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生物和化学组合技术合成聚硅硫酸铁混凝剂的研究

采用生物和化学组合技术合成聚硅硫酸铁混凝剂的研究

论文摘要

针对目前国内外制备聚硅酸硫酸铁PFSS方法的弊端,本论文以工业硫酸亚铁为原料,通过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氧化作用制备硫酸铁,与聚合硅酸复合得到一种制备聚硅酸硫酸铁的新方法。应用该法制备的混凝剂来处理模拟废水,效果良好,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极端酸性条件自然筛选出氧化亚铁硫杆菌,研究了pH、温度、接种量等对原始菌种的迟缓期的影响,结果表明pH2.0、温度30℃、接种量的增加可以缩短迟缓期。通过自然定向培育得到能耐受低至pH1.7的菌种,通过紫外诱变,Fe2+完全氧化提前了约12h,平均氧化速率由0.188g/L·h提高到了0.206g/L·h,菌种的氧化活性明显增强。 对驯化过的菌种进行生长动力学研究,在Monod方程的基础上,考虑底物抑制和产物抑制建立生长动力学模型μ=0.14×[Fe2+]/0.94+[Fe2+]+2.97×[Fe3+],该方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吻合良好。 以工业硫酸亚铁为基本原料,在分批悬浮培养中,经过4次反复培养,氧化速率达到稳定,优化的最佳实验条件为H2SO4/FeSO4·7H2O(摩尔比)为1:8,通气量为60L/h,加大母液/料液的比可以缩短反应的迟缓期,在反应中初始Fe2+浓度的升高会延长迟缓期,降低平均氧化速度。 通过固定化技术增加细胞浓度,增加生物氧化的反应速率。本实验中采用丙纶纤维作为固定化的载体,通过吸附法来固定化细胞,研究了pH值对固定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pH为1.8时对固定化过程较为有利。当氧化速率达到稳定时,固定化细胞平均氧化速率为0.42gFe2+/L·h,明显高于悬浮细胞平均氧化速率为0.2gFe2+/L·h,在室温下,当曝气量增大到100L/h时为最佳。在反应过程中,pH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初始pH为1.8最大可以升到2.5,之后开始下降到1.8,在反应过程中损失的总铁离子很少,有利于反应器的长期操作。过高的初始Fe2+浓度,不仅降低平均氧化速度,载体上也容易形成沉淀。 最后研究了聚合硅酸硫酸铁的制备以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当Fe3+/SiO2为1:1时,除浊效果最佳。PFSS具有较宽的pH使用范围,pH值在5~9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混凝效果,絮体形成速度快、结实、沉降性能好。相对于生物硫酸铁BFS,聚合硅酸硫酸铁PFSS的混凝能力要强的多,在投加量为10mg/L(以Fe3+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聚合硅酸硫酸铁的制备方法的研究
  • 1.2.2 聚合硫酸铁的制备方法研究
  • 1.2.3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研究进展
  •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菌种筛选
  • 2.1.2 细菌培养基
  • 2.1.3 主要实验药品
  • 2.1.4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种分离纯化方法
  • 2.2.2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鉴定
  • 2.2.3 细菌细胞数量的测定
  • 2.2.4 铁浓度的测定
  • 2.2.5 高效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选育
  • 2.2.6 人工浊液的配制
  • 第三章 菌种的分离以及高效菌种的选育
  • 3.1 菌种富集和分离
  • 3.1.1 菌种富集与筛选
  • 3.1.2 菌种的鉴定
  • 3.2 T.f的特性研究
  • 2+的氧化'>3.2.1 T.f菌生长曲线以及Fe2+的氧化
  • 3.2.2 pH对T.f亚铁氧化的影响
  • 3.2.3 温度对T.f亚铁氧化的影响
  • 3.2.4 接种量对T.f亚铁氧化的影响
  • 3.3 耐受低pH菌种的自然选育
  • 3.4 紫外诱变
  • 3.5 结果和讨论
  • 3.5.1 菌体形态观察结果以及革兰氏染色结果
  • 2+的氧化'>3.5.2 T.f生长曲线的绘制以及Fe2+的氧化
  • 2+的影响'>3.5.3 初始pH对氧化Fe2+的影响
  • 2+的影响'>3.5.4 温度对细菌氧化Fe2+的影响
  • 2+的影响'>3.5.5 接种量对细菌氧化Fe2+的影响
  • 3.5.6 耐受较低pH的定向培育
  • 3.5.7 紫外诱变效果
  • 3.5.8 诱变前后菌种氧化活性的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f菌生长动力学研究
  • 4.1 菌种
  • 4.2 方法
  • 4.2.1 原理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T.f菌悬浮培养制备硫酸铁的研究
  • 5.1 菌种
  • 5.2 实验装置
  • 5.3 实验方法
  • 5.3.1 生产工艺流程
  • 5.3.2 微生物的适应性
  • 5.3.3 原液/料液的最佳比例
  • 5.3.4 最佳酸度的确定
  • 5.3.5 通气量对反应的影响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T.f菌的适应性
  • 5.4.2 最佳母液/料液比例
  • 5.4.3 最佳pH确定
  • 5.4.4 通气量对制备聚合硫酸铁的影响
  • 5.4.5 总铁量不同的聚合硫酸铁的制备
  • 5.5 小结
  • 第六章 T.f菌的固定化培养制备聚合硫酸铁的研究
  • 6.1 材料
  • 6.1.1 菌种
  • 6.1.2 培养基
  • 6.1.3 固定化反应器以及材料
  • 6.2 细菌的固定化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pH值对固定化的影响
  • 6.3.2 通气量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 2+氧化的比较'>6.3.3 悬浮培养与固定化培养Fe2+氧化的比较
  • 6.3.4 总铁量不同的聚合硫酸铁的制备
  • 6.3.5 培养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和总铁的变化
  • 6.4 小结
  • 第七章 聚合硅酸硫酸铁的制备以及应用效果
  • 7.1 聚合硅酸硫酸铁的制备
  • 7.2 聚合硅酸硫酸铁的除浊效果
  • 7.3 不同混凝剂的除浊效果比较
  • 7.4 结果与讨论
  • 3+/SiO2摩尔比对除浊效果的影响'>7.4.1 Fe3+/SiO2摩尔比对除浊效果的影响
  • 7.4.2 PFSS用量对除浊效果的影响
  • 7.4.3 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7.4.4 PFSS除浊对比实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独创性声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年男性最大脂肪氧化速率测试中不同分析方法对测试结果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9(11)
    • [2].基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湿法氧化速率研究[J]. 电子世界 2020(06)
    • [3].理829井区注空气原油氧化速率影响因素的研究[J]. 当代化工 2019(09)
    • [4].填埋场覆盖土CH_4氧化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02)
    • [5].充气量和补铁对嗜酸菌群铁氧化速率的影响[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2(07)
    • [6].组织对纯铜表面氧化的影响[J]. 技术与市场 2018(04)
    • [7].湿法炼锌沉铁过程氧化速率优化控制[J]. 自动化学报 2015(12)
    • [8].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地表CH_4氧化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2(01)
    • [9].核级石墨失重率对其氧化速率的影响[J]. 核动力工程 2013(03)
    • [10].印染废水湿法脱硫工艺的研究[J]. 广东化工 2011(01)
    • [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沼泽草甸土壤CH_4氧化速率研究[J]. 冰川冻土 2013(05)
    • [12].脊髓损伤患者在低强度运动中最大脂肪氧化速率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7(10)
    • [13].空气中氧氧化Fe~(2+)离子及动力学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09(04)
    • [14].FY油藏注空气原油氧化速率影响因素的研究[J]. 当代化工 2018(09)
    • [15].DOC和金属基DPF对柴油机排气颗粒物表面官能团演化特性的影响[J].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9(06)
    • [16].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特性的研究[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8(06)
    • [17].闽江河口湿地土壤CH_4产生与氧化速率对外源氮、硫添加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7(01)
    • [18].块体非晶合金氧化性能的研究进展[J]. 热加工工艺 2009(08)
    • [19].微细浸染型金矿酸性热压氧化预处理动力学研究[J]. 贵金属 2017(03)
    • [20].气体流速及温度对IG-110核级石墨氧化速率的影响[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21].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动力学实验应用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22].基于实验的原油氧化速率分析及应用[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09)
    • [23].7-ACA两步酶法中应用空气和DAAO转化CPC的研究[J]. 科技风 2011(13)
    • [24].紫外诱变筛选高效氧化亚铁硫杆菌[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11)
    • [25].0Cr18Ni10Ti不锈钢热浸镀铝高温短期氧化行为[J].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3(S2)
    • [26].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抗氧化活性的方法研究[J]. 中国酿造 2009(06)
    • [27].美国《化学教育》“JCE Classroom Activity”栏目内容简介与启示——以铁的氧化速率的实验探究为例[J]. 化学教育 2009(08)
    • [28].响应面法优化Fe~(2+)的微生物氧化条件[J]. 激光生物学报 2016(05)
    • [29].20g钢在高温下氧化行为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2)
    • [30].氧化亚铁硫杆菌耐铀氟离子的连续转接驯化和联合驯化[J]. 过程工程学报 2011(05)

    标签:;  ;  ;  

    采用生物和化学组合技术合成聚硅硫酸铁混凝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