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 ——以《豳风》、《秦风》为中心

《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 ——以《豳风》、《秦风》为中心

论文摘要

本课题的目的是探讨《诗经》十五《国风》中的《豳风》、《秦风》的地域性。具体而言,就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产生于关陇一带的《豳风》、《秦风》所蕴含的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诗歌作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地域性,即诗歌的地域风格。通过这一过程,明确《豳风》、《秦风》这两种处于同一文化区即河渭文化区的文化和艺术产品在地域文化和艺术方面的相异性、相近性,或相通性,从而探讨上古诗歌所反映的上古文化生态和艺术生态的和而不同的存在状态和演变动向。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可以揭示商秦之际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事实。以中国古代汉语诗歌的源头《诗经》为对象,研究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有益于明确中华文化的发生、发展、成熟和演变历程,有益于明确中国文学的地域分布及其地域性的演变过程。其次,有利于促使中国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进一步向完整和完善迈进。《国风》的地域性研究虽然历来不乏其人,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蔚然大观,但总体而言是零星的、不系统的、不深入的,本课题有助于《国风》的地域性研究走向整体化、系统化。其三,对文学地理学、文学文化学、文学风格学的建构有一定的意义。从理论认识层面看,探讨《国风》地域性这一文学现象,将其地域性形成的地理因素、人文因素解析出来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对现有的文学地理学、文学文化学、文学风格学的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和成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豳风》、《秦风》正是从微观研究逐步走向宏观研究、从具体研究走向抽象研究、从实践走向理论的重要一步。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着重介绍本课题的缘起、学术价值、理论前提及创新性;第二部分以对《豳风》的地域性展开研究。着重研究豳地的历史地理环境、《豳风》中所蕴含的周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文化,以及诗歌的主旨、题材、风格所呈现的地域性;第三部分对《秦风》的地域性进行研究,着重研究秦地的历史地理环境、《秦风》所体现的秦人的物质文化、意识文化,以及《秦风》的主旨、题材、风格所呈现的地域性;第四部分对同在河渭文化区的《豳风》、《秦风》的地域性的区别与统一性进行研究。并从《豳风》、《秦风》地域性研究中提炼出适合于构建文学地理学、文学风格学的部分概念和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诗经》十五“国风”的地域性的整体研究提出展望。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三 本课题所涉及的基本的概念及使用语境
  • 四 本课题提出的学术背景
  • 五 本课题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豳风》地域性考论
  • 第一节 “豳”地及其《豳风》产生地考辨
  • 一 《豳风》之“豳”地望考述
  • 二 《豳风》为豳地土风辨正
  • 第二节 历史地理视野下的豳地
  • 一 先周时期周人的迁徙历史
  • 二 历史时期豳地优越的自然环境
  • 三 世代传承和发展的农业文明
  • 第三节 周人精神文化及文化性格
  • 一 以民为本和以农为本的思想
  • 二 敬重诫慎天时的文化心态
  • 三 周人礼制文化对周人中和民性形成的影响
  • 四 对室家完整的高度重视
  • 五 等级制度与尊尊心理
  • 第四节 《豳风》的主旨
  • 一 农村生活的艰辛和欢乐
  • 二 战士们战后归途的翩跹情思
  • 三 政治领袖的热情赞美
  • 四 对室家安危的极度忧虑
  • 五 对婚媒礼的高度肯定
  • 第五节 《豳风》的题材选择和风格之美
  • 一 全景式的农村景观
  • 二 领袖周公与东征平叛
  • 三 古朴淳厚的境界美
  • 四 真挚婉恻的情趣美
  • 五 中和平正的格调美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秦风》地域性考论
  • 第一节 历史时期秦人的地理环境及《秦风》依托的物质文化
  • 一 早期秦人的迁徙简史
  • 二 历史时期关陇一带的气候变化
  • 三 秦地富饶的自然资源
  • 四 形势便利造就的秦国军事优势
  • 五 秦陇地理环境变化对秦民族关系的影响
  • 六 马在秦人历史与现实生活中重要地位
  • 第二节 秦人精神文化的地域性考论
  • 一 多重因素下产生的尚武风气
  • 二 地缘政治下的精神迸发
  • 三 轻礼重利思想的文化因缘
  • 四 雄壮凌厉的视觉审美趣味及其成因
  • 五 悲慨高昂的音乐
  • 第三节 《秦风》的主旨
  • 一 对民族精英的热情讴歌
  • 二 战争中对将士斗志的鼓舞
  • 三 坚韧的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无奈
  • 四 政治失意后的忧怨情怀
  • 五 人伦真情的自然流露
  • 第四节 《秦风》的题材选择和风格之美
  • 一 独特的文学地理景观
  • 二 彰显尊崇的贵族世界
  • 三 诗歌之“气”的地域性诠释
  • 四 深婉悲慨的艺术情调
  • 五 铺排与劲壮之“势”
  • 本章小结
  • 总结
  • 一 诗歌地域性的形成因素、表现因素及其丰富多样性
  • 二 地域性是绝对的差异性和相对的同一性的统一
  • 三 本课题的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著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豳风中的庆阳(散文)[J]. 豳风论丛 2015(00)
    • [2].《豳风》文图与诗赋传统的演变[J]. 文艺研究 2019(07)
    • [3].《诗·豳风·七月》诗性观照下的时间意识[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06)
    • [4].颐和园豳风桥[J]. 工会信息 2017(06)
    • [5].元代重农思想与《豳风图》的创作[J]. 农业考古 2015(04)
    • [6].豳风庆阳(组诗)[J]. 豳风论丛 2016(00)
    • [7].稿约、撰写要求及体例[J]. 豳风论丛 2016(00)
    • [8].听《诗经》[J]. 中华文化画报 2017(09)
    • [9].《豳风·东山》与意向的升沉——现象学与诗歌的建构尝试[J]. 大观(论坛) 2020(03)
    • [10].“好绘豳风答升平”——明代《豳风图》谫论[J].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8(01)
    • [11].关于《豳风·七月》中的几个历法问题[J]. 作家 2011(24)
    • [12].潮汕的《豳风七月》图[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3].《豳风·七月》所见西周农村聚落社会阶层及其特点[J]. 社会科学战线 2019(12)
    • [14].“鸱鸮”者何?——从“鸱鸮”意象出发试释《豳风·鸱鸮》一诗主旨[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5)
    • [15].《诗经·豳风》源于鲁地略考[J]. 文学评论丛刊 2012(02)
    • [16].中国“过年日子”的历史轨迹——兼论《豳风·七月》折射的春节法定节假日的历史传承[J]. 文化遗产 2011(02)
    • [17].《诗经·豳风·七月》三辩[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1(02)
    • [18].论《豳风·七月》中的陇东民俗特征[J]. 甘肃高师学报 2010(03)
    • [19].《豳风·七月》的作者新探[J]. 安康学院学报 2009(02)
    • [20].《豳风图赋》与“古诗之流”[J]. 古典文学知识 2019(01)
    • [21].《豳风·七月》是一首“抒情的民间诗歌”[J]. 江海学刊 2013(05)
    • [22].绘繁复之景 造淳朴之境——《豳风·七月》的诗境艺术[J]. 名作欣赏 2011(14)
    • [23].《豳风·七月》作者身份考[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04)
    • [24].《豳风·七月》题旨辨析[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 [25].谈《诗经·豳风·东山》的几个问题[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6)
    • [26].《豳风·七月》中的时间结构与时间意识[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7].上古时代的和谐生活画卷——浅析《诗经·豳风·七月》[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5(07)
    • [28].《豳风·七月》中蕴藏陇东民俗发微[J]. 黑河学院学报 2013(05)
    • [29].《诗经·豳风·七月》周代风俗之缩影[J].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 [30].从《豳风·七月》看先周主体意识[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9)

    标签:;  ;  ;  ;  ;  ;  

    《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 ——以《豳风》、《秦风》为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