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籽粒种皮色素成分的形成机制及种皮化学成分的解析

小麦籽粒种皮色素成分的形成机制及种皮化学成分的解析

论文摘要

小麦种皮中含多种色素成分,这些组分的积累可能与籽粒品质形成有关,同时,某些组分还有独特的药理活性。为阐明小麦种皮色素成分与籽粒品质的关系,明确其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功效,本研究以白皮小麦豫麦18号、温麦6号和莱农2066号,红皮小麦扬麦158号、宁麦9号和S105号,以及紫皮小麦品种黑麦76号三组不同籽粒色泽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小麦种皮色素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和关键酶活性对色素合成的影响,以及色素含量与品质指标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小麦籽粒种皮色素成分形成的生理机制及调控途径;同时对小麦种皮(麸皮)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及药理活性筛选,阐明麦麸总黄酮和烷基酚抗肿瘤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种皮色素成分的形成及与籽粒品质的关系1.1不同籽粒色泽种皮色素的形成小麦籽粒种皮色素成分包括叶绿素、叶黄素、类胡萝卜素、黄酮和花青素.伴随籽粒灌浆进程,小麦种皮叶绿素、叶黄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各品种均呈单峰曲线,在灌浆中前期迅速上升至高峰值,然后快速下降,至籽粒成熟时达到整个发育过程中的较低水平。籽粒成熟时,黑麦76号的含量高于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差异显著。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的色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总黄酮含量灌浆前期上升,中后期逐渐下降,后期迅速上升。在籽粒成熟时,黑麦76号总黄酮的含量为其他品种的1.6-3.9倍。总黄酮的含量表现为黑麦>红皮小麦>白皮小麦。方差分析表明,各品种间总黄酮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花青素的含量,黑麦76号灌浆中前期平缓上升,后期快速上升,籽粒成熟时为最高。豫麦18号、宁麦9号和S105灌浆前期有个积累高峰,然后开始迅速下降,后期开始上升至籽粒成熟。扬麦158号、温麦6号和莱农2066花青素含量,灌浆前期缓慢上升,中期下降,后期上升。花青素的含量表现黑麦>红皮小麦>白皮小麦。方差分析表明,各品种间花青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种皮色素成分主要由叶绿素、叶黄素、类胡萝卜素、黄酮和花青素组成。其籽粒色泽由其种皮色素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决定,其中总黄酮和花青素的含量是主要影响因素。1.2不同籽粒色泽种皮色素合成酶形成动态各颜色籽粒品种在发育期时种皮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趋势呈“M”型。在籽粒成熟时,黑麦76号PPO活性高于红皮小麦,红皮小麦PPO活性总体高于白皮小麦,各颜色籽粒间PPO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酪氨酸酶的活性在灌浆前期较高,以后逐渐下降,籽粒成熟时,酪氨酸酶的活性达到最低。黑麦76号PPO活性明显高于红皮小麦,红皮小麦PPO活性总体高于白皮小麦。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基本呈现低-高-低-高的“N”型变化曲线.黑麦76号PAL活性明显高于红皮小麦,红皮小麦总体高于白皮小麦。各颜色籽粒间PAL活性变化差异极显著。在籽粒接近成熟时,种皮中的PPO和酪氨酸酶的活力下降,而PAL的活力增加,这说明在籽粒发育的后期,种皮色泽的差异可能主要是PAL的差异所致。1.3不同籽粒色泽种皮中色素、酶、籽粒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种皮中叶绿素A和B、叶黄素、类胡萝卜素、黄酮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花青素含量与叶绿素A、叶绿素B和黄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叶黄素,类胡萝卜素相关不显著。小麦籽粒种皮各色素成分均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多酚氧化酶和酪氨酸酶活性相关不显著。除叶绿素A和花青素的含量与降落值呈显著性相关外,各色素成分与籽粒品质的各性状均相关不显著。表明小麦籽粒种皮色泽不能反映其籽粒品质的优劣。2小麦籽粒种皮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2.1小麦籽粒种皮化学成分对宁麦9号麸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共分析、分离到了31个化合物,并利用波谱法(1H-NMR,13C-NMR,DEPT,HMQC,HMBC,ESI-MS,GC/MS,IR,UV等)、理化常数、标准品对照等方法分析和鉴定了其中29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6个为首次从小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9个为首次于小麦中发现,2个新化合物,1个新天然产物。包括5个黄酮类化合物:伞耳花草苷WB-8)、异伞耳花草苷(WB-9)、小麦新苷A(WB-10A)、小麦新苷B(WB-10B)、芹菜素(WB-13);2个酚酸美化合物:反式-3,4-二甲氧基肉桂酸(WB-11)、阿魏酸(WB-12);5个烷基酚类化合物:5-十七烷基间苯二酚(WB-3)、5-十九烷基间苯二酚(WB-4)、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WB-5)、5-二十三烷基间苯二酚(WB-6)、5-二十五烷基间苯二酚(WB-7);17个甾体类化合物:4-甲基4-豆甾烯-3-酮(WS-1)、豆甾-4,22-二烯-3-酮(WS-2)、5α-豆甾-24(28)烯-3-酮WS-3)、5α-豆甾-22-烯-3-酮(WS-4)、4-豆甾烯-3-酮(WS-5)、豆甾-4,24(28)-二烯-3-酮(WS-6)、24-乙基-5α-胆甾-3-酮(WS-7)、24-甲基-5α-胆甾-3-酮(WS-8)、菠菜甾酮(WS-9)、4-甲基-豆甾-4,24(28)-二烯-3-酮(WS-10)、4-甲基-豆甾-4,22-二烯-3-酮(WS-11)、4-甲基-4α,5α-胆甾-3-酮(WS-12)、4-甲基-6-豆甾烯-3-醇(WS-13)、谷甾醇(WS-14、WB-2)、豆甾醇(WS-15、WB-1)、谷甾烷(WS-16)、4,4-二甲基谷甾醇(WS-17)。其中WB-1、WB-2、WB-9、WB-10A、WB-10B、WB-11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WS-1、WS-3、WS-4、WS-9、WS-10、WS-11、WS-12、WS-13、WS-17为首次从小麦中发现,WB-10A、WB-10B为新化合物.WS-17为新天然产物。2.2小麦麸皮总黄酮和烷基酚的制备工艺及其药理作用以宁麦9号麸皮为材料,对麦麸有效成分总黄酮和总烷基酚的提取方法及富集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总黄酮和总烷基酚制备工艺.麦麸总黄酮得率为2.1‰,含量达76%;总烷基酚得率为4.5‰,含量达72%。对麸皮中所含的总黄酮(含量为76%)和烷基酚(含量为72%),进行了抗肿瘤作用的初步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麦麸总黄酮(TF)和总烷基酚(TW)能够降低S180肿瘤株的肉瘤模型动物的肉瘤重量,抑制小鼠S180肿瘤细胞的生长,延长S180肿瘤小鼠的存活时间,改善腹水症状,对于S180癌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五种小麦麸皮烷基酚类化合物均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AD-MB-231有杀伤作用,抑制率随样品浓度的增加而增大。IC50数据显示,5-十七烷基间苯二酚(5-heptadecylresorcinol)在五种小麦麸皮烷基酚类化合物中活性最为显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AD-MB-231的增殖抑制作用IC50分别达到156.11μg/ml和136.45μg/ml。表明麦麸总黄酮和烷基酚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应予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小麦籽粒品质的定义和内涵
  • 1.1 小麦籽粒品质的定义
  • 1.2 小麦品质的分类
  • 1.3 主要品质性状
  • 1.3.1 磨粉品质
  • 1.3.2 加工品质
  • 1.4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1.5 小麦品质性状的变异
  • 1.5.1 气候因素
  • 1.5.2 施肥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
  • 2. 小麦化学成分研究
  • 2.1 酚酸类
  • 2.2 黄酮类
  • 2.3 甾体类
  • 2.4 烷基酚类
  • 3 种皮色素的研究
  • 3.1 色素概况
  • 3.1.1 黄酮类
  • 3.1.2 花色素
  • 3.2 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
  • 3.2.1 黄酮类化合物对植物的作用
  • 3.2.2 黄酮类化合物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 3.3 叶绿素
  • 3.4 类胡萝卜素
  • 3.5 遗传和环境对小麦种皮色素的影响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小麦种皮色素成分的形成及与籽粒品质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籽粒品质生化指标的测定
  • 1.2.2 籽粒种皮色素含量的测定
  • 1.2.3 色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测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籽粒面粉品质性状
  • 2.2 籽粒种皮色素形成与色素
  • 2.2.1 籽粒种皮色素的形成
  • 2.2.2 色素合成酶活性动态
  • 2.2.3 小麦籽粒种皮色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2.2.4 色素形成与合成酶活性的关系
  • 2.3 色素含量与籽粒品质的关系
  • 2.3.1 籽粒种皮色素含量与面粉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 2.3.2 色素合成酶活性与品质的关系
  • 3 小结与讨论
  • 3.1 不同籽粒色泽种皮色素的形成
  • 3.2 不同籽粒色泽种皮色素合成酶形成动态
  • 3.3 不同籽粒色泽种皮中色素、酶、籽粒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小麦籽粒种皮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麦籽粒种皮化学成分
  • 2.2 小麦籽粒种皮甾体类化合物
  • 2.3 小麦麸皮总黄酮和总烷基酚的制备工艺
  • 2.3.1 总黄酮的制备
  • 2.3.2 总烷基酚的提取分离
  • 2.4 小麦麸皮总黄酮和烷基酚的药理作用
  • 2.4.1 总黄酮(TF)体内抗肿瘤作用
  • 2.4.2 总烷基酚(TW)体内抗肿瘤作用
  • 2.4.3 烷基酚对 HepG2和 MAD-MB-231的体外抑制作用
  • 3 讨论与小结
  • 3.1 小麦籽粒种皮化学成分
  • 3.2 小麦籽粒种皮甾体类化合物
  • 3.3 小麦麸皮总黄酮和烷基酚的制备工艺
  • 3.4 小麦麸皮总黄酮和烷基酚的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小麦籽粒种皮色素成分积累的生理机制及其与籽粒品质的关系
  • 1.1.1 籽粒种皮色素成分积累特点及生理机制
  • 1.1.2 籽粒种皮色素成分与籽粒品质的关系
  • 1.2 小麦籽粒种皮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
  • 1.2.1 小麦籽粒种皮的化学成分
  • 1.2.2 麸皮总黄酮和总烷基酚的制备方法及初步药效学试验
  • 1.3 研究展望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物教学中关于种皮和果皮等相关性状的教学浅析[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08)
    • [2].南瓜、西葫芦薄种皮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 山西农业科学 2014(11)
    • [3].种皮的综合利用[J].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8(05)
    • [4].豆类种皮的成分与功能[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0(02)
    • [5].园艺植物保守器官分类研究进展[J]. 宁波农业科技 2008(04)
    • [6].桃种皮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及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亚细胞定位[J]. 电子显微学报 2016(01)
    • [7].银杏中种皮形态建成及结构特征[J]. 电子显微学报 2009(06)
    • [8].核桃种皮中多酚的测定及种皮对核桃贮藏品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20)
    • [9].华南五针松种皮发育研究[J]. 广西科学 2008(04)
    • [10].图解植物果皮、种皮和胚形成的相关问题[J]. 生物学教学 2009(02)
    • [11].冷蒿种皮结构微形态的观察[J]. 中国草地学报 2013(06)
    • [12].红松子种皮中多酚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J]. 食品工业 2010(02)
    • [13].几个探究种皮作用的小实验[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8(04)
    • [14].掌叶木种皮障碍及种子各部位内源抑制活性的研究[J]. 广西植物 2016(04)
    • [15].浅谈“植物种皮性状遗传”的教学设计[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36)
    • [16].合欢种皮结构及其与吸水的关系[J]. 林业科学 2019(05)
    • [17].闽产薏苡种皮与薏苡仁的化学成分分析[J]. 福建中医药 2016(05)
    • [18].种皮和子叶的性状遗传[J]. 中学生物教学 2008(05)
    • [19].美洲南瓜种皮发育相关物质含量变化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 2020(Z1)
    • [20].大豆种皮裂纹的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 2019(04)
    • [21].大豆种皮中脲酶提取的研究进展[J]. 绿色科技 2018(12)
    • [22].黄种皮绿豆新品种苏绿3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5)
    • [23].正交实验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牡丹种皮总黄酮及其抗凝血活性研究[J]. 植物研究 2014(06)
    • [24].乌桕种子成熟过程中种皮和胚乳超微结构观察[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 [25].蚕豆种皮中原花色素的提取研究[J]. 粮油加工 2010(08)
    • [26].松仁种皮成分分析及在酸奶中的应用[J]. 现代食品科技 2017(07)
    • [27].裸仁美洲南瓜种皮性状遗传规律研究[J]. 草业学报 2011(03)
    • [28].石榴种皮结构及发育过程的显微观察[J].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3)
    • [29].喙荚云实种皮总黄酮的提取及黄酮类型的初步鉴定[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06)
    • [30].牡丹种皮乙酸乙酯提取物抗癌活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4)

    标签:;  ;  ;  ;  ;  ;  

    小麦籽粒种皮色素成分的形成机制及种皮化学成分的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