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臂外固定支架加压治疗肱骨骨不连

单臂外固定支架加压治疗肱骨骨不连

湖南省岳阳市二人民医院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骨不连的方法。方法2006年9月~2017年3月期间,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21例,采取外支架固定方式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16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外固定支架加压是治疗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肱骨骨折;骨不连;外固定支架

肱骨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治疗比较复杂,大多数需要再次行手术治疗。我科于2006年9月~2017年3月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21例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31~71岁。骨折部位:肱骨中段15例,下段6例。肥大型7例,萎缩型5例,假关节型5例;其中合并有感染4例。本次手术前均没有桡神经损伤症状。所有患者初次均为开放复位钢板螺丝钉固定,与初次手术时间间隔13月~31年。

二、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或全身麻醉,仰卧位,患肢外展。采取原切口手术,所有患者均显露、松解并保护桡神经,取出原内固定物,清理断段的纤维组织连接,切除断段的硬化骨,钻通髓腔。合并有感染者行病灶清除,留取标本行病例检查及细菌学检查,非感染性骨不连均取自体髂骨进行骨折端植骨。外固定支架置于前外侧,在骨折上下端各穿入外固定支架螺钉2~3枚,近端在三角肌粗隆上4~5cm,远端在肱骨内外髁间连线上2~3cm,放置单边外固定架,调整好力线,检查骨折端稳定性,适当加压并拧紧连接点的螺丝,冲洗缝合,放置引流。

三、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均不需要辅助石膏固定,均予以术后镇痛等处理,常规行针孔护理。术后早期即可进行肩、肘关节的主动及被动活动,每两周调整外支架行骨折端加压,并复查X线片监测加压效果,直至骨痂初步形成后,调整加压时间或停止加压。

四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16个月,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桡神经损伤,针道感染者16例,均予以针孔护理、口服抗生素等处理治愈。所有骨不连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5~10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患者肩、肘关节活动与术前比无降低,其中3例初次手术后十年以上患者,上肢功能明显改善。上臂长度短缩者7例,长度为2~5cm,均因为骨不连后骨缺损较多,不能完全纠正导致。拆除外固定支架后均无再骨折。

五讨论

肱骨骨折后骨不连发生率较高,治疗方法包括更改内固定方式、植骨等方法[1],具有良好的效果;但部分肱骨骨不连使用内固定困难,如合并有感染、多次手术或自身骨质条件不佳时,使用外固定支架更加可靠[2]。

外固定支架加压治疗骨不连具有创伤小、血运损伤少、骨膜剥离少的特点,特别是间断持续加压,提高骨折愈合的速度,增加骨折愈合的概率,在治疗各类骨不连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肱骨骨不连中应用外固定支架具有具有创伤小,愈合可靠的优点,需要注意几点:①处理骨不连断端时,尽量减少软组织剥离,保留断端周围软组织连续性良好,一般只需要清理断端软组织即可,周围形成“袖套”,植骨完成后将其缝合,避免所植骨块移位,增加断端稳定性;②感染性骨不连需要彻底清创,清除死骨,但要保留有活性的骨与软组织,不可盲目扩大切除,本组两例患者因严重感染导致大量骨质吸收,骨皮质仅保留有1/2,术后四月发现原骨皮质处大量新生骨痂形成,经CT证实肱骨的环形骨皮质结构慢慢恢复,分析原因可能残存骨膜重新骨膜成骨,也说明了软组织清理时,一定要保留具有活性的骨膜组织;③要选择合适的骨质置入外固定螺纹钉,因肱骨下段解剖结构特定,骨质较薄,置入螺纹钉常常比较困难,螺纹钉没有良好的固定能力,会出现松动及退钉;④术中必须检查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因为外固定支架属于弹性固定,如果术中发现有旋转或轴向不稳定,术后出现断端移位可能性很大,我们的经验是术中握住患者的腕部摆动上肢,如确定各方向稳定性;⑤术后调整外固定的周期,一般两周为宜,不宜超过一月,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最佳,直到照片提示骨折端接触紧密时可停止加压;⑥术后功能锻炼包括肩、肘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良好的功能锻炼可以改善骨质条件,特别是废用性骨质疏松的病例,更需要适当的功能锻炼改善骨质,促进骨折愈合。

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肱骨骨不连,具有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的特点,在临床中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程鑫华,漆白文,黄振华,等.钢板内固定联合桡侧副血管蒂骨膜瓣治疗肱骨骨不连[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2):151-152.

[2]张兴庆,安春荣,梁伟.外固定器治疗感染性骨不连2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5):3729-3731.

标签:;  ;  ;  

单臂外固定支架加压治疗肱骨骨不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