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的结构及功能体系研究

上海大都市圈的结构及功能体系研究

论文摘要

论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概念的梳理和提炼,构建了都市圈三要素理论框架和模拟都市圈运行机制的星系模型,对都市圈空间联系与结构功能体系演变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对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做了理论上的探讨。通过对国际上发育比较成熟的东京和纽约大都市圈的实证分析,印证了所提出的都市圈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及职能分工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为比照上海大都市圈的结构功能体系提供了参照。论文对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首先,在界定规范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和圈层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格局的几个因素:跨国公司活动、制度环境、信息技术的考察,指出FDI、信息技术在上海大都市圈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都市圈的内在区位规律,而是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极化作用和核心地位;而“行政区经济”的制度环境则是导致各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弱化,空间结构相对分散的本质原因。指出“心弱边强”和空间结构松散是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突出特征,因而“强心”和加强都市圈圈域范围内的分工合作成为现阶段上海大都市圈提高效率、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课题。而制造业领域的竞合博弈问题、中心城市的产业定位战略问题则是其中的焦点所在。论文的进展正是围绕着这两个焦点问题展开:首先,论文运用偏离份额法对15个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对制造业的29个具体行业做了详细分析,对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阶段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总结。针对制造业领域广受诟病的产业“同构”问题,从都市圈圈层角度和具体产品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基于“大产业类别同构、小产品层面差异”的结论,系统地阐述了以都市圈为集聚平台发展广域产业集群的构想。提出广域产业集群是从产业层面冲破行政区经济的藩篱,实现圈域范围内的产业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然后,对中心城市的产业定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国际经验,构建了新背景下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模型,指出高度发达的知识服务业是中心城市成为新时期都市圈动力核心的基石,以大都市圈为市场基础从供需关系角度探讨了上海城市功能转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途径。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论文强调,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对各种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并没有导致都市圈集聚动力的消失,事实上反而加强了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但集聚的内容和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上海要承担起引领大都市圈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任,在城市职能和产业的战略选择上应充分借鉴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模式,顺应中心城市集聚规律的变化,积极稳妥地实现中心城市功能的转型,致力于成为以知识服务为核心产业的都市圈中心城市。其次,总结了都市圈三大标志性要素:重要而强大的中心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发育完善的城市体系;圈内城市必须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有一体化的趋势。为都市圈城市体系的判定提供了参照标志,对学界在基本概念上存在的某种程度上的混乱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模拟都市圈运行机制的星系模型,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都市圈空间结构与运行机理的一般模式。最后,对上海大都市圈在产业分工中出现的“同构”问题,论文进行了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把由于“行政区”制度环境导致市场机制扭曲,而造成的制度性“同构”与大都市圈平台上集聚经济规律作用下形成的广域产业集群性质的“同构”区分开来,并强调了在上海大都市圈的特殊地理平台上产业广域集聚的积极意义。提出以广域产业集群为组织形式,以跨地域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产业链垂直分工为组织内容,以“链”为架,以“群”为肌,是从产业层面冲破行政区经济的藩篱,实现圈域范围内的产业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出发点
  • 0.2 研究思路、方法及章节分布
  • 0.3 创新点和主要结论
  • 第1章 研究综述
  • 1.1 国内外关于城市体系的研究演进
  • 1.2 都市圈城市体系相关研究的进展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的演进
  • 1.2.2 国内关于都市圈研究的进展
  • 1.3 上海大都市圈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都市圈的概念、结构功能体系及其演变
  • 2.1 都市圈的基本概念
  • 2.1.1 都市圈概念的由来
  • 2.1.2 与若干相近概念的辨析
  • 2.1.3 都市圈概念的实质和三大要素
  • 2.2 都市圈的形成与演化
  • 2.2.1 都市圈形成与演进的机制
  • 2.2.2 都市圈形成与演变的驱动力
  • 2.3 都市圈的空间联系与结构功能体系的演变规律
  • 2.3.1 一般规律
  • 2.3.2 信息经济对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 2.3.3 经济全球化对都市圈空间演变的影响
  • 2.4 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和变化模式
  • 2.4.1 星系模型
  • 2.4.2 空间结构的功能性特征
  • 2.4.3 大都市圈空间结构变化的一般模式
  • 第3章 国外大都市圈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与职能分工
  • 3.1 东京及东京大都市圈的产业发展和地域分工
  • 3.1.1 东京及东京大都市圈的概况
  • 3.1.2 东京产业的发展与演化及其地域分工
  • 3.1.3 东京制造业主导行业的地域分布
  • 3.1.4 东京大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和区域职能分工
  • 3.1.5 东京都市圈产业发展及地域分工的经验与启示
  • 3.2 纽约及纽约大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地域分工
  • 3.2.1 纽约市内的产业地域分工特征
  • 3.2.2 纽约大都市圈的产业地域分工
  • 3.2.3 纽约大都市圈产业结构以及地域分工的启示
  • 小结
  • 第4章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
  • 4.1 上海大都市圈的内部联系与圈层地域划分
  • 4.1.1 理论模型
  • 4.1.2 实证研究的联系指标选取与基本数据
  • 4.1.3 计算结果
  • 4.1.4 结果分析
  • 4.2 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
  • 4.2.1 上海大都市圈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 4.2.2 上海大都市圈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 4.2.3 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地域分工
  • 4.3 F班的选址分布对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 4.3.1 FDI在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分布
  • 4.3.2 从中心—边缘理论和集聚经济视角考察 FDI的区位决策
  • 4.3.3 实证分析
  • 4.3.4 结论与启示
  • 4.4 信息经济对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 4.4.1 信息产业在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分布
  • 4.4.2 信息通讯网络在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分布
  • 4.4.3 小结
  • 4.5 行政区经济对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 4.5.1 行政区经济的涵义
  • 4.5.2 行政区经济对上海大都市圈的影响
  • 4.5.3 行政区经济的影响在空间结构上的反映
  • 4.6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整体特征
  • 4.6.1 幅员广阔,人口众多
  • 4.6.2 沿轴线发散的扇形空间
  • 4.6.3 心“弱”边强
  • 4.6.4 中心城市的子城市体系缺失、郊区处境尴尬
  • 小结
  • 第5章 上海大都市圈的制造业竞争力及分工的实证研究
  • 5.1 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5.1.1 研究方法
  • 5.1.2 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5.1.3 上海大都市圈产业竞争力比较及特征
  • 5.2 再议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同构问题
  • 5.2.1 从都市圈圈层角度考察同构问题
  • 5.2.2 从产品层面看产业同构问题
  • 5.2.3 上海大都市圈地区产业同构形成的根源和路径
  • 5.2.4 从同构到广域集群
  • 5.3 广域产业集群的构想
  • 5.3.1 广域产业集群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5.3.2 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广域产业集群的条件和时机
  • 5.3.3 广域产业集群的效率
  • 5.3.4 建设广域产业集群的途径
  • 第6章 中心城市——上海的产业定位研究
  • 6.1 中心城市集聚内容的新变化
  • 6.2 基于国外经验的大都市圈中心城市模型
  • 6.2.1 知识服务业——都市圈动力核心的产业载体
  • 6.2.2 一流的信息生产场所
  • 6.2.3 创新能力的孵化器
  • 6.2.4 都市圈城市经济社会网络的中心
  • 6.2.5 都心区的高度集聚和繁荣
  • 6.3 中心城市集聚—分散模式在上海的体现
  • 6.3.1 工业郊区化、服务业中心化趋势明显
  • 6.3.2 都心区特征初显,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 6.4 上海知识服务业的地位和潜力
  • 6.4.1 知识服务业在上海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 6.4.2 基于上海大都市圈范围的知识服务业供需状况的考察
  • 6.4.3 与国外都市圈中心城市知识服务业的比较研究
  • 6.5 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上海的历史使命
  • 6.5.1 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6.5.2 转型的路径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广州大都市鞋城举行成立二十周年暨新址盛大开业庆典[J]. 北京皮革 2019(12)
    • [2].大都市家校合作问题分析[J]. 大众文艺 2020(04)
    • [3].东京大都市圈演化的治理结构研究[J]. 现代日本经济 2020(03)
    • [4].《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解读[J]. 城市交通 2020(04)
    • [5].立足大都市圈建设推动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J]. 人民论坛 2020(21)
    • [6].重新认识大城市和大都市圈[J]. 城市开发 2016(22)
    • [7].《从城市到大都市——治理的挑战》[J]. 国外社会科学 2014(01)
    • [8].大都市圈空间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 中国市场 2015(43)
    • [9].我眼中的大都市[J].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0(01)
    • [10].“小二”在大都市中免费租房[J]. 电脑爱好者 2008(13)
    • [11].我的大都市里一片黑夜[J]. 视野 2016(23)
    • [12].中国需要多少个国际化大都市?[J]. 人民文摘 2013(06)
    • [13].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西安社会科学 2011(04)
    • [14].迈向“治理联盟”:全球大都市圈空间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发展观察 2020(Z6)
    • [15].国外大都市圈轨道交通票制票价对京津冀都市圈启示[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6].迈向大数据时代的大都市治理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17].从分散到集中:伦敦大都市政府治理机制的变迁[J]. 社会主义研究 2015(01)
    • [18].大都市对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J]. 人民周刊 2018(17)
    • [19].“国际化大都市”的迷思[J]. 杂文选刊(上旬版) 2010(09)
    • [20].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J].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 2011(Z1)
    • [21].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西安主流文化核心内涵的巨变[J]. 大家 2011(16)
    • [22].大都市图书馆地方报刊资源建设分析——以沈阳市为例[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01)
    • [23].大都市轴心化与生态危机[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4].大都市与大都市区概念辨析[J]. 城市问题 2014(03)
    • [25].大都市与腹地间产业结构演变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3个城市—区域的实证考察[J]. 社会科学 2013(07)
    • [26].浅析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如何促进西安农民有效增收[J]. 中国证券期货 2012(09)
    • [27].大都市圈创新系统城市科技潜力研究[J]. 科研管理 2010(03)
    • [28].论我国大都市区域治理的经验借鉴与模式创新[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06)
    • [29].大都市圈与空间规划:国际经验[J]. 国际城市规划 2010(04)
    • [30].大都市休闲街研究——以上海新天地开发为例[J]. 经济论坛 2009(09)

    标签:;  ;  ;  ;  

    上海大都市圈的结构及功能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