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提”的词汇语法化

“别提”的词汇语法化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现代汉语中“别提”的词汇语法化过程。在考察大量语料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别提”的共时表现和历时演变,并试图运用词汇化、语法化和话语标记等理论,对“别提”的发展动因和演变机制做出相应的解释。文章首先对“别提”的共时表现进行分析。在现代汉语中,处在线性相邻位置上的“别”和“提”共有五种表现形式。其中,两种非词形式分别是表示“不要提”的短语“别提1”和具有话语标记功能的句法结构“别提了”;三种成词形式是动词“别提2”、不完全副词“别提3”具有连词倾向的“别提4”。其中,表示“不用提了”的动词“别提2”又根据它的出现语境的不同分为“别提2a”和“别提2b”;不完全副词“别提3”因其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而且总是与“多X了”共现,形成“别提多X了”的构式形式,我们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将它定性为“构式成分”;“别提4”处于由动词向连词发展的连续统中,我们从它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将其定性为“具有连词倾向”的词。然后对“别提”的历时演变做推想和论证。我们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前提下认为“别提”的最初用法出现在明代中后期,为了证实这一推断,我们还分别论证了否定副词“别”及言说义动词“提”的形成时间及演变过程。对于五个“别提”的演变过程来说,我们认为有三条演变路径:一是由短语“别提1”词汇化为动词“别提2a”,然后语法化为构式成分“别提3”;二是由短语“别提1”词汇化为动词“别提2b”,然后语法化为具有连词倾向的“别提4”;最后一条演变路径是由短语直接发展出话语标记“别提了”的用法。我们在构想“别提”的三条演变路径的同时,还介绍了促使“别提”发生演变的动因和机制。作为口语中经常出现的形式,“别提”的衍生过程应当受到关注,这不仅可以为历时状态中观察语言的变异、揭示汉语词汇演变的内在规律提供个案,同时也可以为解释共时现象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致力于揭示“别提”的共时表现、演变过程、发展的动因与机制,希望能为汉语的词汇演变规律提供个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课题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标
  • 二、研究现状
  • (一)“别提”的研究现状
  • (二)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 三、论文说明
  • (一)研究的理论、方法
  • (二)语料来源说明
  • 第二章“别提”的共时分析
  • 一、短语“别提1”的共时分析:
  • (一)“别提1”的共时表现
  • (二)“别提1”的性质判定
  • 二、动词“别提2”的共时分析:
  • (一)“别提2”的共时表现
  • (二)“别提2”的性质判定
  • 三、构式成分“别提3”的共时分析:
  • (一)“别提3”的共时表现
  • (二)“别提3”的性质判定
  • 四、连词化倾向“别提4”的共时分析:
  • (一)“别提4”的共时表现
  • (二)“别提4”的性质判定
  • 五、话语标记“别提了”的共时分析:
  • (一)“别提了”的性质判定
  • (二)“别提了”的共时表现:
  • (三)话语标记“别提了”与短语“别提了”的区别
  • 六、小结
  • 第三章“别提”的历时演变构想
  • 一、否定副词“别”的来源与演变
  • (一)元代
  • (二)明代
  • (三)清代
  • 二、动词“提”的衍生与发展
  • (一)先秦
  • (二)西汉
  • (三)宋代
  • 三、“别提”的历时演变构想
  • (一)“别提”的首次出现
  • (二)“别提”的三条演化路径
  • 1.路径1:从“别提1”到“别提2a”到“别提3”
  • 2.路径2:从“别提1”到“别提2b”到“别提4”
  • 3.路径3:从“别提1”到“别提了”
  • 四、小结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泛义动词“弄”的用法分析[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0(02)
    • [2].英汉存现动词事件类型、语法体和存现构式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01)
    • [3].动词语义与论元结构的二语习得[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0(01)
    • [4].武汉,春天里的一枚动词[J]. 金融博览 2020(03)
    • [5].跨语言视角下动词复制结构的句法推导[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03)
    • [6].从致使动词到目的连词——海外华语中“俾”字句的来源及演变[J]. 语言科学 2020(03)
    • [7].类型学视野下的朝鲜语多动词结构研究[J]. 民族语文 2020(03)
    • [8].白山方言动词特殊小类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09)
    • [9].从动词的角度分析“V+了”中“了”的语法意义[J]. 才智 2019(02)
    • [10].藏语动词形态变化的还原研究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28)
    • [11].试论形式动词、代动词和泛义动词[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1)
    • [12].俄语反身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阐释[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04)
    • [13].探析补助动词“しまう”的用法转变——以江户时代到明治末期为主[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12)
    • [14].试论形式动词“造成”及其词汇化[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6)
    • [15].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探析[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04)
    • [16].位置变化动词与结果副词共起条件及动因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7(01)
    • [17].转述动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交际 2017(02)
    • [18].论“通顺”为感官动词翻译的主导策略[J]. 外文研究 2016(03)
    • [19].英语提升动词与控制动词的句法差异[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0].动词隐喻的多学科研究前沿[J]. 现代外语 2017(05)
    • [21].形式动词的共性特征与个体差异[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22].瞬间动作动词的确定和语义语法特征[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23].动词“给”对“与”的替换[J]. 殷都学刊 2016(02)
    • [24].汉译日中复合动词常见偏误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01)
    • [25].与“自己”搭配动词的分类及语义指向[J]. 大众文艺 2015(03)
    • [26].转述动词研究[J]. 科技资讯 2015(04)
    • [27].概念框架下毁灭类动词的变式分析[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03)
    • [28].自他对应动词“テイル”表示“结果状态”的习得研究[J]. 商洛学院学报 2015(03)
    • [29].春天是一个动词[J]. 兴趣阅读 2019(Z6)
    • [30].关于上古汉语给予动词的探讨[J]. 中华辞赋 2019(10)

    标签:;  ;  ;  ;  ;  

    “别提”的词汇语法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