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伤之忧与启示

寒伤之忧与启示

一、冷害的忧思与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高子梦[1](2021)在《新冠疫情下潜在旅游者的情绪变化 ——一种微博文本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孟垚[2](2020)在《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百年前的日本作家宫泽贤治以超越时代的独特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人类不断与自然为敌,自然也以其特有的方式惩罚着人们的画面。虽然他超前的“共生思想”未被社会接受,但是他依然不停地进行创作,作品中充满着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和《法华经》相遇的宫泽贤治,在后来的人生中以他独特的方法诠释着《法华经》的“共生思想”,将共生融进内心并诉诸笔端,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人类谋求着未来。共生是全球化历程中文明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当今世界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鉴于此本论文以宫泽贤治“共生思想”为研究对象,援用生态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文本分析、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其“共生思想”产生的原因、内涵及其来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对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的研究分为四个方面:一、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的产生背景:立足于《注文の多い料理店》(《要求繁多的餐厅》)中宫泽贤治对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人类与自然关系割裂的批判,及《オツベルと象》(《奥茨柏鲁与大象》)中暗含的对资本主义文明下不平等生产关系的批判,并结合时代背景阐明宫泽贤治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担忧及解读——人类中心主义视域下人类与自然的不平等关系所导致的生态危机,资本主义文明下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导致社会阶级分化的矛盾以及进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揭示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交织产生的人类生存危机是宫泽贤治共生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二、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的内涵:主要为《セロ弾きのゴーシュ》(《拉大提琴的高修》)中展现的人类与自然界动物共生及《狼森と笊森、盗森》(《狼森林和笊篱森林、盗贼森林》)中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异类共生的内容,阐释宫泽贤治描绘的人类作为自然中的一部分,与自然界万物共生的图景;《虔十公园林》(《虔十林公园》)中描写的人类与社会中异类的共生,揭示宫泽贤治“共生思想”不只局限在自然界,他还将独特的视角对准“正常”人类与“非常态”异类群体,探讨社会中人与人的共生问题。三、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的践行路径:以宫泽贤治与农民以及农业相关科学技术的关系为切入点,阐释其在现实世界进行的“共生思想”实践;分析《グスコーブドリの伝记》(《古斯科卜多力传记》)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实现农民与科学技术的共生内容,探讨宫泽贤治“共生思想”在虚构世界中的实现。四、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的源泉:从《法华经》对宫泽贤治的深刻影响入手,挖掘《法华经》中蕴含的“共生思想”,得出结论:整体论是《法华经》“共生思想”的基础、尊重差异是特征、实质是平等,这与宫泽贤治的“共生思想”如出一辙,即宫泽贤治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与社会中的一部分,虽有差异但实质上所有生物都是平等共生的关系。

匡奕敩[3](2020)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文中指出根据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指导思想以及国际社会、国家与地方各层面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围绕人类社会发展及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下降,引发自然灾害的实情,本研究有助于从理论上为生态系统提升提供科技支撑,在实践中促进湘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基于目前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差异和不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各领域生态系统服务及在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社会经济耦合影响因素下的协同发展关系;进一步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各指标因素的发展变化规律,明晰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特征,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之间协同发展特征,目的要在于为区域生态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建言献策,对于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经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区域具体情况,以典型喀斯特地貌地形特征且森林覆盖率较高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结合遥感、统计年鉴、考察调研、政府网站、媒体相关数据,集成多源、多尺度、多类型指标数据,筛选出与协同发展模式有关的相关分析、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定性的PEST情景分析法对论文进行深度研究。以湘西州1980-2018年四个时间段土地利用变化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利用GIS分析方法,对各年度土地利用变化率、空间核密度及转移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980-2018年湘西州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建用地面积不断增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生态功能逐年下降;空间变化分析得到城建用地不断由州中心向周边扩大,各市县水田正朝着生态区域空心化格局演变,有林地正朝着边缘化的格局演变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方面,湘西州总人口不断增加,乡村人口不断减少,第三产业逐渐替代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以GDP和人口等社会经济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为基础数据源空间变化分析得到湘西州各县区乡村人口正朝向城镇转移,农村空心化凸显,城乡生产总值差距明显。气象环境方面,湘西州年降水量与湿度极值之间变化比较分散,而年均气温和光照较为集中;以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气象环境空间插值数据集为基础数据源,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极值年份间年降水量高低界限移动明显,年均气温高低界限移动不明显,时空变化具有反复或交替变化特征,相应农作物与气象灾害随年度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波动变化发展规律。利用R语言作图及SPSS统计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指标因素进行相关关系、回归关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1),1980-2018年耕地与城建面积表现为竞争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耕地、林地、草地,总人口与城镇人口,GDP与三产业,年降水量与平均湿度,年均气温与光照时长表现为一定的协同发展关系;(2),研究期间耕地在总土地利用中的占比与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表现为同步下降的协同发展关系,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呈现负面效应;(3),2009-2018年年均气温与粮食产量呈负相关,2008-2012年降水量与直接经济损失、水灾面积、粮食减产在不同时期显着相关,呈现协同发展关系。综合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20余项指标因素,从中选择与生态系统服务关系较大的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受灾面积等宏观非线性数据指标,构建基于灾害-环境-社会经济耦合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分析,作协同发展研究。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服务正在下降,同时人均生产总值呈缓慢增长趋势,反映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难以呈现协同发展的趋势;泛化权重分析得到国民生产总值与粮食产量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较大,宜优先决策农业生产为主的GDP,协调耦合度,以期获得GDP与生态系统服务及人均生产总值三者更好的协同发展作用。基于农田生态系统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分析得出湘西州及各县市农业发展可比价增速呈现波动性减缓的趋势;宜优先决策有效灌溉面积以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协调发展。结合湘西州州政社情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同时与非完整数据的三废排放、灾害、旅游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一起,补以PEST为主的情景分析定性方法,整合成PEST-SWOT模型;针对前述理论分析的各种问题,在权衡决策上归并同化或整合同步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相关指标共同发展,结果得到,在社会发展机遇期引科技下乡能化解农村农田空心化问题以促进农田生态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在人与土地关系中转变经济基础弱势为优势来促进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协同发展,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政策机遇与地方旅游业挑战下结合湘西森林优势与乡村人口空心化弱势结合下弥补促进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人口就业协同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化解技术挑战难题进而促进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农业经济恢复及协同发展,以及在环保宏观政策综合指导下拟促进湘西乡村社会经济振兴与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发展。今后将以决策支持的方式展开研究,并在南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上更好应用,以深入探索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与农村社区发展协同提升模式,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刘蓉蓉[4](2013)在《“样板戏热”现象及原因分析》文中指出“样板戏热”现象是上世纪末备受热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是一场意识形态、商业运作及草根民众之间彼此对立又相互交融的突围表演,是一次对革命史的重构,更是一次意识形态运作和对意识形态的消费。作为革命主流话语,“文革样板戏”产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样板戏”既是京剧现代化改革的成果,又是改革极端政治化的产物。成为“样板戏”的京剧现代戏在“十七年文学”时期就具备良好的文学基础和群众基础。“样板戏”的顺利出台在很大程度上还借重于政治力量的支持及广大优秀戏剧工作者的努力。“样板戏”是政治领导层、艺术工作者、普通民众等多重合力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艺术标本”,从创作思想到艺术处理都深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也因此成为“文革”时期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虽然“样板戏”在京剧、舞剧艺术的表现题材、表演形式上皆有建树,但这些艺术成就始终被政治光芒所掩盖。“样板戏”无数次重复、不走样的演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超越艺术上升为一种表演性的政治仪式。随着文革的结束,“样板戏”也随之沉寂。当“样板戏”重返历史舞台,其形式和性质均发生了颠覆。“样板戏”在当下的运作方式不仅仅表现为对革命历史叙事的单纯复制,如众多国营性艺术团体原汁原味展现“文革”时期的“样板戏”舞台表现艺术,更多呈现出一种新的叙事策略,即对经典历史叙事的重构,体现为众多的以“样板戏”故事为题材的改编版电视连续剧的翻拍、同名小说的改编以及流行歌曲改编等。与文革时期作为纯粹精神产品,强制性自上而下宣传普及不同,复出的“样板戏”更多地是成为了一种文化商品进入消费领域,民众自愿接纳并消费,其物质性盖过了精神性。收藏“样板戏”纪念品更毋庸置疑是消费时代的保值行为。可以说,当下的“样板戏”已经彻底脱离了文革“样板戏”的思维逻辑,从高高在上的“精神祭坛”,迅速跌入了消费和收藏的红尘之中,沦为文化商品之一。另外,从道德性谴责到学理性批评及多元化研究的“样板戏”争鸣在我看来也是“样板戏热”现象的一种别样的呈现方式。“样板戏热”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而多元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心理因素。怀旧和消费是引发“样板戏热”的两个主要因素。观众怀旧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源于文革时期形成的审美心理定式,另一方面也与彼时弥漫整个中国都市上空的怀旧气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当今无处不在的市场化狂狼的冲击下,怀旧的心理需求已不纯粹是一种情感需求,而是被精明的商家迅速包装成文化市场的热销卖点,成为一种消费记忆的时尚。从“样板戏”本身来看也确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念白、唱词、到音乐、舞蹈等无不精雕细琢,尤其是通俗晓畅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更是为当代人津津乐道。“红色经典”的市场运作和消费热则为“样板戏热”推波助澜。无论是文学作品改编还是影视剧改编,都是对经典的解构,由此引发的官方意识形态、商业运作和民间批评之间的争议和纠缠又大大增强了“样板戏”的市场消费潜力。特别是文学改编以颠覆性的叙事策略打破英雄神话的设定,重整革命经验,以游戏精神解构英雄人物和革命历史,体现出了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然而这种解构最终只能导致人们价值评判的模糊和价值认同的缺乏,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毫无意义。归根到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样板戏热”以怀旧、消费、审美、解构的表征,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结构,还折射了当代人们的文化心态,不仅揭示出当代社会信仰和理想缺失的精神困境,更在某种程度上流露了社会转型发展期人们的政治潜意识。

李林杰[5](2010)在《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尺度生态经济优化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本文属于问题驱动型研究,致力于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清洁型与经济安全型等“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的设计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与循环自生的新型模式的构建,以便缓解我国中亚热带区域近50a来工业化农业的负效应与近年盲目追求GDP导致的生态农业发展低迷,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迅猛增长,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种养结构失衡,轻种重养,种粮副业化,稻衰猪盛,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严重污染流体环境,形成妨碍水资源、耕地、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恶性循环。在本研究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当地农业实际情况的长期跟踪调研中,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理论与经验,特别是在对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品种搭配模式等5种基本类型及其18种分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与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尝试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构建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与良田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相结合,以生态过程工程为技术手段,以生物多样性关系重建、景观生态规划、循环体系设计为核心,以种-养-沼-加四联产循环与农-林-牧-渔-加-游六业结合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为框架主体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清洁生产和农业、工业及城镇废弃物污染治理,含流体污浊链源头控制、过程阻断与末端治理。其核心任务是产前创造水、土、生物质、气候光热资源与废弃物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的条件;产中实现农产品的生态高值化生产;产后实现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销售额攀升;以及创建清洁高效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解决农业产业化-高值化生态过程与流体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与相关制度创新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生物多样性利用原理、能源高效率和物料全利用、流体环境一体及科技经济一体与城乡一体等“节约、环保、多产、高值”的目标和价值理念,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高值3阶段论”与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界定了“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城乡四维污染”“流体环境系统”与“环境痕量污染物”;在其应用案例“同一气候变量条件下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局地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中研究发现,以大气为主、以土壤为辅、以环境污染遥感监测4S技术集成系统为参照的监测数据可以表征地表水污染程度。可以借鉴成云过程中云水pH参数化的方法,实施地表水中SO42-、NO3-、TN、NH3-N等,土壤中硫与氮,以及大气中SO2、NOx、NH3等污染物的参数化,包括水、土、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其阶段性研究成果与权威文献的结论相符合。(2)“生态高值农业”的实践体验: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中的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①设计思路。在确定的清洁生产任务下,选取设备单元与最佳流程,使固定资本及流动资本投资最少,对此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MINLP)在计算机上求解。将模拟退火法与启发法相结合,得到一种混合优化算法,可兼顾算法全局最优与加快局部寻优进程。该法与严格数学规划法相比,相对误差<0.5%,被认为是最优设计。②流程模拟与工艺流程设计。应用由物料平衡、能量平衡与相平衡等方程组成的能足够准确描述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求解,以便得到该过程的全部信息后进行工艺流程设计。③设备设计,以及生态高值化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比较。经浙、冀两厂试产证实,60t/a肌醇工程水解釜容积设计为6m3已有裕度。肌醇收率可由传统工艺的6.0%-9.1%提升到生态高值化工艺的10.0%~12.5%;代表流动资本且占成本2/3的菲汀消耗量从17t/t~11t/t肌醇下降为l0t/t-8t/t肌醇;代表固定资本的不锈钢水解釜容积由6.5m3~4.2m3节减为3.8m3~3.0m3。肌醇收率达到12.5%时,产能可由60t/a提升为120t/a。④试产启示。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应用于肌醇生产关键设备及全流程数学模拟、设计计算与工况分析,可获先进可靠的硬件和软件与全流程简化及“三型”产业化技术,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结果显示,大力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构建了包括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技术3要素在内的研究方法体系。其精髓是后者的3项分析,即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4)新型模式与产业化技术体系中3项分析应用案例:①测土配方施肥与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2007a育塅乡应用晚稻肥效模型,NPK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21.50kg/hm2,25.05kg/hm2,70.35kg/hm2,最佳产量为7378.5kg/hm2;全市累计实施2.93万hm2,施NPK配方专用肥1.08万t/a,平均施有机肥3t/hm2,比以往施有机肥增加0.75t/hm2,节省化肥折纯1.34万t/a,增产稻谷8790t/a,平均0.3t/hm2,共增收1674.56万元/a,平均572元/hm2。②牛-沼-草“3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与能值分析应用案例。联产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通过系统整合达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研究结果表明,牛业子系统与牛-沼-草联产全系统比较,能值自给率(ESR)从0增加到0.041%;净能值产出率(EYR)由1.90增加到2.11;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由0.76增加到1.03;而环境负载率(EIR)由1.32降低到1.08,降低了18.18%。③零排放区域控制与生命周期分析应用案例:生态高值化稻草制甲醇(5万t/a)项目。在搜集半径50km范围内为碳减排区域,稻草不再废弃焚烧。生命周期分析(LCA)结果,其环境影响成本为284.99元/t甲醇,且集中于生产与消费过程。其中水稻种植过程净碳固定值为负值(-152.79元/t甲醇),总环境影响负荷为负(-35.49元/t)。稻草制甲醇的实际成本比煤制甲醇降低76.84元/t。④零排放区域控制与清洁发展机制(CDM)案例:2006a湘阴引进ICPC推荐的生态高值化“大型沼气发电及生态肥”项目。用地6.67hm2,有机废物搜集半径3km,输入畜禽粪便300t/d、废液200t/d,热-电-生态肥“3联产”,经厌氧发酵产沼气供热且发电600万kWh/a、产生态肥5万t/a,减排8万t/a二氧化碳当量。⑤超级杂交稻与绿色超级稻的融合及风险与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案例。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是先进育种技术发展的方向,是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提升种粮比较效益的重大技术对策。超级杂交稻是转基因技术非常好的材料;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有益于超级杂交稻在产业化的大规模种植中更好地实现超高产潜力。但学界不能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的危害,不能排除“生物放大”现象,这是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新概念的启示之一。

于志勇[6](2010)在《明清内蒙古中西部的自然灾害与救灾措施》文中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贯穿了科学思想史的整个篇章。自然界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影响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自然界的任何不利于人类的变化,超越了社会的承受能力,就会带来自然灾害。同时,人类的活动有意识无意识会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加重灾害的程度。人类只能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才能协调发展。人与自然构成了整个世界生态系统的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变迁与人类相应的能动作用便成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成为科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佐证。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是多学科综合的研究内容,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相互发展历程,进一步体现出科学思想的变迁和趋向,是科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上,自然演变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要深刻认识今天该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本文研究明清时期该地区域自然灾害与救灾措施:根据各方专家论述,简介其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等环境条件的演变,详细分析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力图展现出自然灾害产生发展的基本过程;然后依据大量史料和近人论着,深入研究当时社会各阶层救灾措施的实施、效果及局限性。本文主要内容为:引论明清内蒙古中西部灾害与救灾研究背景。主要阐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目的、理论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研究方案等。第一章内蒙古中西部自然背景。概述了地质时期本地区的自然形成和人类文化期自然环境的变迁,详细介绍了本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明清内蒙古中西部的自然灾害概况。首先交待了秦至元末的自然灾害情况,然后对明代和清代两朝的灾害类型和基本概况进行总结和梳理。第三章明清时期内蒙古中西部自然灾害的分析。明清时期是本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期,通过大量数据资料,归纳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第四章明清时期内蒙古中西部救灾的措施及影响。首先简述明清时期社会各层面对灾害的认识,重点介绍当时防灾救灾的措施,并进一步发掘对救灾措施实际效果的了解。历史时期阶级社会的救灾措施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其展开具有重要的现实需要。结语对明清时期本地区自然灾害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提出科学技术史理论和技术角度的思考。通过对本区域自地质时期、人类文化期迄古代人类社会的自然变迁和环境演进,以及自然灾害的粗略历史的叙述,意欲系统全面地揭示研究区域环境变化和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进而对当地社会应对的历史探究,阐述明清社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以及其对自然的反应,了解地区灾害与救灾的历史全貌。通过科学发展理论的指导,吸取人类自然生活的经验和教训,揭示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并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科学思想上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胡健壮[7](2002)在《冷害的忧思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 枝叶干枯,棉铃脱落,绿油油的棉田几天之内干枯一片,还在生长的花桃早熟吐絮,铃重减经,品质下降。七月底的一场连阴赶雨,使农八师172.9万亩棉花受到历史罕见的冷害,平均减产40%以上。举目望去哀叹的棉田,笔者作为冷害调查组成员。脑海浮起阵阵忧思。 忧思一,农业结构单一,无法抗拒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坚持棉花不动摇”,无疑是正确的。几年来棉花对农八师团场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棉花牌必须继续打下去,但是

胡健壮[8](2001)在《冷害的忧思与启示》文中提出 枝叶干枯,棉铃脱落,绿油油的棉田几天之内干枯一片,还在生长的花桃早熟吐絮,铃重减轻,品质下降。7月底的一场连阴雨,使农八师172.9万亩棉花受到历史罕见的冷害,平均减产40%以上。笔者作为冷害调查组成员,不禁产生阵阵优思。忧思一:农业结构单一,无法抗拒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坚持棉花不动摇",无疑是正确的。几年来棉花对农八师团场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棉花牌必须继续打下去,但是仅在一种作物上下注,对于仍"靠天吃饭"的农业,风险是否大了些。冷害的突袭,逼着我们考虑调整农业结构的问题。忧思二:经济形式单一,回旋余地较小。农八师的农业经济主要是大田经济。大田砸了,团场经济也就完了,职工的收入也没有了,以至于生活都出现困

二、冷害的忧思与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害的忧思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确立与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与述评
        一、 先行研究概况
        (一) 日本学者的研究
        (二) 中国学者的研究
        二、 先行研究的遗留问题与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一、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应用
        (一) 共生
        (二) 异类
        二、 研究方法
        三、 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自然危机——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第二节 社会危机——批判资本主义文明
    第三节 自然危机与社会危机的交织
第二章 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的内涵
    第一节 自然界的共生
        一、 人类与动物共生
        二、 人类与自然界异类共生
    第二节 社会中的共生
        一、 人类与社会中异类共生
第三章 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的践行路径
    第一节 现实中实践共生思想
        一、 宫泽贤治对农民的观照
        二、 农业学校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掌握
        三、 农业学校教师——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授
        四、 实践农民与科学技术共生的阵地——罗须地人协会
    第二节 童话中实现共生思想
        一、 依哈托布与岩手县关系
        二、 农民与科学技术共生
        三、 农民与科学技术共生的途径及导向
第四章 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的源泉
    第一节 宫泽贤治与《法华经》的渊源
    第二节 《法华经》共生思想的体现
        一、 整体论——共生思想的基础
        二、 尊重差异——共生思想的特征
        三、 平等——共生思想的实质
结论
    一、 宫泽贤治“共生思想”产生的背景
    二、 宫泽贤治“共生思想”内涵
    三、 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的践行路径
    四、 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的源泉
参考文献
    日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动态
        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动态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协同发展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
    第一节 湘西概况
        一、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与民族分布
        二、湘西地区地形地貌与自然灾害特点
        三、湘西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分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
    第二节 研究区域的实地考察与调研
        一、湘西实地考察
        二、参与式调研与集中会议研讨
第三章 研究方案
    第一节 数据来源
        一、遥感监测数据
        二、资料收集与数据整理
    第二节 技术支持
        一、应用软件工具材料
        二、机器学习技术模型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核算方法、计算公式和评价模式
        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影响关系分析模型与评估方法
        三、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预测与情景分析方法
第四章 基于3S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时空变化分析
    第一节 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分析
        一、1980-2018年湘西土地利用变化及转移矩阵分析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及价值估算
    第二节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时空演变分析
        一、湘西州社会人口因素变化分析
        二、湘西州经济生产总值因素变化
        三、湘西州社会经济人均产总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分析
    第三节 区域气象环境影响下作物生产时空演变分析
        一、1980-2018湘西气象环境因素变化情况分析
        二、湘西州气象环境影响下的农作物变化分析
第五章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关系分析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内部因素影响关系
        一、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二、社会经济内部各因素间影响关系分析
        三、气象环境内部各因素影响关系分析
    第二节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一、土地生态系统对社会人口因素的影响分析
        二、土地生态对经济产值的时空效应分析
    第三节 区域复杂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一、气象生态环境对农作物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时空效应分析
        二、气象生态环境对农作物灾害影响因素的时空效应分析
第六章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预测与情景分析
    第一节 区域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与特征分析
        一、基于灾害-环境-社会经济耦合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与特征分析
        二、基于农田生态系统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与特征分析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权衡决策的情景分析及协同发展上的建议
        一、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权衡决策中的情景分析
        二、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在PEST-SWOT模型上的协同发展分析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讨论
    第二节 结论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样板戏热”现象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由“京剧进课堂”说起
一、“文革”时期的“样板戏”
    (一) 京剧现代化改革的成果
    (二) “十七年文学”的基础
    (三) 政治力量的支持和集体创作的结晶
    (四) 对“样板戏”的评价
二、重返历史舞台的“样板戏”
    (一) 经典曲目原版重演
    (二) 电视剧和文学作品改编
    (三) 流行音乐改编
    (四) 纪念品收藏热
    (五) “样板戏”争鸣
三、“样板戏热”现象原因分析
    (一) 怀旧的心理需求和记忆的消费时尚
    (二) “样板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 “红色经典”的市场运作与消费热
    (四)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五)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心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集成研究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 水资源和耕地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种粮副业化及"种三产四"
        1.1.1 中亚热带旱涝时段清洁流体与环境成本变化大趋势
        1.1.2 应对策略:缓解资源环境危机的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
        1.1.3 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技术创新及其研究方向
        1.2 县域流体三重污染: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酸沉降、沙尘暴
        1.2.1 县域环境风险概况与严重危害
        1.2.2 县域流体的三重污染导致城乡环境保护步履艰难
        1.3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问题与对策——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
        1.3.1 流体污浊成因在于生态过程工程、生态体制、生态文化建设缺位
        1.3.2 占全球70%淡水19%温室气体的农业及其生态高值种养和加工
        1.3.3 县域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与建成任重而道远
    2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述评
        2.1 水污染:城乡四维污染的集中反映与常规监测重点
        2.1.1 农村工矿和养殖场点源及农业面源交叉污染——以猪场为中心
        2.1.2 水产养殖对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水质、底质的影响
        2.2 空气污染:最大环境风险与监测重点转向大气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2.2.1 国内外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2.2.2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控制规划理论研究概述
        2.2.3 国内外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控制预案实施研究进展
        2.2.4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应用于大气颗粒中金属及PAHs源解析
        2.3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2.3.1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的目标和原理
        2.3.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技术路线
        2.4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研究进展
        2.4.1 国际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理论与经验: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2.4.2 我国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县域环保的关键技术
        2.4.3 区域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的4项建设
        2.4.4 无公害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农产品安全及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
        2.4.5 旅游生态过程工程新模式与绿道网及低碳生态城市耦合发展
        2.5 循环农业——生态高值农业的载体与农业生态过程工程基本路径
        2.5.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化
        2.5.2 循环农业是对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2.5.3 低碳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与"4R原则"
        2.6 生态高值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2.6.1 "生态高值农业"的理论基础
        2.6.2 "生态高值农业"的事实依据:9个案例的分析
        2.6.3 骆世明团队探索中国生态农业之道与应对低潮的理论及技术创新
        2.7 研究方法进展与生态高值农业系统研究方法体系
        2.7.1 系统科学方法论
        2.7.2 系统工程方法的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与专业维
        2.7.3 环境系统工程与联产循环系统中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综合研究方式
        2.7.4 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2.7.5 具体方法技术中的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
    3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 研究目标与内容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技术体系构建Ⅰ产前能源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条件的创造
    1 良田再造:本研究区域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1.1 韶山灌区及其主体湘乡市和湘潭县概况
        1.2 湘乡市社会经济
        1.3 湘乡市自然环境
        1.3.1 自然地理条件
        1.3.2 水资源及其利用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彰显节水的极端重要性
        1.3.3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1.3.4 水土流失过程与地质灾害隐患:县域环境监测须自地质始
        1.4 基于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
        1.4.1 材料与方法
        1.4.2 结果与分析
        1.4.3 问题与讨论:湘乡市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1.5 小结
    2 良种培育:抗旱涝性稻种与超级稻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2.1 稻种生态过程工程技术储备的关键:生物多样性、抗逆性、优质、高产与产业化
        2.2 杂交水稻:野败型乘势而上与红莲型种子工程建设产业化
        2.3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中的绿色超级稻和超级杂交稻的融合与风险
        2.3.1 水稻种质资源和现代育种技术与绿色超级稻研发历程
        2.3.2 绿色超级稻发展的10a构想
        2.3.3 绿色超级稻与超级杂交稻的融合、超越及其风险
        2.4 谷秆两用稻:"东南201"及其营养价值分析
        2.5 培育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光热资源的水稻高产新品种
        2.6 小结
    3 良法应用:测土配方节肥栽培生态过程与污染控制工程系统模拟分析
        3.1 湘乡市施肥情况及问题
        3.2 三元二次回归肥效模型与早稻、晚稻最大最佳施肥量
        3.3 小结
    4 本章总结:盲目追求GDP、种粮效益偏低、生态农业发展低迷与环境严峻
第三章 技术体系构建Ⅱ产中生态过程-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
    1 稻-鸭(鱼、蛙)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1.1 客观评价水稻田CH_4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2 稻-鸭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1.3 甲烷排放量的估算方法、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
        1.3.1 排放量估算方法
        1.3.2 CH_4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的大田试验结果
        1.4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1.4.1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
        1.4.2 免耕稻-鸭生态过程工程与其它两种耕作方式的比较
        1.5 小结
    2 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与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能值分析
        2.1 节粮型畜牧业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2.1.1 谷秆两用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2.1.2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一般稻草B饲养肉牛比较
        2.1.3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氨化普通稻草C饲养肉牛比较
        2.2 能值分析在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中的应用
        2.2.1 研究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与结论
        2.3 草-牛-鸡-猪-鱼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2.4 小结
    3 猪-沼-草与发酵床养猪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Ⅰ:生态高值化大中型沼气工程
        3.1.1 生物质能源在我国未来节能和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1.2 湘乡市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回顾与展望
        3.1.3 湘阴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零排放区域"技术
        3.1.4 武汉市江夏区猪-沼-电(菜、果、鱼)循环农业模式
        3.2 湿法养猪与猪-沼-草生态过程工程
        3.3 干法养猪Ⅰ:可供借鉴的福建福安猪场发酵床零排放技术
        3.3.1 养猪过程中的生物资源转换:生物质"过腹还田"
        3.3.2 应对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应用于发酵床养猪
        3.3.3 远程监控发酵床养猪法:智能农业案例之一
        3.3.4 发酵床养猪法的综合效益
        3.4 干法养猪Ⅱ:湘潭县兴龙种猪场发酵床零污染技术试验结果
        3.5 小结
    4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4.1 林业与中药农业:耦合平衡发展的重要性与预期综合效益
        4.1.1 发展生态高值农业要注重固碳、碳源及碳汇与减少碳排放
        4.1.2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开发管理模式探析
        4.1.3 湘乡市涟水河循环经济带林业发展规划
        4.1.4 发展中药农业的关键步骤
        4.1.5 逐步落实中药材种植基地规划,大力发展中药农业
        4.2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与应用
        4.2.1 树下药用植物自然生态培育类型
        4.2.2 树-药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4.2.3 几种典型的树-药复合经营生产模式
        4.3 小结
    5 渔-游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5.1 水体农业:渔业生态过程工程
        5.1.1 应对鱼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用于水库养鱼
        5.1.2 湘乡市渔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5.1.3 湘乡市水府庙库区移民渔业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5.2 城乡旅游生态过程工程
        5.2.1 绿道网生态过程工程建设
        5.2.2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四大旅游休闲区
        5.2.3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Ⅰ以毛田为中心的药乡拓展
        5.2.4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Ⅱ龙洞镇大将故居楠香村
        5.2.5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与预期效益
        5.3 小结
    6 本章总结:围绕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
第四章 技术体系构建Ⅲ产后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营销
    1 稻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技术中的绿色食品业——以华龙米业、燕京啤酒为代表的产业链延伸为视角
    2 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生态高值农业实践体验
        2.1 "9联产"及其主导产品肌醇、甾醇的市场培育与甾醇技术开发
        2.1.1 "9联产"小试流程
        2.1.2 肌醇市场培育
        2.1.3 甾醇市场培育:急性肺损伤SARS药糖皮质激素的关键中间体
        2.1.4 甾醇的技术开发
        2.2 肌醇的"三型技术"开发:基于小试、中试的工业性试验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
        2.2.3 60t/a肌醇工业性试验技术操作规程要点
        2.2.4 结果与分析
        2.3 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
        2.3.1 "4联产"工艺流程
        2.3.2 投资估算
        2.3.3 经济评价
        2.4 小结:生态高值化"三型"肌醇工艺技术的开发
    3 稻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Ⅱ:稻壳气化发电与制汽发电的比较
        3.2 稻壳硅利用技术
        3.3 小结
    4 稻草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4.1 稻草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以大球盖菇栽培为例
        4.2 稻草制溶剂:低碳直链酮——甲乙酮
        4.3 生物质能源工程Ⅲ:稻草制甲醇与煤制甲醇的比较
        4.3.1 研究概况
        4.3.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讨论
        4.4 小结
    5 本章总结:稻谷加工及流通产出贡献分别为产中约3倍的实现路径
第五章 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目标和价值理念的生态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1 生态高值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
        1.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概念: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软件
        1.2 产业化技术体系构成三要素:生态格局、框架主体与实施路径
    2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构建、特征与适用范围
        2.1 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与涵义: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硬件
        2.2 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及其要领
        2.3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3个特征
        2.4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
    3 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案例
        3.1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分析与综合治理
        3.2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中的调控机制——以稻草制甲醇为例
        3.2.1 《基文》的优长
        3.2.2 《基文》的欠缺与校正
        3.3 明确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并提升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4 "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流体环境系统"等的界定
        4.1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4.1.1 生态高值化技术创新的涵义
        4.1.2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
        4.2 流体环境系统与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与功效
        4.2.1 流体环境系统的涵义
        4.2.2 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
        4.3 城乡四维污染的涵义与功效
        4.4 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涵义与功效
    5 研究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明清内蒙古中西部的自然灾害与救灾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节 选题的研究背景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第二节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的分析与考订
        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四节 创新之处和待解决问题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与待解决问题
第一章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
    第一节 地质时期的自然形成
        一、地质地貌的形成
        二、气候的形成
        三、土壤和植被的形成
    第二节 人类文化期的自然变迁
        一、秦至元末的自然环境
        二、明清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内蒙古中西部自然环境特征
        一、农牧交错带的形成
        二、环境的脆弱性分析
第二章 明清内蒙古中西部的自然灾害概况
    第一节 秦至元末的自然灾害概况
        一、灾害类型及统计
        二、灾害基本情况
    第二节 明代的自然灾害概况
        一、灾害类型及统计
        二、灾害基本情况
    第三节 清代的自然灾害概况
        一、灾害类型及统计
        二、灾害基本情况
第三章 明清内蒙古中西部自然灾害分析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原因
        二、人类活动原因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与其它时期相比的特点
        二、与其它地区相比的特点
    第三节 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对环境的影响
        二、对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 明清内蒙古中西部救灾措施及影响
    第一节 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一、政府层面
        二、学界层面
        三、民众层面
    第二节 采取的救灾措施及效果
        一、政府采取的赈灾与自然保护措施
        (一) 对百姓的赈灾程序和内容
        (二) 灾后的自然恢复和防灾措施
        二、民间团体与个人采取的自发措施
        (一) 社会机构与民众的自救自助
        (二) 多年积累的防灾救灾和自然保护经验
        三、政府及公共机构灾赈措施的效果
        (一) 舆论的效果
        (二) 实际的效果
        四、民众自发灾赈措施的效果
    第三节 救灾措施的影响
        一、促进灾害认识的改变
        (一) 对自然灾害的再认识
        (二) 对人类活动的再认识
        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促进了灾赈的发展
        (一) 灾赈行为的发展
        (二) 灾赈方法的调整
        (三) 灾赈技术的进步
    第四节 救灾措施的局限性
        一、时代局限性
        二、阶级局限性
        三、技术局限性
结语
    第一节 理论角度的现代思考
        一、对现今自然环境的再认识
        (一) 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自然
        (二) 正确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二、自然灾害与人类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技术角度的现代思考
        一、建立尽可能完善的应灾机制
        (一) 建立数据库和模型
        (二) 正确的自然开发方式
        (三) 加强对突发灾害的应对和处理
        二、科技进步应服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图1:台背斜带结晶岩基础出露范围
    图2:北部地貌概况
    图3:地貌综合示意图
    图4:大地构造单位示意图
    图5:地貌区示意图
    图6:自然地理区示意图
    图7:气候区示意图
    图8: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图9:中西部地区各地平均气温(℃)
    图10:中西部地区各地霜期表
    图11:中西部地区各地平均年降水量(MM)
    图12:中西部地区各地平均相对湿度表(%)
    图13:地区气温与降水年变化(上至下:海流图、东胜、巴彦浩特)
    图14:水文地理示意图
    图15:土壤区示意图
    图16:土壤剖面图(上至下:栗钙土、灰棕荒漠土、棕钙土、山地生草灰化土、粒状冲积土、盐土)
    图17:植被区示意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着)目录

四、冷害的忧思与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下潜在旅游者的情绪变化 ——一种微博文本分析方法[D]. 高子梦.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宫泽贤治共生思想研究[D]. 张孟垚.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3]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D]. 匡奕敩.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样板戏热”现象及原因分析[D]. 刘蓉蓉.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3)
  • [5]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D]. 李林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 [6]明清内蒙古中西部的自然灾害与救灾措施[D]. 于志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01)
  • [7]冷害的忧思与启示[J]. 胡健壮. 兵团工运, 2002(01)
  • [8]冷害的忧思与启示[J]. 胡健壮. 兵团建设, 2001(10)

标签:;  ;  ;  ;  ;  

寒伤之忧与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