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松口蘑种群生物学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长白山区松口蘑种群生物学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论文摘要

通过对长白山区松口蘑的分布及生态环境的调查,在松花湖周边蛟河的青背、松江等乡镇和海青林场及辽宁凤城等地发现松口蘑新产区;调查分类记载的结果,证实松口蘑的近缘种栎松口蘑在长白山区的存在,其主要分布在安图县的石门、亮兵、福兴等地,龙井、三合、智新也有分布,发生季节比松口蘑早10天左右。松口蘑组织分离研究结果表明,菌褶为最佳分离部位,分离成活率最高时达100%,且山楂-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养基为最佳分离培养基。对栎松口蘑进行组织分离研究结果,菌褶为最佳分离部位,分离成活率最高为50%,而其他部位仅为10%-15%。菌株生长适宜培养基筛选结果,长白山区松口蘑菌株和昆明松口蘑菌株适宜培养基是猕猴桃-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养基;长白山区栎松口蘑菌株适宜培养基是猕猴桃-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养基、山楂-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养基和菠萝-黑木耳菌丝麦麸浸汁培养基。通过对长白山区松口蘑种群子实体解剖特征观察结果,松口蘑菌褶的菌髓中菌丝排列属于两侧型,而栎松口蘑菌褶的菌髓中菌丝排列属于近规则至规则型。不同地理来源的松口蘑菌株的显微结构特征无明显差异,均由有隔膜的丝状菌丝组成,无锁状联合。对松口蘑与栎松口蘑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比较结果,除栎松口蘑粗蛋白含量比松口蘑较高外,其他营养成分含量两者间无明显差异;松口蘑与栎松口蘑子实体含有K、Ca、Na、Mg、Cu、Fe、Zn、Mn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其中栎松口蘑除铁含量较低外,其余含量均比松口蘑高;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含量在松口蘑与栎松口蘑之间差异不大。对松口蘑和栎松口蘑子实体及其分离物和菌丝培养过程当中常常出现的相关分离物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除了生长缓慢的菌丝是其子实体的纯培养物外,其他均不是,并且它们的解剖结构特征也与纯培养物有较大的差异。经本研究筛选的松口蘑特异性的RAPD标记(引物OPA16和OPA20)和根据引物OPA20特异性片断克隆、测序和引物设计建立的SCAR标记可以准确、快速鉴别松口蘑,从而对提高松口蘑的品质和价格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为了探讨松口蘑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对长白山区的松口蘑、云南松口蘑和日本松口蘑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松口蘑之间有较高的相似性,支持它们是一个物种下的不同居群。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或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松口蘑的分类地位
  • 1.2.2 松口蘑的地理分布
  • 1.2.3 松口蘑的生态环境
  • 1.2.4 松口蘑的形态特征
  • 1.2.5 松口蘑的成分分析研究
  • 1.2.6 松口蘑菌丝体分离培养
  • 1.2.7 松口蘑人工驯化栽培研究进展
  • 1.2.8 分子标记在真菌遗传育种中应用
  • 2 长白山区松口蘑种群分布及生态环境调查
  • 2.1 长白山区松口蘑的分布及生态环境调查
  • 2.1.1 长白山区松口蘑的分布
  • 2.1.2 长白山区松口蘑的生态环境调查
  • 2.2 长白山区栎松口蘑的分布及生态环境调查
  • 2.2.1 长白山区栎松口蘑的分布
  • 2.2.2 长白山区栎松口蘑的生态环境调查
  • 2.3 本章小结
  • 3 长白山区松口蘑种群组织分离研究
  • 3.1 松口蘑组织分离优选部位研究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讨论与结论
  • 3.2 栎松口蘑组织分离优选部位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与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4 长白山区松口蘑种群适宜培养基筛选
  • 4.1 几种选择性培养基对松口蘑菌丝生长影响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3 讨论与结论
  • 4.2 不同真菌浸汁培养基对松口蘑菌丝生长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3 讨论
  • 4.3 不同果汁培养基对不同松口蘑菌株菌丝生长影响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与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5 长白山区松口蘑种群解剖学研究
  • 5.1 长白山区松口蘑种群的子实体解剖观察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1.3 讨论与结论
  • 5.2 不同松口蘑菌株显微结构观察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结果与分析
  • 5.2.3 讨论与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6 长白山区松口蘑与栎松口蘑营养成分比较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松口蘑与栎松口蘑子实体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 6.2.2 松口蘑与栎松口蘑子实体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
  • 6.2.3 松口蘑与栎松口蘑子实体维生素含量
  • 6.3 讨论与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7 长白山区松口蘑种群DNA鉴定研究
  • 7.1 长白山区松口蘑与栎松口蘑及其分离物的RAPD分析
  • 7.1.1 材料与方法
  • 7.1.2 结果与分析
  • 7.1.3 讨论与结论
  • 7.2 长白山区松口蘑与栎松口蘑RAPD标记和SCAR标记
  • 7.2.1 材料与方法
  • 7.2.2 结果与分析
  • 7.2.3 讨论与结论
  • 7.3 松口蘑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 7.3.1 材料与方法
  • 7.3.2 结果与分析
  • 7.3.3 讨论与结论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栎松口蘑研究进展[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9(02)
    • [2].长白山区栎松口蘑的分布及生态环境调查初报[J]. 食用菌 2009(06)
    • [3].松口蘑活性物提取工艺研究及其安全功效评价[J]. 日用化学工业 2014(08)
    • [4].宽甸东部山区傻松口蘑生长环境的调查[J]. 辽宁林业科技 2014(02)
    • [5].日本加强对中国产松口蘑及其加工品的监控检查[J]. 中国食用菌 2008(06)
    • [6].松口蘑(松茸):日本人眼中的“食用菌之王”[J]. 科学世界 2014(01)
    • [7].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菌塘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J]. 生态学杂志 2015(01)
    • [8].滇西北松口蘑菌塘的生态因子调查[J]. 食用菌学报 2011(01)
    • [9].松口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J]. 分析科学学报 2008(06)
    • [10].长白山区栎松口蘑母种培养基优化试验[J]. 食用菌 2009(02)
    • [11].林芝松口蘑与红菇蜡伞子实体香气成分比较[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06)
    • [12].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松口蘑发酵醪中挥发性化合物[J]. 食品科技 2013(12)
    • [13].松口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林副特产 2009(04)
    • [14].赤松病虫害防治[J]. 中国林副特产 2016(04)
    • [15].林芝松口蘑抗肿瘤组分的筛选[J]. 食用菌学报 2017(02)
    • [16].云南产松口蘑17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及评价[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07)
    • [17].松口蘑的经济价值及可持续应用[J]. 青海草业 2011(03)
    • [18].基于气候特征的中国松口蘑分布规律分析及适生性评估[J]. 食用菌学报 2015(03)
    • [19].中国三省松口蘑遗传多样性分析[J]. 食用菌学报 2012(01)
    • [20].林芝地区松口蘑营养成分[J]. 食用菌学报 2011(02)
    • [21].培养基组成对松口蘑发酵醪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J]. 北方农业学报 2016(05)
    • [22].不同产地松茸中氨基酸含量测定及比较[J]. 营养学报 2019(05)
    • [23].中国林业专利选摘[J]. 林业科技开发 2008(03)
    • [24].松口蘑利用淀粉的确证[J]. 食用菌 2011(05)
    • [25].松口蘑深层发酵培养基的选择[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26].松口蘑子实体和菌丝体提取多糖的成分比较[J]. 中国酿造 2008(22)
    • [27].松口蘑应用研究进展[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4(10)
    • [28].桦褐孔菌与松口蘑菌粉降血糖作用的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9(02)
    • [29].松口蘑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J]. 辽宁林业科技 2008(02)
    • [30].食用菌种类及特性[J]. 北方园艺 2013(13)

    标签:;  ;  ;  ;  ;  ;  

    长白山区松口蘑种群生物学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