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31例临床诊治分析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31例临床诊治分析

刘国宁(辽宁鞍山市第四医院114034)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均于术后2~7周恢复胃动力,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结论:胃镜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术后胃瘫综合征有价值的方法;采用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予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医疗法等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瘫综合征临床诊治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097-02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其为一种非机械性的梗阻,多见于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率为0.47%~28%[1]。术后胃瘫综合征多属于功能性病变,其演变和转归具有自限性,只要发现及时、诊治正确,采取积极的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等措施,一般均可治愈,切忌盲目手术[2]。2009年2月至2013年11月我院诊治胃瘫综合征患者32例,本文就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2月至2013年11月我院诊治的胃瘫综合征患者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36.7±7.6)岁,其中行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14例、胃部手术后9例、肠梗阻术后6例、阑尾切除术后3例;患者于术后5~14天出现上腹部饱胀感、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性质为溢出性,呕吐物含有胆汁并带有酸臭味;临床查体见腹部无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减弱,部分患者有胃振水音;实验室检查示电解质基本正常;X线钡餐或碘剂造影检查示胃扩张、胃内有大量胃液残留、胃无蠕动或蠕动减弱、造影剂长时间滞留于胃内;胃镜检查见胃扩张、胃内有大量潴留物、胃蠕动弱。

1.2治疗方法(1)减少胃潴留:采取禁食及有效持续胃肠减压。(2)应用促胃动力药物:予吗丁啉混悬液30ml胃管注入,3次/日;予胃复安10mg肌肉注射,2次/日;予红霉素0.5U静脉滴注,1次/日。(3)中医治疗:予缓解平滑肌痉挛和促胃动力的中药并针灸足三里及穴位封闭治疗。(4)胃镜辅助治疗: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刺激患者呕吐,进而促进胃动力恢复;同时辅以3%高渗盐水洗胃,每次注入200ml并保留10min后全部抽出。(5)激素应用:予地塞米松5-10g静滴,1次/日,连续用5~7天。(6)支持疗法:静脉输液以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予全肠外营养10~30天,待症状缓解后予流质饮食并逐步过渡为半流质饮食和软食;同时加强局部理疗及营养支持。

2结果

32例患者均于术后4~7周治愈,治愈率为100%,其中18例(占56.2%)在术后4~5周症状消失并恢复饮食;7例(占21.9%)在术后2周时行胃镜检查后3~4天胃动力恢复并可进食;4例(12.5%)在术后6周症状消失并恢复饮食;3例(占9.4%)在术后7周症状消失并恢复饮食。

3讨论

3.1病因及机制(1)精神神经因素:精神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及应激反应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来抑制胃动力,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进而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导致胃肠排空延迟[3]。(2)手术创伤:手术创伤可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并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性神经元而抑制胃蠕动;手术本身造成的应激反应状态可使胃肠激素的产生和调节作用出现异常,使胰高血糖素和促胰液素分泌增多、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分泌减少,从而抑制胃动力;另外,手术过程中致使胃内吸入过多的空气或氧气,使胃过度膨胀、胃壁肌肉麻痹,若术中、术后未做胃肠减压处理则可导致胃瘫[4]。(3)麻醉药物作用:麻醉药物可直接抑制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性神经元而抑制胃蠕动。(4)其他因素: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过敏反应、腹腔严重感染,特别是糖尿病等均可导致内脏植物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使胃张力减退、运动减弱;高龄、手术时间长、术后运用镇痛剂促进胃瘫综合征的发生[5];突然进食使残胃无法承担负荷扩张而致胃动力下降;长期禁食、应用抑制胃肠运动药物也是致胃动力差的因素[6]。

3.2诊断标准(1)术后患者已排气,拔除胃管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后发生恶心呕吐、中上腹饱胀,体检发现胃振水声。(2)胃引流量每日达600~800ml,并持续6~10天或更久。(3)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4)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5)无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6)术后未应用影响胃平滑肌收缩的药物。(7)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8)胃造影提示胃扩张,蠕动欠佳或无蠕动,造影剂排空延缓,无吻合口狭窄;胃镜检查示胃潴留,黏膜及吻合口水肿,胃蠕动减弱,内镜可通过吻合口或幽门。本组患者均行胃碘剂造影检查及胃镜检查,均诊断明确。

3.3治疗措施(1)心理疏导: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及时给予心理安慰,以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禁食水及胃肠减压:腹部手术后的患者要禁食水及行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保持胃处于空虚状态,尤其要解决因长时间放置胃管给患者带来的不适,且不要因为引流量有所减少就过早拔管,一定要在引流量稳定在100~200ml/d且夹管试验1天后无呕吐、腹胀等症状时才拔管。(3)营养支持:要及时纠正患者出现的低蛋白、贫血等症状,补足液体,充分补钾,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在条件许可时尽早应用肠内营养,但放置营养管一定要达空肠上部。(4)促胃动力药的应用:可予以胃复安、吗丁啉等促胃动力的药物,以促进胃排空及增加食道下段括约肌张力,防止胃内容物返流;予西沙比利以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发挥胆碱能作用;红霉素静滴对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胃无力症状有较好疗效。(5)激素及生长抑素的应用:术后早期使用激素及生长抑素对减少消化液分泌、减轻吻合口水肿有益,但时间不宜过长[7]。(6)中医中药治疗:采用针炙、足三里穴封闭等措施有一定效果。(7)胃镜辅助治疗:行胃镜检查时,通过适度刺激胃壁或通过吻合口刺激空肠输出袢,可加速胃及空肠输出袢功能的恢复从而使病情好转;亦可通过胃镜将营养管置入远端空肠行肠内营养支持。(8)胃电起搏:采用手术将起搏装置植于胃浆膜下,通过电刺激使胃的慢波频率恢复正常,以促使胃排空及改善胃瘫症状。

总之,胃瘫是一种以胃排空迟缓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属功能性疾患,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由于其恢复时间较长且不确定,所以,必须尽早明确诊断,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秦新裕,刘凤林.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7):441-442.

[2]EagleDA,GianV,LauwersGY,etal.Gastroparesisfollowing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J].BoneMarrowTransplant,2001,28(1):59-62.

[3]IshiguchiH,NakaganaK.Hyperglycemiaimpairsantro-pyloficcoordintionanddelaysgastricempayinginansciousrats[J].AutonNeuros-ci,2002,95(1-2):112.

[4]宋勇,王荣,王曙逢,等.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07,23(4):357-359

[5]蔡正春,吴春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8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7,13(5):584-586.

[6]刘辉,黄陶承,蔡元坤,等.腹部手术后胃瘫的原因及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03,10(3):298.

[7]朱帜明.上腹部术后胃瘫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7,18(6):114

标签:;  ;  ;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31例临床诊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