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专业需求优化ESP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学生专业需求优化ESP课程体系构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

摘要:笔者所在独立学院于2016年将ESP课程设置纳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程,2016级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正式开始实施,针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需求,着重于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以培养能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初步改革,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根据教育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和笔者所在学校“强外语”的特色,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于2016年做出初步设想,重新思考和定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合理设计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学时比例,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做到为专业服务,并在2016级学生大二第一学期开始实施。

在原有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系列的基础上增设多种课程模块,使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紧密交叉融合,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课程前储备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话语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大学英语教学部将开设商务类、金融类、管理类、计算机类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凸显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同时,还将继续开设跨文化交际等人文类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提升个人修养,增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时安排上,学生在3、4学期分别选择一门专门用途、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每门周课时为2学时,共计32学时。

一、需求分析

ESP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专业用途出发,满足于社会需求,更加明确了英语学习的目的和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同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1.学生需求。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学习专业知识是为了就业和择业做铺垫,但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和学习过程,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效,而且专业知识理解起来并不是非常容易,需要长期积累,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倦怠或兴趣不足,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被动学习。所以在开设ESP课程和选择教材时,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学生选择ESP课程的时候,要根据自身英语综合能力,注意选课策略,充分考虑自身英语基础和兴趣爱好,以及个人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首先,了解自身英语基础,不同的课程学习对英语基础要求不同,选课时应该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循序渐进的学习;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文化、社会、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每个人的兴趣点都不同;最后,ESP课程的选择应该与自己的专业紧密挂钩,以便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与英语学习相融合。

2.专业需求。现阶段,中国高校教学改革是一场人才培养方式的革命,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求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变,因此,高校在抓好基础英语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发展ESP课程,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和从事专业技术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目前,学生能否开口说英语、英语能力是否达到专业水平,仍然是高校英语教学和社会就业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当今社会就业明显呈现出专业化、外向型两大特点。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专门化、越来越精细化,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关联性不断增强、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岗位要求越来越开放化和国际化,对从业者的英语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

3.社会需求。社会对于英语教学,特别是ESP的教学认同程度对高校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都希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完成日常交际和外事接待,如ESP(商务中级)、ESP(金融)、ESP(会展)、ESP(旅游)、ESP(市场营销)、ESP(科技)这些课程,都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知识,渗透学习。学生在选课时,对于ESP课程的专业知识有必要系统性和深度认识,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岗位需求,需要怎样的专业知识,选择哪门ESP课程才能符合自身发展。现今社会需要毕业生有英语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具备跨文化素养,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ESP课程的重要性,他们也愿意接受新的课程,新的挑战。

二、问题及对策

1.课程设置。ESP拓展课程为选修课,每周2学时,共32课时,2学分,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进行,2016级非英语专业共1370人,开设了32个ESP课程班级,每班约43人,课程安排为ESP(商务中级)8个班,ESP(金融)8个班,ESP(会展)4个班,ESP(旅游)4个班,ESP(市场营销)4个班,ESP(科技)4个班,课程安排在多媒体进行。开设课程的数量和类别通过学校相关专家的认证,与教务处模拟选课多次磨合后,确保能让大部分学生选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后,才开通选课功能,但是课程种类多样化是否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匹配。教学任务进行的同时,是教材的选择。教材是否能满足学生专业需求,难易程度是否得当。

2.学生学习认知。学生选课课时具有盲目性,他们缺乏正确的引导,根据选课教务管理工作安排,一般在学期中旬,教学秘书会跟教务处协商排课,根据教学安排,设置课程结构,然后跟学生所在学院协商沟通排课时间,通知学生选课。由于选课采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形式,所以学生选课时,会有三种情况:第一,选到不感兴趣的课程;第二,选课时发现剩余的课程已经学过;第三,选择的课程太难,对应的教材太难。

ESP课程为考查课,而且只开设一个学期,到下一学期会开设文化类的拓展课程,对于考查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是当成一门课程对待,而不是把课程与专业知识挂钩,系统学习。考查课采用的是随堂考试形式,考试根据科目性质不同,分为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最终成绩。

3.教师专业技能。因学生是按照教学计划选课,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英语成绩属于比较差的级别,教师在上课前,并没有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英语水平、学习动机和专业需求,大部分英语教师在ESP课程开设之前,也并不是特别了解教材内容及学生的专业知识,往往教师也是在学与教中提升自我,所以开设的ESP课程种类非常有限,可以接受挑战的老师也并不多,基本上都是迫于教学压力和课时压力,不得已接受的教学任务。另外,ESP的教学目的,大学英语教师并不是非常明确,他们比专业教师更缺乏实践性。由于缺乏专业教师,高校往往采取大班授课,难以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另外,高校ESP教师的现状和发展并不是特别乐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ESP教师队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通过提高教师待遇等方式吸引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其他教师进步。还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兄弟院校的资源共享。

通过ESP教学培养的学生,在从事专业技术领域和社交方面,通常能够比只接受普通英语教育的学生更准确、更有效的胜任社交活动。ESP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学科和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课程选项,学生用心选课,学校、院部从观念、制度、师资、管理等方面提高认知,让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师师资状况进行合理优化,不断提升和满足学生不同专业需求和职业发展,才能使学生具有英语专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秀颖需求分析下旅游管理专业ESP教学模式的构建.课程教研研究,2016,(02)。

[2]李岚唐敬伟需求分析视域下应用类高校ESP课程建设探析.教学,2016,(10)。

[3]廖芸基于学生需求的ESP教学方法研究.中国ESP研究,2017,(01)。

[4]王建梅大学英语教学讲授ESP课程的困与惑.教育,2015,(04)。

[5]杨惠芳湖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ESP课程设置探讨.英语广场,2015,(12)。

[6]郭亚银混合式教学模式在ESP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海外英语,2017,(08)。

本文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16年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外语信息化专项项目《基于共享理念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及其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GD17WXZ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基于认知需求的ESP课程教学模式在应用型高校中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标签:;  ;  ;  

基于学生专业需求优化ESP课程体系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