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

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

王菊云

(甘肃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42500)

【摘要】目的采用不同中医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通过临床疗效比较,选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针刺、中药、穴位指压。结果总有效高,且经济、便利、安全无副作用。结论治疗方法有效且适合多方原因引起的膈肌痉挛。

【关键词】呃逆膈肌抽动针刺穴位按压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3-0269-01

【Abstract】Thepurposeofusingdifferentmethod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ofintractablehiccups,comparingtheclinicalefficacy,selectthemosteffectivetreatmentoptions.Themethodofacupuncture,herbalmedicine,acupressure.ResultsThetotaleffectiveheight,andeconomical,convenient,safeandwithoutsideeffects.ConclusionThemethodiseffectiveandsuitableforthetreatmentofspasmofthediaphragmcausesthemulti.

呃逆,又名膈肌抽动或膈肌痉挛,属膈肌功能障碍性疾病。在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或进食时吞咽过快,饮食过干,饱腹,都会刺激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引起膈肌阵发性和痉挛性收缩,并将空气压入气道,而吸气时声门会突然闭合,从而拦截空气,发出呃声。中医学称之为“打呃”,“哕症”。因其常见和简单,短时间也可自愈,故很少有人重视。但因尿毒症、糖尿病并发酮中毒等紧急情况下引起的呃逆持续时间会很长,当持续48小时未停止,即成为顽固性呃逆或或称连续性呃逆,患者会发生进食困难,焦虑不安,对工作、生活及休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预示着上述疾病的预后不良。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科室收治临床诊断为顽固性呃逆患者22例,发病时间均超过24H以上,患者发病期间主要以西医口服或注射抗胆碱药、中枢神经兴奋药、止吐药、肌松等药物进行治疗,部分患者还采用民间其它治疗土法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反弹复发率高,且西医治疗对部分患者产生了一些不适的副作用。鉴于此情况转入中医针灸科室进行治疗,为遴选中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室对22例患者分为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穴位指压治疗三组。中药治疗组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2岁,主要治疗周围性胃肠道、腹膜、胸膜等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刺激引起的顽固性呃逆;针灸治疗组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7岁,主要治疗中枢性病变患者,如脑肿瘤、脑积水及脑血管意外损伤出现频繁的顽固性呃逆;穴位指压治疗组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62岁,主要治疗因尿毒症、糖尿病并发酮中毒、肝硬化等病变引起的顽固性呃逆。三组治疗患者年龄、性别与病因、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中药组:

处方:半夏10克,黄芩9克,黄连10克,良姜10克,竹茹10克,代赭石12克,丁香10克,柿蒂10克,郁金12克,莱菔子15克,枳壳10克,藿香10克。

针刺组:

取穴:攒竹、内关、足三里、百会、印堂、中脘、膈俞、太冲穴、公孙、气海、风池、神庭、天突、膻中、关元。针刺治疗期间,可在肺俞、膈俞、肝俞、胃俞、章门等处拔罐或者采用针罐。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诸穴用常规针刺法针刺,得气后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留针30min,间隔10min运针一次,一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

穴位指压组:

取穴:攒竹、翳风均为双侧。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医者一手扶住患者枕部,另一手拇指、食指紧按双侧攒竹穴,力量要重,患者因感到酸痛时自行憋气,1-2分钟后即可。轻者1-2次可治愈;重者3-5次可治愈。治疗期间嘱患者禁食几小时。

1.3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呃逆完全消失,一周内无复发;有效:呃逆消失或明显减轻一周内有复发。无效:经治疗后呃逆无改善或效果甚微。

2结果

2.1中药组采用丁香柿蒂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呃逆7例,痊愈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

2.2针灸组采用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及脏腑功能治疗9例,痊愈7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

2.3穴位指压组采用宽顺胸气、疏肝解郁、健脾和中功效治疗6例,痊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3%。

3典型病例

张某,男,46岁,遇车辆事故右股骨骨折,2012年9月来我院医治,后发生静脉栓塞转入介入科治疗,溶栓后患者出现高热,经各种方法处理烧不退,予以激素疗法,烧退,但患者出现呃逆不止。用胃药、止呕及镇静药物后效果不明显,请针灸科会诊,鉴于患者有晕针病史,我采用了穴位指压法,5分钟后患者呃逆停止,2小时候患者因进食稀饭,呃逆复发,仍采取上法治疗,10分钟患者呃逆停止,嘱禁食数小时。禁忌辛辣、硬冷食物,胃部注意保暖,次日前往病房了解情况,休息良好,呃逆未发。

4讨论

对于该症,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称之为“哕”,内经《灵枢·口问篇》提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以此可以看出呃逆是因进食生冷、辛辣,或情志郁怒,导致肺胃气机逆乱,膈间之气不利,引动胃气上冲喉间。故当补手太阴,泻足少阴。“手太阴,肺经也。足少阴,肾经也。寒气自下而升,逆则为哕,故当补肺于上以壮其气,泻肾于下以引其寒。盖寒从水化,哕之标在胃,哕之本在肾也”。攒竹穴,所属经脉皆抵膈或贯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翳风所属经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5注意事项

1.治疗后饮食禁忌辛辣、硬冷食物,胃部注意保暖,以便巩固疗效。

2.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

标签:;  ;  ;  

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