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有机红外及可见电致发光

硅基有机红外及可见电致发光

论文摘要

本文系统地从实验上研究了硅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物理。主要利用多晶硅阳极研究了红外有机电致发光,并且制作了有效的硅基红外发射。在可见发光中,研究了以n硅为阴极的具有顶出光阳极结构的有机电致器件中n硅阴极电子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其次针对p硅阳极的空穴注入可调的特性,结合高效电子注入材料,发挥了p硅阳极用于有机电致发光的优势——空穴注入能力的易可调特性可以很好去匹配电子注入,从而实现高效的硅基有机发光。本文得到了一些有创新性的结果,主要有:1.在研究以硅为阳极的有机红外发光的器件中,我们选用铒金属络合物Er(acac)3掺入到电子注入层内,获得了硅基红外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为p-Si/ SiO2 / NPB / AlQ/ AlQ: Er(acac)3 /AlQ /Sm /Au。优化了有机材料Er(acac)3的掺杂浓度,并且研究了Er(acac)3对AlQ发光的淬灭作用。最后对红外发光机理做了探讨。2.在硅为阳极的有机红外发光器件中,由于Er(acac)3成膜性不理想,我们改用ErQ作为红外发光层,利用夹心结构即NPB/ ErQ /AlQ获得了红外电致发光,而且红外发射强度比之前提高了数十倍。针对红外的出光效率,对硅阳极进行一些改善。具体方法是,在玻璃上利用磁控技术生长一层超薄非晶硅,再利用金属诱导技术晶化成多晶硅。使用这层超薄的多晶硅层作为红外器件的出光阳极,获得了基于超薄多晶硅阳极的有机红外电致发光。该器件的效率比早期结构的器件效率高出两个量级。3.研究了基于n硅阴极的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利用低功函数金属Sm作为n硅阴极表面的修饰层来降低n硅表面的功函数,使之能有效注入电子,从而解决了n硅作为阴极的困难。器件结构为n-Si (cathode) / Au:Sb 2 nm / Sm 4 nm / AlQ 60 nm / NPB 60 nm / V2O5 10 nm/ Au 7 nm (anode)。研究发现,高的n硅表面电子浓度对器件效率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10-3 ?cm n-Si/Au:Sb为阴极的器件的功率效率是10 ?cm n-Si/Au为阴极的器件的功率效率的10倍。在优化V2O5的厚度之后,我们的n硅阴极器件的功率效率为0.8 lm/W,要高于先前报道的常规p硅阳极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对应值,约0.2 lm/W。4.制作和研究了不同电阻率的p硅基阳极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比较不同电阻率的p硅阳极的空穴注入能力和不同的电子注入能力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们这种p硅为阳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增强空穴的注入能力可以用降低p硅电阻率这种简单的办法来实现,从而达到匹配增强了的电子注入的效果。如果我们的器件是使用常规的AlQ作为电子注入传输层,那么最优的p硅电阻率是40 ?cm;如果器件是使用具有电子注入增强作用的n型掺杂Bphen作为电子注入传输层,那么最优的p硅电阻率下降到5 ?cm,对应的器件的最大功率效率从0.3增加到1.9 lm/W。这个数值比同样结构的ITO阳极对比器件的对应值1.4 lm/W还要高。我们预计,如果p硅阳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应用更加有效的电子传输材料,也即电子注入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的话,对应的优化p硅电阻率将进一步下降,同时可以预期一个更加高的功率效率值。这是p硅阳极相比于ITO阳极的一个优点。5.实现了一个基于有机发光的高效硅基光源。器件结构为p-Si (5 ?cm)/ SiO2(2nm)/ NPB / CBP: (ppy)2Ir(acac) / Bphen /Bphen: Cs2CO3 / Sm / Au.在这个器件中,超薄氧化硅钝化的p硅阳极提供了强空穴注入,n型掺杂的Bphen电子传输材料提供了强电子注入,有机磷光发光材料是高效的发光体,低功函数和高透过率的双层金属结构作为阴极。器件的启亮电压为3.2 V。最高的流明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达到69 cd/A and 62 lm/W,对应于12%的最大功率转换效率和17%的外量子效率。

论文目录

  •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硅基发光的意义
  • 1.2 目前硅基发光的几种主要途径
  • 1.3 硅基有机发光
  • 1.4 用于发光的有机材料的导电特性
  • 1.5 本实验室先前的硅基有机电致发光方面的工作
  • 第二章 以超薄多晶硅为阳极的红外有机电致发光
  • 2.1 有机红外器件的简单回顾
  • 2.2 超薄多晶硅以及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上的应用
  • 2.3 超薄多晶硅为阳极的红外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掺杂型的硅基红外有机电致发光
  • 3.1 掺杂型的硅基红外有机电致发光的设计和结构
  • 3.2 发光机理的探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 硅为阴极的具有倒置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
  • 4.1 硅为阴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困难以及研究现状
  • 4.2 N 硅为阴极的具有倒置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 硅阳极的空穴注入特性研究
  • 5.1 空穴注入能力可控的硅阳极研究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效率P 硅硅基有机电致发光
  • 6.1 磷光发光材料的介绍以及应用
  • 6.2 常规高效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
  • 6.3 高效率硅基有机电致发光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主要结论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电致发光屏的低损耗开关电源驱动技术研究[J]. 照明工程学报 2020(03)
    • [2].利用变温瞬态电致发光研究OLED载流子的输运机理[J]. 发光学报 2017(10)
    • [3].新型电致发光涂料问世 涂覆后通电发炫光[J]. 表面工程资讯 2014(06)
    • [4].不同微腔结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模拟[J]. 发光学报 2020(08)
    • [5].印刷电致发光技术在智能可穿戴产品上的应用[J]. 染整技术 2020(07)
    • [6].电致发光用于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失效模式分析(英文)[J]. 发光学报 2018(02)
    • [7].基于电致发光影像的太阳能电池瑕疵检测[J]. 发光学报 2013(10)
    • [8].基于电致发光效应的光学电压传感器[J]. 中国光学 2016(01)
    • [9].咔唑并噻唑类蓝色荧光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J]. 有机化学 2019(09)
    • [10].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11].采用瞬态电致发光研究磷光掺杂体系发光瞬时过冲的发射机理[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3)
    • [12].电致发光服装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J]. 大众文艺 2014(06)
    • [13].基于芴的蓝色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12(01)
    • [14].利用雪崩倍增过程在CH_3NH_3PbI_3中实现电致发光[J]. 中国金属通报 2018(08)
    • [15].无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器的老化工艺[J]. 现代显示 2008(09)
    • [16].光伏组件电致发光缺陷检测仪检测软件研究与开发[J].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8(12)
    • [17].低维钙钛矿产生强电致发光(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20(13)
    • [18].利用瞬态电致发光方法研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内部电荷行为[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10)
    • [19].有机小分子掺杂的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电致发光及其发射机制[J]. 半导体学报 2008(08)
    • [20].超小磁场下Rubrene电致发光磁效应的演化[J].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7(01)
    • [21].电流及温度应力对LED电致发光光谱特性的影响[J].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16(03)
    • [22].高功函数金属Al作阴极的高效率白光聚合物电致发光[J]. 广州化工 2011(14)
    • [23].基于激子阻挡层的高效率绿光钙钛矿电致发光二极管[J]. 物理学报 2020(03)
    • [24].电致发光细胞传感器及其分析应用[J]. 分析测试学报 2019(05)
    • [25].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电致发光与I-V特性研究[J]. 光电子·激光 2019(05)
    • [26].液晶性直线型共轭芳炔衍生物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J]. 应用化学 2018(04)
    • [27].电致发光成像在晶体硅电池和组件质量监测中的应用[J]. 阳光能源 2009(06)
    • [28].电致发光成像技术在硅太阳能电池隐性缺陷检测中的应用[J]. 发光学报 2011(04)
    • [29].9,9-二辛基聚芴-苯并噻二唑交替共聚物的绿光偏振电致发光[J]. 物理学报 2009(03)
    • [30].无机电致发光薄膜测量电源与动态亮度测量[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8(01)

    标签:;  ;  ;  ;  ;  

    硅基有机红外及可见电致发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