2.3.3 堰河村文化生活
  • 2.3.4 堰河村社会关系
  • 2.4 乡村人际传播与社会关系
  • 2.4.1 乡村人际传播是在乡村社会关系中展开的
  • 2.4.2 乡村人际传播受乡村社会关系的影响
  • 2.4.3 乡村人际关系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沟通平台
  • 3 堰河村人际传播基本要素考察
  • 3.1 堰河村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者
  • 3.1.1 乡村外部的信息传播者
  • 3.1.2 乡村内部的信息传播者
  • 3.2 堰河村人际传播受传者
  • 3.3 堰河村人际传播信息内容
  • 3.3.1 政治参与信息
  • 3.3.2 经济信息
  • 3.3.3 科技信息
  • 3.3.4 日常生活信息
  • 3.4 堰河村人际传播的媒介
  • 4 堰河村人际传播中的信息流动与传播模式
  • 4.1 堰河村人际传播中的信息流动特点
  • 4.1.1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结点
  • 4.1.2 乡村人际传播中的信息流动依赖人际关系网络
  • 4.1.3 日常生活信息沿着人际网络关系无目的性扩散
  • 4.1.4 人际传播中的"信息孤岛"现象
  • 4.2 堰河村人际传播模式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转型期乡村社会的礼治与法治[J]. 中国乡村发现 2017(01)
    • [2].中国乡村社会的百年演进[J]. 中国乡村发现 2016(05)
    • [3].微天下[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21)
    • [4].两个傻子的乡村[J]. 视野 2017(10)
    • [5].集体化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J]. 开放时代 2017(05)
    • [6].性别不公:今日中国乡村社会观察的一个新视角[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04)
    • [7].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的人际信任——基于三省四村庄的实证研究[J]. 道德与文明 2013(04)
    • [8].脱贫攻坚实践与中国乡村社会重建——以滇西边境彝族贫困社区功能性社会重建为例[J]. 开放时代 2020(06)
    • [9].论个体化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建设[J]. 探索与争鸣 2014(01)
    • [10].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转型[J]. 东岳论丛 2013(02)
    • [11].应星的《“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出版[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12].个人与结构关系平衡的可能——读《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3].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关系变迁[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3)
    • [14].理解转型中国乡村社会的新视角——读懂《后乡土中国》[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15].《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与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 2014(03)
    • [16].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乡村社会秩序的演变和趋势[J]. 农业经济 2020(06)
    • [17].关系网络视角下的中国乡村社会关系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 社会工作(上半月) 2010(12)
    • [18].中国乡村社会的百年变迁[J]. 江汉论坛 2015(01)
    • [19].中国乡村社会灰色群体索引[J]. 犯罪研究 2015(05)
    • [20].“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共党史研究 2014(03)
    • [21].学术发展与跨越:抗争政治理论的本土化尝试 读《“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J]. 社会 2013(01)
    • [22].民国乡约再造实践中的乡贤(上)[J]. 中国社会工作 2020(10)
    • [23].村庄传统: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一个视角[J]. 人文杂志 2008(01)
    • [24].治道的变革——也谈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权建设[J]. 探索与争鸣 2008(09)
    • [25].中国乡村社会协商自治传统及其现代化[J]. 社会治理 2020(04)
    • [26].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治理体系创新[J]. 教学与研究 2018(08)
    • [27].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变革与秩序建构——基于高柏镇的实地调查与思考[J]. 兰州学刊 2018(11)
    • [28].当前中国乡村社会面临着一种“底层冤化”的风险[J]. 当代社科视野 2012(04)
    • [29].权力与信任:基于中国乡村社会的考察[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 [30].近百年来富农问题研究述评[J]. 安徽史学 2008(03)

    标签:;  ;  ;  

    乡村社会人际传播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