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论文-李美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论文-李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临床药师,合理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论文文献综述

李美[1](2019)在《临床药师合理用药有效干预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合理用药有效干预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9月收治的未经临床药师进行合理用药干预的患者100例(对照组),2017年10月-2018年7月医院收治经临床药师进行合理用药干预的患者100例(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00%,低于对照组的25.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合理用药干预,可降低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医院的医疗质量,强化医院的内涵建设,减少医院的风险情况。(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29期)

谢建生[2](2019)在《159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与特点,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各科室上报的ADR159例,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回顾性分析本院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特点。结果:159例ADR报告中,年龄≤18岁的患者占13.84%,19~69岁的患者占66.67%,≥70岁的患者占19.50%,男女之比为1∶1.56,静脉给药所致ADR的百分率最高,占73.58%;其次是口服给药方式占20.13%;累及器官较多的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37.43%,消化系统损害为25.67%,神经系统损害为14.44%。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应安全合理使用药物,增强ADR监测意识,可有效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合理用药。(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4期)

陈赛男,王晨,黄霁秋,罗金,王星[3](2018)在《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的双环醇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全国2013年~2017年双环醇片治疗肝损伤的不良反应报告。方法对2013年~2017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中全国使用双环醇片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环醇不良反应发生率稳定在万分之一左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百万分之叁点五,无死亡病例。对照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推荐的不良反应标准,属于罕见或十分罕见。结论双环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均为轻度或中度反应。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安全性好。(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8年22期)

赵佳佳,马晓蓓,张宇洁[4](2018)在《临床药师干预在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在降低药品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2016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300例患者为对照组,并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0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开展临床药师干预,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开展临床药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可有效降低医院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8年27期)

裴蕾[5](2018)在《药师合理用药干预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药师合理用药干预对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产生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医院收治的350例患者作对照组,对其药方进行分析,该阶段未展开用药干预工作。以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间抽取350例患者作实验组,该阶段展开药师合理用药干预,整理其药方,对比两个阶段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中有30起(8.57%)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而对照组中有55起(15.71%),(P <0.05)。结论:展开药师合理用药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防止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出现。(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8年14期)

李荣,李洁,刘婷,龚茜,柯刚[6](2018)在《153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药品及表现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统计和分析153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特点及表现,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ADR报告,按药品种类、ADR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涉及药品86种,其中,抗菌药物有66例,占43.14%;其中β内酰胺类最多占抗菌药物的60.61%。其次为氟喹诺酮类,占10.46%。中药注射剂共发生22例,占14.38%。其他类药物共发生65例,占42.48%。皮肤及附件损害共39例(25.49%)居首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瘙痒、皮疹、潮红等;其次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损伤,共23例,占15.03%;心血管系统损害共18例(11.76%)。结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ADR的监测,保障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8年20期)

薛春苗,曹俊岭,毛柳英,吴嘉瑞[7](2018)在《基于医院数据库的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医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04年1月—2016年8月上报的ADR报告1 393例,对其中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33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9例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147例,女性192例;年龄1~111岁,平均59岁,以70~<80、50~<60岁为主。339例ADR涉及中药注射剂4大类,30个品种;活血类中药注射剂致ADR病例数最多,共190例(占56.05%),涉及14个品种;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8例,占31.86%)和神经系统损害(109例,占32.15%);用药后≤0.5 h发生的ADR病例数最多,为188例(占55.46%)。结论:医院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较多,应规范、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并加强ADR的预防,保证用药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期刊2018年03期)

徐志祥[8](2018)在《碘克沙醇与碘海醇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碘克沙醇和碘海醇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杭州市药品与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碘克沙醇和碘海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成碘克沙醇组和碘海醇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ADR主要表现、严重ADR构成比、迟发型ADR构成比、ADR潜伏时间等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统计图、统计表、χ2检验、t检验、生存分析和Breslow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碘克沙醇和碘海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28份,其中碘克沙醇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73份,碘海醇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55份。碘克沙醇组平均年龄大于碘海醇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碘克沙醇组严重ADR构成比(6.85%)低于碘海醇组(8.39%),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69)。碘克沙醇组迟发型ADR构成比(69.86%)明显高于碘海醇组(7.10%),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碘克沙醇组发生ADR的平均潜伏时间比碘海醇组长,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碘克沙醇与碘海醇引发的ADR表现有所不同,与碘海醇组相比,碘克沙醇组迟发型ADR构成比较高,ADR潜伏时间较长,可考虑适当延长临床使用后的医学观察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警戒》期刊2018年02期)

刘文杰[9](2018)在《临床药师介入对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介入对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选取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临床药师介入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使用监管模式,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药师上报监测报告以及患者对用药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低于对照组的8.9%(P<0.05);观察组临床药师上报监测报告占比28.1%,高于对照组的11.5%(P<0.05);观察组患者对用药的满意度为87.8%,高于对照组的74.4%(P<0.05)。结论:临床药师介入能够降低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药师的报告率以及患者对用药的满意度。(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崔盈盈,吴嘉瑞,谭迪,张丹,张冰[10](2017)在《基于关联规则的清开灵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清开灵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系统检索1979—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收集清开灵注射液致ADR的详细个案报告,采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构建数据库,以Clementine 12.0软件为数据挖掘平台,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结果:共搜索符合纳入条件的清开灵注射液致ADR的详细个案355例。与ADR相关的字段包括患者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原发疾病类别和配液浓度。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中置信度最高的规则为"ADR临床诊断为呼吸系统损害且ADR发生在开始给予清开灵注射液后前5 min内的案例占总研究案例的7.25%,其中92.00%案例的原发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结论:清开灵注射液致ADR的发生是在临床用药因素、患者体质因素和药品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表现,其发生规律尚需更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期刊2017年12期)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与特点,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各科室上报的ADR159例,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回顾性分析本院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特点。结果:159例ADR报告中,年龄≤18岁的患者占13.84%,19~69岁的患者占66.67%,≥70岁的患者占19.50%,男女之比为1∶1.56,静脉给药所致ADR的百分率最高,占73.58%;其次是口服给药方式占20.13%;累及器官较多的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37.43%,消化系统损害为25.67%,神经系统损害为14.44%。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应安全合理使用药物,增强ADR监测意识,可有效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合理用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论文参考文献

[1].李美.临床药师合理用药有效干预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2].谢建生.159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

[3].陈赛男,王晨,黄霁秋,罗金,王星.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的双环醇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

[4].赵佳佳,马晓蓓,张宇洁.临床药师干预在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

[5].裴蕾.药师合理用药干预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饮食科学.2018

[6].李荣,李洁,刘婷,龚茜,柯刚.153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药品及表现原因分析[J].智慧健康.2018

[7].薛春苗,曹俊岭,毛柳英,吴嘉瑞.基于医院数据库的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

[8].徐志祥.碘克沙醇与碘海醇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的对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8

[9].刘文杰.临床药师介入对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

[10].崔盈盈,吴嘉瑞,谭迪,张丹,张冰.基于关联规则的清开灵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的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

标签:;  ;  ;  ;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论文-李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