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效率论文-陈寿昆

抗性效率论文-陈寿昆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强力霉素抗性基因,有机质污染水体,人工湿地,接合转移

抗性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陈寿昆[1](2019)在《有机质污染水体及人工湿地对抗生素抗性基因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四环素类抗生素是全世界近几十年来畜禽生产过程使用最广泛、频度最高、用量最大的一类;但影响此类抗生素抗性基因经接合转移扩散的自然因素少有报道,本研究以强力霉素抗性基因(Dox)为研究对象,(1)通过7个细菌性病原菌(其中6个为临床分离的病原菌,遗传背景不清楚;1个为条件性致病性产酸克雷伯氏菌的突变株TR-M30-1,为mTn5gusA-pgfp21转座子插入突变,Kan~R(卡那霉素抗性),本实验室保存)对18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实验获得此7个菌株的耐药谱,从耐药谱中筛选出抗生素抗性遗传型为Dox~RX~S的候选供体菌和抗生素抗性遗传型为Dox~SX~R的候选受体菌(X代表试验的18种抗生素中的任何一种);(2)供、受体菌共接合培养后筛选出抗生素抗性遗传型为Dox~RX~R的接合子,同时确定目标供、受体菌;(3)对目标供、受体菌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和BIOLOG方法鉴定;(4)确定目标供、受体菌的四环素耐药基因及其可移动遗传元件;(5)检测养猪场排污渠不同地段和不同浓度的有机肥浸出液对目标供、受体菌的存活率及目标供体菌的Dox基因经接合转移至目标受体菌的效率;(6)构建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水葫芦(Eichharnia crassipes)、狐尾藻+水葫芦和无植物(空白对照)的下流式人工湿地,检测目标供、受体菌在人工湿地水体内的存活率及目标供体菌的Dox基因经接合转移至目标受体菌的效率;(7)分析了强力霉素抗性基因(Dox)在供、受体菌之间的接合转移效率与养猪场排污渠水体和人工湿地水体的pH值、化学需氧量(COD)、氨基酸种类和含量、总糖、还原糖、凯氏氮、总磷(TP)、有效磷的含量的相关性;(8)检测了人工湿地对COD去除效果;结果如下:(1)研究的7个病原菌耐药性均为多重性,最多能耐受15种抗生素,对链霉素(氨基糖苷类)、萘啶酮酸(喹诺酮类)、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最高(100%),对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诺氟沙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最低(0)。目标供体菌抗生素抗性基因型选定为Dox~RKan~S,目标受体菌为Dox~SKan~R,接合子为Dox~RKan~R;接合子命名为Con-Ⅱ。(2)抗生素抗性基因型Dox~RKan~S的目标供体菌鉴定为Escherichia coli O157:H7(E.coli O157:H7);BIOLOG法鉴定目标受体菌TR-M30-1(Dox~SKan~R)的结果与于晓宇的16S rDNA分子鉴定的结果一致,均为产酸克雷伯氏菌。(3)E.coli O157:H7(Dox~RKan~S)、TR-M30-1(Dox~SKan~R)、Con-Ⅱ(Dox~RKan~R)的四环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结果为E.coli O157:H7(Dox~RKan~S)和Con-Ⅱ(Dox~RKan~R)携带tetB耐药基因,TR-M30-1(Dox~SKan~R)无。E.coli O157:H7(Dox~RKan~S)含F质粒、I类整合子和I类整合子可变区;TR-M30-1(Dox~SKan~R)含F质粒和I类整合子可变区;Con-Ⅱ(Dox~RKan~R)含F质粒和I类整合子。Con-Ⅱ(Dox~RKan~R)的Dox~R并非由F质粒从E.coli O157:H7(Dox~RKan~S)介导转移至TR-M30-1(Dox~SKan~R)的结果。(4)历时9 d,于第3、6、9 d测定,E.coli O157:H7(Dox~RKan~S)和TR-M30-1(Dox~SKan~R)在完全培养基(LB)、养猪场排污渠不同地段水体、不同浓度的有机肥浸出液及人工湿地系统水体中其存活率较原始浓度(0 d)均逐渐下降且处理组的下降速率较对照(LB培养基)者大;在LB培养基内,两者第3 d存活率无差异(从平均值±标准差判断,下同),但第6、9 d时,TR-M30-1(Dox~SKan~R)存活率大于E.coli O157:H7(Dox~RKan~S);有机质污染水体(养猪场污水和有机肥浸出液)中两者的存活率高于人工湿地水体。在时间维度上(0-3 d,3-6 d,6-9 d),存活率呈现特征:(1)减-减-增者为:养猪场排污渠3个地段(上、中、下游)污水、150 g有机肥+1 L蒸馏水中的E.coli O157:H7(Dox~RKan~S);养猪场排污渠(上、下)游、(150、100、50)g有机肥+1 L蒸馏水、狐尾藻人工湿地环境中的TR-M30-1(Dox~SKan~R);(2)减-增-减者为:最大持水量状态有机肥(含水量57%)、(100、50)g有机肥+1 L蒸馏水、无植物人工湿地水体中的E.coli O157:H7(Dox~RKan~S);200 g有机肥+1 L蒸馏水中的TR-M30-1(Dox~SKan~R);(3)减-减-减者为:(1)和(2)以外的其他试验条件,如:(200、10)g有机肥+1 L蒸馏水、(水葫芦、狐尾藻、水葫芦+狐尾藻)人工湿地、LB培养基中的E.coli O157:H7(Dox~RKan~S);养猪场排污渠(中游)、最大持水量状态有机肥(含水量57%)、10 g有机肥+1 L蒸馏水、(水葫芦、水葫芦+狐尾藻、无植物)人工湿地、LB培养基中的TR-M30-1(Dox~SKan~R)。(5)完全培养基(LB)、养猪场排污渠不同地段、不同浓度的有机肥浸出液及人工湿地系统中E.coli O157:H7(Dox~RKan~S)、TR-M30-1(Dox~SKan~R)共培养3 d时的接合效率高低顺序为:LB培养基(3.25×10~(-6))>养猪场排污渠上游(1.124×10~(-6))>养猪场排污渠中游(9.03×10~(-7))>最大持水量状态有机肥(含水量57%)(6.23×10~(-9))>人工湿地系统(0)。(6)E.coli O157:H7(Dox~RKan~S)、TR-M30-1(Dox~SKan~R)共培养3 d时的接合效率和水质相关因素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H值与接合效率呈显着负相关性(p<0.05);化学需氧量(COD)与接合效率呈显着正相关性(p<0.05);氨基酸含量与接合效率呈极显着正相关性(p<0.01);接合效率与总糖、还原糖、凯氏氮、总磷(TP)、有效磷等无显着相关性。(7)狐尾藻、水葫芦、狐尾藻+水葫芦和无植物空白对照组人工湿地对COD_(cr)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8.82%、34.1%、32.37%和40.75%。(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强[2](2018)在《棉花—丛枝菌根真菌共生效率分析及其对植株生长和黄萎病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Gossypium spp.)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纺织工业的主导原料,在世界及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内生菌根真菌,能够与绝大多数陆生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AMF的发育依赖于对宿主的定殖并从中获取碳源营养。做为回报,AMF帮助植物获取更多的养分,特别是对土壤中移动性差的磷以及一定程度上对氮和其他矿质元素的吸收。此外,AM共生能够提高植物对多种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其引发的菌根诱导的抗性(mycorrhiza-induced resistance,MIR)在植物防御广谱的病原物袭击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良好的定殖水平是AM共生体系发挥功能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内外有关棉花-AMF共生效应的研究多集中在抗旱、抗盐以及不同菌根对同一棉花品种的植物生长促进效应(plant growth promotion,PGP)方面,而针对AMF与不同棉花品种定殖水平、PGP效应的研究尚未报道。为了评估AMF促进棉花生长的潜力,我们首先调查了温室条件下17个棉花品种与AMF Rhizophagus irregularis CD1的共生效率(symbiotic efficiency of AMF,SEA)。令人惊讶的是,不同棉花品种之间的SEA差异显着,其分布由3%到94%不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温室条件下接种AMF显着促进了高SEA亚组棉株的生长,而对低SEA亚组没有表现出任何PGP效应。随后,我们选取SEA最高的棉花品种鲁棉一号(SEA=94%),在田间进行了两年的重复试验。与温室条件下AMF的PGP效应一致,田间接种AMF能够有效促进鲁棉一号的生长。与对照相比,菌根处理组棉株的株高、茎粗、功能叶叶面积、总果枝数、伏前桃数、叶片和根中的无机磷含量等指标显着增加。这些结果表明AMF介导的PGP效应依赖于高SEA。由土传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严重威胁棉花生产的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尽管已有研究指出了AMF对几种土传病害的防治潜能,但AMF对高SEA棉花品种黄萎病的抗病效果尚未报道。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AM定殖显着抑制了黄萎病症状的发展,并显着影响了几种抗病相关基因和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暗示AMF定殖诱导了鲁棉一号对V.dahliae的MIR。与此同时,AM定殖显着提高了黄萎病胁迫下鲁棉一号的产量、改善了棉花纤维的品质。有趣的是,除了诱导植物的抗病性,我们还发现AM共生体可以释放某些挥发性物质,对包括V.dahliae在内的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直接、持久的抑制活性。这是AMF一种新的生防机制,其有效成分值得进一步鉴定和应用。本研究举证了AM定殖对高SEA棉花品种鲁棉一号具有良好的促生和抗病效果,为AMF的商品化利用提供了依据。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棉花品种的SEA不足60%。AMF在棉花上的有效利用,需要考虑对控制SEA的棉花基因进行遗传改良。(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4-01)

赵巍巍[3](2015)在《多杀菌素抗性对西花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其传播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 W)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本身取食所造成的危害。目前西花蓟马抗药性问题日益凸显,抗性是否影响其对TSWV的传播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多杀菌素抗性西花蓟马和TSWV为研究对象,建立了TSM w的分子检测技术,对北京周边地区TSWV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检测了单头西花蓟马的带毒率;比较了敏感和抗性西花蓟马获取TSWV不同时间后体内的病毒滴度和获毒48 h后的传毒效率;利用EPG记录仪分析了携带TS VV的西花蓟马在辣椒上的取食行为。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TSWV S RNA上的核衣壳蛋白(N)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比较了检测TSWV 4种方法的灵敏度。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可扩增出397 bp的片段,序列同源性高达99%。qRT-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灵敏度比快速检测试纸条、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和常规PCR分别高出15625倍、3125倍和125倍,且能够准确定量;常规PCR灵敏度较高,但不能准确定量;DAS-ELISA方法适用于批量定性测定,但检测时间较长;试纸条法检测速度最快,但灵敏度最低,使用时可根据症状程度和试验条件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利用常规PCR技术和序列测定证实,在北京周边地区及山东济宁的辣椒上均有TSWV发生。2、TSWV处理后的敏感西花蓟马在取食0.5-24 h后体内的病毒含量显着高于抗性西花蓟马,但在取食48h后体内病毒含量差异不显着,且在12 h时抗性西花蓟马体内的病毒含量高于敏感种群。在12 h、48 h为一龄和二龄若虫期转换时间节点,西花蓟马体内的病毒含量发生显着的变化,推测西花蓟马龄期转换这一生理过程可能是导致体内的病毒含量发生改变的原因。3、TSWV处理后敏感西花蓟马总传毒效率为51.0%,雌雄虫传毒效率分别为33.8%和68.1%;抗性西花蓟马的总传毒效率为44.4%,雌雄虫传毒效率分别为28.8%和60.0%。敏感和抗性种群的总传毒效率无显着差异,但在种群内雄虫传毒效率显着高于雌虫。4、对传毒后的西花蓟马体内病毒含量进行检测发现,不管是在抗性还是敏感品系,传毒西花蓟马体内病毒含量均显着高于未传毒西花蓟马,传毒的雄虫体内病毒含量显着低于雌虫,但不管是传毒还是非传毒的雄虫和雌虫,体内病毒含量均没有种群差异显着性。5、多杀菌素敏感和抗性西花蓟马获取TSWV后,敏抗品系雄虫间的取食行为差异不显着,而雌虫差异显着。西花蓟马的短刺吸和长刺吸无种群差异。总体上,多杀菌素抗性对西花蓟马传播TSWV无显着影响。由于雄虫是传播TSWV的主要载体,雄虫间取食行为差异不显着可能是造成两个品系间传毒效率差异不显着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马岩松,刘鑫磊,栾晓燕,王家军,李进荣[4](2014)在《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基因相关分子标记对杂交后代抗性的鉴定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胞囊线虫病鉴定受鉴定条件和鉴定方法的制约,一直是大豆抗病资源筛选和抗病品种选育的限制因素之一,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发现,为抗病鉴定提供了高效而准确的鉴定方法。本研究利用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不同世代的育种分离群体为实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抗病基因型鉴定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标记基因型在不同分离世代的鉴定效率。结果表明:随着分离群体世代的增加,抗病个体在分离群体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分离世代的卡方测验表明抗病性由两个隐性基因控制;基于抗病基因Rhg1开发的Indel标记rhg1-I4和SCN Res Bridge对表型的检测效率可达88.89%,显着高于Satt309(50.00%);随着育种群体世代的增加,标记检测效率有所提高。不同标记组合并没有提高标记的检测效率。本研究结果说明,基于抗病基因序列开发的功能性标记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病育种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第24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8-20)

马岩松,刘鑫磊,栾晓燕,王家军,李进荣[5](2014)在《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基因相关分子标记对杂交后代抗性的鉴定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鉴定受条件和方法的制约,一直是大豆抗病资源筛选和抗病品种选育的限制因素之一,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发现,为抗病鉴定提供了高效而准确的鉴定方法。以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不同世代的育种分离群体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抗病基因型鉴定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标记基因型在不同分离世代的鉴定效率。结果表明:随着分离群体世代的增加,抗病个体在分离群体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分离世代的卡方测验表明抗病性由2个隐性基因控制;基于抗病基因Rhg1开发的Indel标记rhg1-I4和SCN_Res Bridge对表型的检测效率达到88.89%,显着高于Satt309(50.00%);随着育种群体世代的增加,标记检测效率有所提高。不同标记组合并没有提高标记的检测效率。结果证明基于抗病基因序列开发的功能性标记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病育种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王虹[6](2009)在《光质对黄瓜幼苗光合效率和白粉病抗性的调控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设施栽培业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弱光及病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蔬菜作物的生长,成为我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探明不同光质对蔬菜生产及病害的影响机制、筛选高效的人工光源,是现阶段可持续设施农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光质对黄瓜幼苗CO_2同化、叶绿素合成、叶片衰老及其在人工补光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并研究了其缓解黄瓜白粉病发生的生理分子机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光质(紫光、蓝光、绿光、黄光和红光)对黄瓜光合作用的调节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的白光相比,不同单波光质导致了植株生长减慢、净光合速率(Pn)、PSⅡ光化学相对量子效率(ΦPSⅡ)的下降,这些参数的变化在绿光、黄光和红光的处理中表现尤为明显。但是紫光和蓝光处理后,植株的气孔导度(Gs)、Rubisco总活性和初始活性显着增加,卡尔文循环相关基因大量表达以及可溶性糖、蔗糖及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累积,而绿光、黄光和红光的处理则呈现相反的趋势。不同光质下的Pn变化与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相一致。紫光和蓝光所引起的Pn降低可能与光系统能量分配的失调有关,除此之外,绿光、黄光和红光所引起的Pn降低还与Gs下降、卡尔文循环基因表达量下调有关。2.研究了不同光质(紫光、蓝光、绿光、黄光和红光)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和蓝光促进了叶绿素的合成,紫光和蓝光促进了类胡萝卜素的合成,绿光、黄光则抑制了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此外,紫光、蓝光和红光上调了GluTR、MgCH及FeCH等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了POR的表达。而绿光和黄光则呈现相反的趋势。以上的结果表明紫光、蓝光和红光在植物叶绿素合成过程中起作用。3.研究了不同光质(紫光、蓝光、绿光、黄光和红光)的补光效率及其提高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的生理分子机制。结果表明:紫光、蓝光、红光和白光处理能增加植株的光合作用,提高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绿光和黄光则呈现相反趋势。在多波长的试验中,进一步表明了绿光对光合作用的限制作用,即绿光限制了蓝光和红光对光合作用及相关基因的促进作用。此外,红蓝组合显着的提高了植株光合作用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作用效果要好于白光处理,补光效率较高。单波补光处理6h后,我们发现不同光质补光所引起的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伴随着GSH和AsA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因此我们推测,其在不同光质调节的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中起作用。4.研究了不同光质(紫光、蓝光、绿光、黄光和红光)对黄瓜叶片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紫光和蓝光诱导了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及活性的上升,延缓了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并且使MDA的含量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从而延缓了植株的衰老。绿光、黄光和红光则抑制了抗氧化酶的活性,导致黄瓜植株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不断下降及MDA含量的持续上升,加速了植株的衰老进程。5.研究了不同光质(紫光、蓝光、绿光、黄光和红光)对黄瓜白粉病发生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红光显着提高了植株中自由态水杨酸的含量、H_2O_2含量及包括WRKY、PR在内的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性,抑制了病原菌的侵染。另外,紫光和蓝光虽不能降低植株的发病率,却能增加植株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总酚和类黄酮的含量。处理10 d后,与对照的白光相比,红光处理显着降低了植株的病害发生率,其它单波光质则导致了病害的普遍发生。这些结果表明,红光诱导的黄瓜叶片对白粉病的抗性与水杨酸诱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6-01)

于恒秀,陆美芳,陈秀花,龚志云,刘巧泉[7](2009)在《不同转化方法培育无抗性选择标记转基因水稻效率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的转化方法培育无抗性选择标记转基因水稻的效果,以4个籼粳稻品种为受体材料,比较了用农杆菌介导的双菌双载体和双T-DNA单载体两种共转化技术的共转化频率及随后获得的无抗性选择标记基因转化子的效率。结果表明,在双菌双载体介导的转化中,4个水稻品种的平均共转化频率为10.1%,其中55.6%的共转化植株自交后代中可筛选出无抗性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水稻植株。在单载体双T-DNA介导的共转化中,平均共转化频率为45.0%,从其中60.0%的共转化植株自交后代中可获得无抗性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植株,即双T-DNA单载体法的去选择标记的效率(27.0%)要较双菌双载体法(5.6%)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抗性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棉花(Gossypium spp.)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纺织工业的主导原料,在世界及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内生菌根真菌,能够与绝大多数陆生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AMF的发育依赖于对宿主的定殖并从中获取碳源营养。做为回报,AMF帮助植物获取更多的养分,特别是对土壤中移动性差的磷以及一定程度上对氮和其他矿质元素的吸收。此外,AM共生能够提高植物对多种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其引发的菌根诱导的抗性(mycorrhiza-induced resistance,MIR)在植物防御广谱的病原物袭击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良好的定殖水平是AM共生体系发挥功能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内外有关棉花-AMF共生效应的研究多集中在抗旱、抗盐以及不同菌根对同一棉花品种的植物生长促进效应(plant growth promotion,PGP)方面,而针对AMF与不同棉花品种定殖水平、PGP效应的研究尚未报道。为了评估AMF促进棉花生长的潜力,我们首先调查了温室条件下17个棉花品种与AMF Rhizophagus irregularis CD1的共生效率(symbiotic efficiency of AMF,SEA)。令人惊讶的是,不同棉花品种之间的SEA差异显着,其分布由3%到94%不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温室条件下接种AMF显着促进了高SEA亚组棉株的生长,而对低SEA亚组没有表现出任何PGP效应。随后,我们选取SEA最高的棉花品种鲁棉一号(SEA=94%),在田间进行了两年的重复试验。与温室条件下AMF的PGP效应一致,田间接种AMF能够有效促进鲁棉一号的生长。与对照相比,菌根处理组棉株的株高、茎粗、功能叶叶面积、总果枝数、伏前桃数、叶片和根中的无机磷含量等指标显着增加。这些结果表明AMF介导的PGP效应依赖于高SEA。由土传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严重威胁棉花生产的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尽管已有研究指出了AMF对几种土传病害的防治潜能,但AMF对高SEA棉花品种黄萎病的抗病效果尚未报道。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AM定殖显着抑制了黄萎病症状的发展,并显着影响了几种抗病相关基因和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暗示AMF定殖诱导了鲁棉一号对V.dahliae的MIR。与此同时,AM定殖显着提高了黄萎病胁迫下鲁棉一号的产量、改善了棉花纤维的品质。有趣的是,除了诱导植物的抗病性,我们还发现AM共生体可以释放某些挥发性物质,对包括V.dahliae在内的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直接、持久的抑制活性。这是AMF一种新的生防机制,其有效成分值得进一步鉴定和应用。本研究举证了AM定殖对高SEA棉花品种鲁棉一号具有良好的促生和抗病效果,为AMF的商品化利用提供了依据。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棉花品种的SEA不足60%。AMF在棉花上的有效利用,需要考虑对控制SEA的棉花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陈寿昆.有机质污染水体及人工湿地对抗生素抗性基因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张强.棉花—丛枝菌根真菌共生效率分析及其对植株生长和黄萎病抗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8

[3].赵巍巍.多杀菌素抗性对西花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效率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

[4].马岩松,刘鑫磊,栾晓燕,王家军,李进荣.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基因相关分子标记对杂交后代抗性的鉴定效率研究[C].第24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4

[5].马岩松,刘鑫磊,栾晓燕,王家军,李进荣.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基因相关分子标记对杂交后代抗性的鉴定效率[J].大豆科学.2014

[6].王虹.光质对黄瓜幼苗光合效率和白粉病抗性的调控机理[D].浙江大学.2009

[7].于恒秀,陆美芳,陈秀花,龚志云,刘巧泉.不同转化方法培育无抗性选择标记转基因水稻效率的比较[J].中国水稻科学.2009

标签:;  ;  ;  ;  

抗性效率论文-陈寿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