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质网钙泵作用机理的相关问题研究

肌质网钙泵作用机理的相关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骨骼肌内质网中的钙离子跨膜传输是一个通过钙泵和钙离子通道的形式传输钙离子的过程,它在控制肌肉收缩和生热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活性的大小是各种细胞能量代谢及功能有无损伤的重要指标。人体内钙泵的失调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但现在对于钙泵和钙通道的作用机制尚无明确的认识。此外,钙离子的跨膜传输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本论文围绕着生物体中钙离子跨膜传输过程中所涉及的与肌质网钙泵和钙通道有关的功能区域分子构象的变化、能量传递、钙离子与各活性位点的耦合作用以及离子选择性等有关问题,用理论化学方法深入研究了钙泵和钙通道的功能原理和本质。同时,结合构效分析及分子间各类强弱相互作用的研究,探讨了氨基酸残基、溶剂分子等环境因素和结构因素等对钙离子传输机制的影响和调控作用,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为认识离子泵和离子通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信息。主要的研究成果与创新简述如下:酸性氨基酸与钙离子的耦合特征及其生物意义Ca2+-ATP酶中的酸性氨基酸在Ca2+跨膜传输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它们既可以作为耦合配体直接参与反应,又可作为探测Ca2+结合与否的“探测器”。因此,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系统考察了具有酸性边链的谷氨酸分子和Ca2+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意义。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气相中,存在16种稳定的谷氨酸-Ca2+异构体,分别对应着谷氨酸配体和Ca2+的三齿、双齿和单齿耦合的构型特征。其中最稳定的构象对应着Ca2+与三个氧原子(分别为边链的两个羧基氧和一个主链羰基氧)相互作用的模式,并且在结合Ca2+的同时伴随着一个质子转移的现象。次稳定的构象也对应着一个三齿耦合的形式(Ca2+与两个羰基氧和一个氨基氮相互作用),它的能量仅比最稳定的复合物高2.1 kcal/mol。所有复合物的构型和能量特征都从耦合形式、相对能、静电作用、形变能、电荷布局分析、轨道键合特征和分子内氢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谷氨酸的三个活性官能团与Ca2+的结合能力如下:羰基氧>氨基氮>羟基氧。另外,谷氨酸总是以尽可能多的活性基团与Ca2+进行耦合。由于构型和能量上的相似性,不同复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极易发生。实际生命过程中的肌质网Ca2+跨膜传导细节可以用我们的计算结果解释如下:当Ca2+-ATPase处于E1构型,即Ca2+结合在高亲和位点时,谷氨酸会与Ca2+以较大的强度进行耦合,此时对应的复合物形式为三齿或双齿耦合;当Ca2+-ATP酶转化到具有低亲和位点的E2构型时,谷氨酸-Ca2+会以不稳定的形式(如单齿耦合模式)存在,因为此种耦合形式有利于Ca2+从结合位释放到内腔中。此外,频率分析表明,在复合物中,C=O伸缩振动模式具有最大强度的红外吸收峰,并且在结合了Ca2+之后,这些峰都会红移。谷氨酸-钙离子复合物的逐步水合效应及其生物意义在实际的生命体中,反应都是在溶液或蛋白环境下进行的。而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金属离子-配体的作用模式会与气态中有所区别。为了更好地接近于真实的生命过程,我们又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逐步水合对谷氨酸-Ca2+体系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水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逐步水合能及精确的构型信息等。同时,为了进一步考察水合作用的影响,本文也对相关的电荷转移、键合分析以及红外光谱特征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静电作用、电荷转移、电子轨道效应和离子-配体、配体-配体排斥力的共同影响下,水分子的增加削弱了Ca-O键的强度,并导致了(C-)O-Ca-O(-C)键角的减小。而当水分子同时结合在Ca2+的第一耦合层和第二耦合层时,外围的水合使得内层水分子靠近Ca2+,而内层的羧基氧逐渐远离Ca2+。此外,由于氢键作用的增加,逐步水合过程可以使谷氨酸-Ca2+体系变得更稳定。所有的逐步水合反应均为焓驱动过程,但是当耦合的水分子位于第一层时,这种逐步水合过程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而是有一个最大的水合数。本文的研究数据表明此数值为6或7。在蛋白质数据库(PDB)中,Ca2+的平均耦合数也为6,而在可溶性的生物体钙蛋白中,最常见的耦合数为7,与我们的计算结果相一致。同时,溶剂化模型计算(SCRF)和高水平的MP2计算也证实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计算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配体交换的现象,即:无论水分子耦合在Ca2+的第一层还是第二层,随着耦合数的增加,它们都会逐步削弱谷氨酸和Ca2+的作用强度,直至其中的一个耦合水分子代替谷氨酸配体的位置,使谷氨酸由内层耦合模式转变为外层耦合模式。在真实的肌质网钙通道中,Ca2+处于蛋白质空穴中,为氨基酸残基所包围:而当其经由Ca2+释放通道进入内腔时,内腔中的水分子会部分或全部代替原来的氨基酸残基。此过程与我们的模拟计算过程是及其类似的,因此我们的研究完全可以提供相关的理论数据来加深人们对于Ca2+通道作用的理解。另外,我们还对所采用的计算模型与实际生物体中肌质网钙通道的相似性和不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离子选择性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在Mg2+浓度比Ca2+浓度高数千倍的情况下,肌质网Ca2+-ATPase仍可以特异性地选择Ca2+进行跨膜传导。离子选择性是Ca2+-ATPase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所进行的密度泛函的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由脂肪族还是芳香族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空穴都更容易结合Mg2+而非Ca2+,这主要是由Mg2+和配体之间更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引起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氨基酸对于水合阳离子的亲合力受金属离子的特性、氨基酸配体的电负性和结合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Ca2+来说,Mg2+有更小的半径和更大的电荷密度。因此,如果结合到同一个配体上,Mg2+会表现出比Ca2+更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当配体的电负性增加时,它们都对Mg2+表现出了更大的亲合力。同时,配体对于Ca2+和Mg2+的区分能力也相应提高。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配体对于Ca2+和Mg2+的区分能力如下:“吲哚-乙酸”协同耦合>“吲哚-甲酰胺”协同耦合>“吲哚-吲哚”协同耦合>“吲哚”耦合。此外,配体的不同结合模式也会影响离子选择性。在“吲哚”耦合和“吲哚-吲哚”协同耦合模式中,吲哚分子结合在第二层时所对应的反应具有最大的离子选择性;而对于“吲哚-乙酸”和“吲哚-甲酰胺”协同耦合模式,吲哚分子结合在第二层,同时单齿脂肪族配体键合第一层时所对应的反应具有最大的离子选择性。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计算可用来解释肌质网中Ca2+的选择性机理:当水合Ca2+和水合Mg2+靠近Ca2+-ATP酶时,酶-水界面上的蛋白空穴会优先结合Mg2+,导致Mg2+的浓度在局部区域内降低,而这时游离的Ca2+就相对较多。即使有键合的Ca2+,其与配体之间较弱的结合力也会使得它们很容易被释放,因此Ca2+可以相对容易地进入Ca2+-ATP酶中的离子传输通道。对于极少数随Ca2+进入通道的Mg2+,配体对于Mg2+的强亲合阻止了这个离子的自由传导,而结合较弱的Ca2+则可以以较高的速率通过Ca2+-ATP酶的跨膜区域。此现象与以前报导的“sticky-pore”假说相一致。另外一个影响Ca2+和Mg2+选择性的因素是结合位点空穴的大小和结合位点处的配体在结合阳离子时所能提供的配位数。研究发现,在高亲和位点Ⅰ和Ⅱ处,位点空穴大小和结合位点处的七配位特征更有利于Ca2+的耦合。对于价态不同的Na+、K+和Ca2+,有如下的几个离子选择性机理(以Na+和Ca2+为例):第一,一个Ca2+和两个Na+拥有相同的电荷中和能力,却占有更小的空间,同时由于通道狭小的空间,更倾向于结合Ca2+;第二,在传导过程中,若有Na+、K+占据配位点,由于Ca2+与配体有更强的相互作用,它可以很容易地取代一价离子,从而占据配位点。第三,配位点处的配体耦合数不适于Na+的结合。非键结合模式在钙离子传导过程中的作用非键作用在生命体中广泛存在,而其中的阳离子-π耦合模式在Ca2+-ATP酶、K+通道和季铵盐通道抑制剂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用二阶微扰的方法计算了与肌质网钙泵和钙通道相关的Ca2+-π相互作用和脂肪族氨基酸参与的Ca2+-π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芳香性分子所具有的离域π键特征使得它们成为结合Ca2+的良好配体。而脂肪族氨基酸边链参与反应之后,可以极大地提高Ca2+-配体之间的作用强度。具体来说,对于Ca2+-π复合物,我们研究了Ca2+分别与一到三个苯分子的耦合特征。当Ca2+与两个苯环相互作用时,所对应的最低能量构型是一个交错平行的三明治结构;而当Ca2+与三个苯环作用时,所对应的最低能量构型是一个笼状的结构。很明显,这些结构都具有最小的配体排斥力,并且能够有效地稳定复合物体系。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甲酰胺和乙酸耦合的Ca2+-π复合物中。值得注意的是,当甲酰胺直接与苯分子结合时,它对苯环的芳香性特征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乙酸与苯环的结合则会削弱苯环的芳香性特征。这一点可以从NBO分析和键合轨道分析中反映出来。本章计算结果所体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与脂肪族边链相比,芳香族边链对Ca2+的结合能力更小。而在与肌质网相关的Ca2+传导过程中,达到结合-释放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芳香性分子对Ca2+更弱的亲合使得Ca2+可以更容易从结合的配体中释放出来,从而达到结合-释放的微妙平衡。因此,我们认为芳香性氨基酸在Ca2+传导过程中应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Ca2+的结合可以减小蛋白配体的HUMO-LUMO能差,从而导致荧光现象的发生。这一点可以为实验学家们研究Ca2+的结合位点和传导过程提供理论信息和帮助。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概述
  • 2.选题背景
  • 3.研究进展
  • 4.理论方法
  • 5.本文工作
  • 参考文献
  • 2+复合物的结合特征及其在跨膜钙通道中的作用'>第二章 谷氨酸-Ca2+复合物的结合特征及其在跨膜钙通道中的作用
  • 1.计算方法
  • 2.结果和讨论
  • 2.1.几何构型
  • 2.1.1.三齿耦合
  • 2.1.2.双齿耦合
  • 2.1.3.单齿耦合
  • 2.2.相对能量
  • 2.2.1.三齿耦合
  • 2.2.2.双齿耦合
  • 2.2.3.单齿耦合
  • 2.3.不同异构体之间的转化
  • 2.4.电荷布居分析
  • 2.5.键合分析
  • 2.6.红外光谱特征
  • 3.结论
  • 参考文献
  • 2+复合物的逐步水合效应及其生物意义'>第三章 谷氨酸-Ca2+复合物的逐步水合效应及其生物意义
  • 1.计算方法
  • 1.1.前期工作
  • 1.2.计算细节
  • 2.结果和讨论
  • 2.1.第一层耦合模式
  • 2.1.1.几何特征
  • 2.1.2.能量分析
  • 2.2.水分子同时结合在第一和第二层的耦合模式
  • 2.2.1.几何特征
  • 2.2.2.能量分析
  • 2.3.相关生物意义
  • 3.结论
  • 参考文献
  • 2+-ATP酶在其酶-水界面和钙通道内部处对Ca2+的选择性'>第四章 Ca2+-ATP酶在其酶-水界面和钙通道内部处对Ca2+的选择性
  • 1.计算方法
  • 1.1.计算模型
  • 1.2.计算细节
  • 2.计算结果
  • 2.1.Trp耦合模式
  • 2+和Mg2+的协同区分作用'>2.2.芳香性吲哚配体和其它脂肪族氨基酸对水合Ca2+和Mg2+的协同区分作用
  • 2.2.1.Trp-Gln协同耦合模式
  • 2.2.2.Trp-Glu协同耦合模式
  • 2.2.3.Trp-Arg协同耦合模式
  • 2.2.4.Trp-Trp协同耦合模式
  • 3.讨论
  • 3.1.金属离子性质对其选择性的影响
  • 3.2.耦合蛋白配体性质对离子选择性的影响
  • 3.2.1.配体电负性的影响
  • 3.2.2.配体结合模式的影响
  • 2+选择性的解释'>3.3.对实际生物体中Ca2+选择性的解释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2+-π非键耦合在Ca2+跨膜传输中的作用及相关特性'>第五章 Ca2+-π非键耦合在Ca2+跨膜传输中的作用及相关特性
  • 1.计算方法
  • 2.结果和讨论
  • 2--π相互作用模式'>2.1.Ca2--π相互作用模式
  • 2.1.1.结构及能量特征
  • 2.1.2.电荷布居分析
  • 2.1.3.轨道分析及电子特性
  • 2+与芳香族和脂肪族氨基酸边链的共耦合作用'>2.2.Ca2+与芳香族和脂肪族氨基酸边链的共耦合作用
  • 2+的共耦合'>2.2.1.乙酸根和苯对Ca2+的共耦合
  • 2+的共耦合'>2.2.2.甲酰胺和苯对Ca2+的共耦合
  • 2+-π复合物的耦合'>2.2.3.甲胺阳离子与Ca2+-π复合物的耦合
  • 2.2.4.HOMO-LUMO能差
  • 2.3.相关生物学意义
  • 3.结论
  • 参考文献
  • 2+with Glutamic Acid:Implicaion for the Conformational Behavior and Transformation of Ca2+-ATPase in Transmembrane Ca2+-channel'>The Coupling Character of Ca2+with Glutamic Acid:Implicaion for the Conformational Behavior and Transformation of Ca2+-ATPase in Transmembrane Ca2+-channel
  • 1.Introduction
  • 2.Computational Methods
  • 3.Results and Discussions
  • 3.1.Geometries
  • 3.1.1.Tridentate Forms
  • 3.1.2.Bidentate Forms
  • 3.1.3.Monodentate Form
  • 3.2.Relative Energies
  • 3.2.1.Tridentate Forms
  • 3.2.2.Bidentate Forms
  • 3.2.3.Monodentate Form
  • 3.3.Transformations Among Different Conformers
  • 3.4.Charge Distributions and Bonding Analysis
  • 3.5.IR Spectroscopic Character
  • 4.Conclusions
  • References
  • 2+Selectivity of the 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ase at the Enzyme-Water Interface and in the Ca2+Entrance Channel'>Ca2+Selectivity of the 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ase at the Enzyme-Water Interface and in the Ca2+Entrance Channel
  • 1.Introduction
  • 2.Computational Methods
  • 2.1.Models
  • 2.2.DFT Calculations
  • 3.Results
  • 2+and Mg2+'>3.1.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Aromatic Indole Ligand Between Ca2+and Mg2+
  • 2+and Mg2+'>3.2.The Concerted Discrimination of the Aromatic Indole and Other Aliphatic Amono Acid Ligands Between Hydrated Ca2+and Mg2+
  • 3.2.1.Trp-Gln Case
  • 3.2.2.Trp-Glu Case
  • 3.2.3.Trp-Arg Case
  • 3.2.4.Trp-Trp Case
  • 4.Discussions
  • 4.1.Dependence on the Nature of the Metal Ions
  • 4.2.Dependence on the Coordinated Protein Ligands
  • 4.2.1.Effect of the Ligand electronegativity
  • 4.2.2.Effect of the Ligand-Binding Forms
  • 2+selectivity of the Ca2+-ATPase'>4.3.The Implications to the actual Ca2+selectivity of the Ca2+-ATPase
  • 5.Conclusions
  • References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完成的工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离体骨骼肌肌条肌质网Ca~(2+)释放功能的间接测量方法[J]. 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9(03)
    • [2].肌质网钙泵基因在心力衰竭基因治疗中的发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7(03)
    • [3].内毒素对大鼠心肌肌质网功能的抑制作用[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0(07)
    • [4].心肌细胞钙循环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3(14)
    • [5].心肌收缩的过程如何?[J]. 护士进修杂志 2010(20)
    • [6].心肌细胞膜与肌质网膜的结构功能耦联及其病理重塑机制[J]. 生命科学 2011(11)
    • [7].肌质网钙漏可诱发肌纤维降解[J]. 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9(03)
    • [8].知识角[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14)
    • [9].肌质网IP3R/RyR介导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变化与子宫肌瘤细胞缺氧凋亡的研究[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04)
    • [10].肌纤维内肌质网钙漏可能诱发肌钙蛋白抑制亚基降解[J]. 生理学报 2009(03)
    • [11].褐菖鲉发声肌中小清蛋白的特性及肌肉纤维的超微结构特性[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6(03)
    • [12].穴位电刺激对大鼠急性运动后腓肠肌收缩功能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11(10)
    • [13].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与心力衰竭[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04)
    • [14].运动中乳酸对机体疲劳影响的研究[J]. 金田 2013(11)
    • [15].坎离颗粒对压力负荷超载所致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肌质网钙转运的影响[J]. 中医杂志 2015(21)
    • [16].增龄过程中骨骼肌变化的研究进展[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3(05)
    • [17].心房颤动肌质网钙离子循环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05)
    • [18].骨骼肌条肌质网Ca~(2+)释放功能的间接测量方法[J].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0(01)
    • [19].弱磁场对骨骼肌肌质网钙调控作用的研究[J]. 激光生物学报 2011(06)

    标签:;  ;  ;  ;  ;  ;  

    肌质网钙泵作用机理的相关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