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承诺对离职倾向的影响 ——心理资本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组织承诺对离职倾向的影响 ——心理资本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员工离职将会增加企业的组织成本,这些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仅占总成本的10%-15%,大部分是隐性成本,占总成本的85%-90%。这些成本主要包括招募、重置以及与工作相关的培训所带来的成本以及新进员工的无效率、将要离职员工工作的低效率、因员工离职导致的与其共同工作的员工的低效率等给组织造成的损失。因此一直以来,员工离职问题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十分关注的现象之一。本文首先对员工离职问题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回顾。离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离职又可以细分为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员工的被动离职一般不会给企业造成负面的影响,而员工的主动离职则可能会造成企业人力和财力的损失,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大幅度的增加,组织效率降低,最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鉴于此,本研究重点研究的是员工的主动离职行为。离职倾向指的是员工主动离职前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与离职行为有非常显著的直接联系,能够很好地预测员工的实际离职行为。离职倾向问卷参考Griffeth&Hom, Mobley et al.,的离职倾向量表设计而成,共计5个题项,衡量员工接受新工作的可能性。分数越高,表明离职倾向越明显。接着对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综述,采用了Luthans(2007)等人对心理资本概念的定义和心理资本的分类,即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心理资本包括希望(Hope)、自我效能/信心(Self-efficacy)、乐观(Optimism)和韧性(Resiliency)四个因素,其中希望(Hope)是指个体对达成目标的决心即意志力以及个体对自己能够制定完美的计划和确定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的一种信心;自我效能感/信心(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景中能够激发动机、认知资源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最终成功完成某一项特定工作的能力的一种强烈的信念;乐观(Optimism)是指个体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的和普遍的原因,而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短暂的以及与情境相关的原因;坚韧性/回复力(Resiliency)是指个体能够从逆境、不确定的环境、矛盾冲突、失败甚至有利的变革、进步和增加的责任中迅速复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能力。心理资本问卷参考由Luthans等人(2005)年开发PCQ问卷(PsyCap Questionnaire, PCQ-24)。该问卷由李超平等人翻译修订。关于心理资本影响相关结果变量的作用机制问题,主要有主效应范式、缓冲效应范式、调节效应范式和动态效应范式四种研究范式。其中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是心理资本研究的主流范式,关于心理资本的调节效应范式和动态效应范式的研究还很少。通过文献阅读发现关于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结论,这些不一致的研究范式说明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然后,本文回顾了组织承诺的相关研究结果,采用了Porter, Steers, Mowday&Boulian(1974)等人对组织承诺的定义,即认为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是指个人对某一组织认同与投入(identification and involvement)态度的相对强度。在组织承诺分类的问题上,接受了Allen&Meyer (1990)的观点,认为组织承诺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情感性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指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入;第二种是持续性承诺(continuance commitment),指员工对离开组织所带来的损失的认知;第三种为规范性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反映了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组织承诺问卷主要参考Mever&Allen等人设计的组织承诺表。已有研究表明,组织承诺会对员工的离职倾向产生负向影响,对员工的离职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因此通过对员工组织承诺水平的了解可以预测员工的主动离职行为,从而可以使企业及时采取人力资源策略,防止人才的流失。组织承诺作为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领域,自被提出以来,一直受到理论界及企业的关注,并逐渐成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对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多数是国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背景下的实证研究结果还不是很多。同时,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和技术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员工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等心理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员工积极的心理状态才是将潜力转化为现实能力的关键所在,它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资源。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就是所谓的心理资本,它更多的关注员工的积极感受,以及员工的积极感受与个体的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开始考虑如何才能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使人达到最佳状态。在经济飞速发展及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的背景下,积极组织行为学运动的兴起使学者们对研究工作场所中的积极性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已有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对雇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等具有积极的影响,对离职意向和旷工等具有消极的影响。虽然有关心理资本对相关结果变量的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心理资本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基于中国背景下的实证研究还很少。Porter等指出,研究员工离职应把重点摆在退缩过程的心理层面(如工作满意感、组织认同等)。而Price认为员工离职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为员工离职倾向寻找新的解释变量,特别是探索各种解释因素对员工离职倾向的交互影响。凌文辁等人也指出在检验离职倾向的因素时,绝大部分研究都只考虑了各变量单独的影响作用,而没有考虑到交互作用的存在。因此,本研究以员工的心理资本为调节变量,探讨在中国背景下组织承诺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并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强化国内企业对员工心理资本的认知,加强员工的心理资本建设,从根本上降低员工离职率,提高企业绩效水平。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以及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明确研究流程和内容安排框架,形成论文的总纲。其次对心理资本、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综述,主要对心理资本、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的构念内涵、构成要素进行阐述,并总结国内外有关心理资本以及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的研究结果,为后面提出理论假设做好铺垫。接着,以上文的文献回顾为基础,提出本研究相应的研究假设。然后以心理资本、组织承诺及离职倾向的成熟量表为基础整合调查问卷,通过发放及回收问卷得到第一手数据。三个分量表均采用李克特5分点计分法衡量,其中,心理资本问卷参考《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附录中的中文版PCQ问卷(PsyCap Questionnaire, PCQ-24),共24个题项,该问卷由Luthans等人(2005)年开发,李超平等人翻译修订,得分越高表示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组织承诺问卷主要参考Meyer&Allen等在组织承诺三维度划分(感情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的基础上设计的组织承诺表(organizational commitent seale),共19个题项,得分越高表示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越高;离职倾向问卷参考Griffeth&Hom, Mobley et al.,的离职倾向量表设计而成,共计5个题项,得分越高,表明离职倾向越明显。在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这部分中,首先对各个变量及其维度做出解释以便进一步的研究,并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SPSS15.0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操作,对先前提出的假设逐一进行验证,得到以下结果:(1)组织承诺及其各维度与员工的离职倾向之间显著负相关。(2)心理资本对组织承诺及其各维度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即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组织承诺及其各维度与离职倾向的负相关性越强。最后对实证部分得到的结论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从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开发与提高的角度提出研究对现实企业的启示及建议,并指出本次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主要局限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离职倾向的研究综述
  • 2.1.1 离职倾向的概念界定
  • 2.1.2 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
  • 2.1.3 离职行为的理论模型
  • 2.2 心理资本的研究综述
  • 2.2.1 心理资本的提出
  • 2.2.2 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
  • 2.2.3 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测量
  • 2.2.4 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
  • 2.3 组织承诺的研究综述
  • 2.3.1 组织承诺的概念
  • 2.3.2 组织承诺的结构
  • 2.3.3 组织结构的测量
  • 2.3.4 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及研究架构
  • 3.2 测量工具
  • 3.3 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 4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4.1 数据收集及样本情况
  • 4.2 量表的效度检验
  • 4.2.1 心理资本量表的结构分析
  • 4.2.2 组织承诺量表的结构分析
  • 4.2.3 离职倾向量表的结构分析
  • 4.3 量表的信度检验
  • 4.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5 相关分析
  • 4.6 回归分析
  • 4.6.1 组织承诺及其各维度与员工离职倾向间的回归分析
  • 4.6.2 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实证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时代中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及提升研究[J]. 心理月刊 2020(03)
    • [2].强化敏感性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J]. 校园心理 2020(01)
    • [3].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资本建设[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01)
    • [4].视界融合,小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课堂习养[J]. 教育观察 2019(42)
    • [5].本科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心理资本干预[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0(05)
    • [6].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就业压力的影响[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03)
    • [7].心理资本理论在监护室护士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病案 2020(06)
    • [8].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的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5)
    • [9].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提升干预研究[J]. 校园心理 2020(03)
    • [10].心理资本对民航业新生代员工安全绩效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0(04)
    • [11].心理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思维培养课程体系建构[J]. 绥化学院学报 2020(08)
    • [12].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14)
    • [13].基层民警积极心理资本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7)
    • [14].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15].国家职教新改革视角下职教生就业心理资本的构建影响分析[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19)
    • [16].创业维艰:创业心理资本的概念、效能及理论[J].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7].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12)
    • [18].扶贫地区村干部的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心理资本的调节和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02)
    • [19].心理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 知识经济 2018(24)
    • [20].受资助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训练[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6)
    • [21].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就业压力关系调查分析[J]. 调研世界 2018(12)
    • [22].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教育与开发[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3].国内心理资本研究回顾[J]. 管理观察 2018(33)
    • [24].民警积极心理资本现状与提升实证研究[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9(01)
    • [25].理论与实践: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02)
    • [26].心理资本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 现代管理科学 2019(03)
    • [27].城市化进程中具有留守经历的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探讨[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02)
    • [28].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创新行为的关系:组织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9].心理资本研究综述及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资本研究的思考[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04)
    • [30].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的影响机制:积极心理的中介作用[J]. 艺术科技 2019(03)

    标签:;  ;  ;  

    组织承诺对离职倾向的影响 ——心理资本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